法學柴榮
① 姓氏 才 是不是稀有姓氏
應該算的.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帝王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才氏為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之後」。
重黎是顓頊之子,為司掌天地之官,唐堯曾撫育重黎之後。周宣王姬靜時期,有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執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許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遂成司馬氏。
司馬氏由於犯了錯誤(今已不可考是何錯),被皇帝下令滿門抄斬。為了保住家族的血脈,忠心的管家就偷偷的把主人的七個兒子用籮筐挑著逃至河北昌黎安家落戶,為躲避朝廷的追殺改姓為才氏,所以才氏共分為七門。而那個管家就被認定為這一族的祖先了。
該支才氏人口不眾,因此該族有個鐵族規:同姓不婚。
第二個淵源:源於方氏,出自明朝大寧太守方寬,屬於帝王賜字改姓為氏。
與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處在同一時期的明朝大寧太守方寬,是明成祖朱棣的愛將,他曾隨朱棣南征,多次在戰斗中救駕。朱棣因方孝儒忠貞於建文帝,大怒而誅戮方孝儒十族,氣頭上還下旨要殺盡天下方氏人。在當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寫成「房」字缺一點(上屍下方,筆者的計算機字型檔里沒有該字,讀音為shī),意為方氏的屍體,這是出於明成祖對方孝儒等人不屈從自己的仇恨,因而對方氏族人大加貶嫌。
但朱棣又十分珍愛自己的愛將方寬,為免方寬被誤殺,特改賜方寬姓「才」,方寬後來官至兵部尚書。
在方寬的後代中,到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又出了個驍勇的武將才寬,官至西安總兵,後在與韃靼作戰時,在花馬池(今甘肅張掖)被大太監劉謹的爪牙曹雄出賣,陷入重圍戰死。
由於有劉謹的庇護,曹雄不僅沒被處分,反升了官。為了推卸罪責,劉謹還要反誣論治已經犧牲了的才寬之罪,於是才寬的族人分散逃避,一支逃至遼東半島,還有一支流落到江南,後改姓為「施」。
據《澎湖縣志》記載,才寬的施氏後裔中,在清朝初期出了個收復台灣的施琅。施琅後去北京為官,留在台灣澎湖的一支施氏族人怕鄭氏族人報復,又改回姓氏為才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柴氏,出自五代後周世宗柴榮的後裔,屬於以避難改姓為氏。
據《才氏家譜》記載,才氏與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本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時期的後周皇帝世宗柴榮,謚睿武孝文皇帝。其後代世襲的梁王柴桂,當年被岳飛槍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譜》中記載的始祖。直到北宋後期,柴榮的後代柴進,因家有丹書鐵券而訂招天下客,後柴進造反入梁山,為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十的首領,其家族因此被北宋朝廷滿門抄斬,柴進家族人僅逃出三人,其中倆人跑逃到東北,一人逃至山東,為了避禍,其後裔子孫皆改柴氏為諧音的才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滿族、保安族、僳僳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才氏。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才氏族人分布較廣,人口約五十九萬余,佔全國人口0.00037%,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江蘇、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四省區多此姓,約佔全國才氏人口的77%。
[編輯本段]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逐漸形成的。自三國曹魏於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設置遼東屬國,後改為昌黎郡,轄境相當於今遼寧遼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區。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遼寧義縣)為中心,在遼河以西設有昌黎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昌黎縣一帶。隋、唐兩朝在盧龍縣境內。大遼國時期置廣寧縣,為營州治所。大金國時期為昌黎縣。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才 寬:(公元?~1509年),字汝栗;北直遷安人(今河北遷安)。著名明朝兵部尚書。
才寬,明成化中期進士。
明弘治中期任知西安府,時惠民禮下,其治坦闊。遇事裁決如響,不較小過,民思慕之。
明正德初年為河南左布政使,任上器度閎闊,遇事裁答無滯。後以副都御史巡撫陝西,後改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後升工部尚書,總制陝西三邊軍務。
才寬好野戰,不拘陣略。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韃靼亦思馬之子小王子犯延綏,值火篩在套,才寬率師由興武營擊之,斬首數十級,乘勝深入時忽中流失,遂戰死於花馬池。
明武宗朱厚燳聞知後,賜其子為百戶,錦衣衛世襲。
才 俊:(生卒年待考),昌黎人。著名明宣德中期高郵判官。
才樹德:(公元1934~今),遼寧義縣人。著名地方財會工作者。
1953年於錦州會計學校畢業,以後通過自學已達到大學本科水平。
從事財會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出納員、會計員、核算員、副科長、科長,現任金城造紙總廠副總會計師兼財務處第一處長。1988年被評為高級會計師。
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財經方針、政策,肯於勤奮學習,努力鑽研財務會計、成本理論,不斷探索專業知識,積極參與財務改革,並注意總結經驗。曾多次擬定財務收支、成本計算和資金管理等規章制度,組建賬目,設計憑證報表。推行全面經濟核算效果明顯。
緊緊圍繞本廠實際推廣應用「目標成本」、「ABC管理法」和「網路計劃技術」等現代化管理方法,先後獲省市二、三等成果獎,並撰寫論文曾在《中國城市金融》、《財會信息》等刊物上刊登。
才 軍:(公元1946~今),藏族;青海囊謙人。著名地方公務員。
青海省囊謙縣文教局局長。
他於1965年8月走上教育工作崗位,關心、愛護學生,長年為學生理發、曬被子、洗衣服,帶領學生挖蕨麻補助伙食,學生斷了口糧,他就拿出自己的糧食給學生吃。
1984年擔任文教局局長以來,為辦好囊謙縣的教育事業,使更多的學齡兒童入學,十四年如一日,跑遍全國各地,從國家教委、山東平度、省各有關部門以及外籍藏胞處,利用各種機會、多種渠道爭取資金建設學校。經過多年努力,學校的設點布局日趨合理,並形成一定的規模,全縣中小學在校生由1982年的一千零九十二人發展到1997年的三千八百七十二名,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2%提高到39.3%,為縣教育的長足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他先後四次被省政府、省教委、州政府授予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1998年5月被青海省政府授予掃盲工作先進個人稱號。3
才尚周:(公元1937~今),河北樂亭人。著名地質水文工作者。
高級工程師,現任副處長。
1959~1962年和1962~1964年,分別參加編寫了《黑龍江省松嫩平原1:20萬綜合水文地質普查最終報告》與《大慶煉油廠供水水文地質勘探最終報告》。
1965~1968年,在出國援越中主持編寫了《越南XX號公路大型橋梁基礎工程地質勘探報告〉。
1977~1981年,參加編寫了流津市地面沉降水文工程地質勘查中間性報告》。
1982~1985年和1986~1990年,分別主持編寫了「天津市地質調查研究隊各年度的工作總結」、「大津市地礦局各年度的地礦」、「會議報告」。
曾撰寫十一篇論文,分別刊登在《華北地質經濟管理通訊》和地礦部政法司主辦的《地礦政策調研》。
才淑英:(公元1937~今),山東泰安人。著名職業教育工作者。高級工程師。
才居正:(公元1938~今),藝名昌樂山人;祖籍河北樂亭,後改為永樂山人。高級書法師。任職於河北省樂亭縣中醫醫院主治醫師。
才起男:(公元1939~今),遼寧錦西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
才鴻年:(公元1940~今),滿族、錫伯族混血;北京人。著名金屬材料專家。
才汝成:(公元1941~今),河北昌黎人。著名石油工業工作者。勝利石油管理局總地質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才曉予:(公元1930~1997),吉林長春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經濟學專家。
才仁那:(公元1954~今),藏族;西藏比如人。著名地方醫務工作者。
才立剛:(公元1954~今),吉林長春人。著名地方醫務工作者。
才利民:(公元1955~今),滿族;河北寬城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
才可夫:(公元1956~今),河南安陽人。著名石油工業專家。
才化冰:(公元1961~今),黑龍江賓縣人。著名職業教育家。大慶職工大學基礎部副教授。
才 華:(公元1969~今),北京市人。著名律師工作者。天津華盛理律師事務所主任。
才 卓:(公元1978~今),吉林省吉林市人。1997年吉林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復旦大學法律系畢業,上海社科院法學碩士,上海著名律師
才 卓 1956-今 吉林省吉林市人 國家一級研究員 玉米專家顧問組成員 國家玉米工程中心主任
才為: (公元1981~今,)山東德州人。非著名房地產人士。
② 辛氏來源,歷史上的名人,人口數量,族譜
基本介紹 才[才,讀音作cái(ㄘㄞˊ)] 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較廣,今遼寧清原,內蒙古烏海,天津武清,河北樂亭、圍場、辛集,山西太原,陝西韓城,湖北老河口,安徽貴池等地均有分布。漢族、藏族、錫伯族、傈僳族有此姓。明代有才俊,昌黎人,宣德中任高郵州判;又有才寬,天順進士,兵部尚書;清代有才瑞,任邯鄲縣教諭。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帝王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方氏,出自明朝大寧太守方寬,屬於帝王賜字改姓為氏。與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處在同一時期的明朝大寧太守方寬,是明成祖朱棣的愛將,他曾隨朱棣南征,多次在戰斗中救駕。朱棣因方孝儒忠貞於建文帝,大怒而誅戮方孝儒十族,氣頭上還下旨要殺盡天下方氏人。在當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寫成「房」字缺一點(上屍下方,筆者的計算機字型檔里沒有該字,讀音為shī),意為方氏的屍體,這是出於明成祖對方孝儒等人不屈從自己的仇恨,因而對方氏族人大加貶嫌。但朱棣又十分珍愛自己的愛將方寬,為免方寬被誤殺,特改賜方寬姓「才」,方寬後來官至兵部尚書。 第三個淵源 源於柴氏,出自五代後周世宗柴榮的後裔,屬於以避難改姓為氏。據家譜文獻《才氏家譜》記載,才氏與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該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時期的後周皇帝世宗柴榮,謚睿武孝文皇帝。其後代世襲的梁王柴桂,當年被岳飛槍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譜》中記載的始祖。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保安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才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才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才姓始於公元十四世紀明朝時期,方希賢更名為「才隱士」時起。方希賢系方孝孺(又名方子才)之孤子,避難時以父名最後字「才」為姓,以「隱士」為名。即才氏始祖。 遷徙分布 才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帝三百二十六位,以昌黎、遼東為郡望。 今才氏族人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江蘇、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湖北、安徽等省,尤以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四省區為多,約佔全國才氏人口的70%以上。 歷史名人 才寬 (公元?~1509年),字汝栗;北直遷安人(今河北遷安)。著名明朝兵部尚書。才寬,明成化中期進士。明弘治中期任知西安府,時惠民禮下,其治坦闊。遇事裁決如響,不較小過,民思慕之。明正德初年為河南左布政使,任上器度閎闊,遇事裁答無滯。後以副都御史巡撫陝西,後改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後升工部尚書,總制陝西三邊軍務。才寬好野戰,不拘陣略。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韃靼亦思馬之子小王子犯延綏,值火篩在套,才寬率師由興武營擊之,斬首數十級,乘勝深入時忽中流失,遂戰死於花馬池。明武宗朱厚燳聞知後,賜其子為百戶,錦衣衛世襲。 才俊 (生卒年待考),昌黎人。著名明宣德中期高郵判官。 才樹德 (公元1934~今),遼寧義縣人。著名地方財會工作者。1953年於錦州會計學校畢業,以後通過自學已達到大學本科水平。從事財會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出納員、會計員、核算員、副科長、科長,現任金城造紙總廠副總會計師兼財務處第一處長。1988年被評為高級會計師。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財經方針、政策,肯於勤奮學習,努力鑽研財務會計、成本理論,不斷探索專業知識,積極參與財務改革,並注意總結經驗。曾多次擬定財務收支、成本計算和資金管理等規章制度,組建賬目,設計憑證報表。推行全面經濟核算效果明顯。緊緊圍繞本廠實際推廣應用「目標成本」、「ABC管理法」和「網路計劃技術」等現代化管理方法,先後獲省市二、三等成果獎,並撰寫論文曾在《中國城市金融》、《財會信息》等刊物上刊登。 才軍 (公元1946~今),藏族;青海囊謙人。著名地方公務員。青海省囊謙縣文教局局長。他於1965年8月走上教育工作崗位,關心、愛護學生,長年為學生理發、曬被子、洗衣服,帶領學生挖蕨麻補助伙食,學生斷了口糧,他就拿出自己的糧食給學生吃。 1984年擔任文教局局長以來,為辦好囊謙縣的教育事業,使更多的學齡兒童入學,十四年如一日,跑遍全國各地,從國家教委、山東平度、省各有關部門以及外籍藏胞處,利用各種機會、多種渠道爭取資金建設學校。經過多年努力,學校的設點布局日趨合理,並形成一定的規模,全縣中小學在校生由1982年的一千零九十二人發展到1997年的三千八百七十二名,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2%提高到39.3%,為縣教育的長足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他先後四次被省政府、省教委、州政府授予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1998年5月被青海省政府授予掃盲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才慶龍 (公元1979~今),黑龍江拜泉人,著名電機設計工程師。 才尚周 (公元1937~今),河北樂亭人。著名地質水文工作者。高級工程師,現任副處長。 1959~1962年和1962~1964年,分別參加編寫了《黑龍江省松嫩平原1:20萬綜合水文地質普查最終報告》與《大慶煉油廠供水水文地質勘探最終報告》。 1965~1968年,在出國援越中主持編寫了《越南XX號公路大型橋梁基礎工程地質勘探報告〉。 1977~1981年,參加編寫了流津市地面沉降水文工程地質勘查中間性報告》。 1982~1985年和1986~1990年,分別主持編寫了「天津市地質調查研究隊各年度的工作總結」、「大津市地礦局各年度的地礦」、「會議報告」。曾撰寫十一篇論文,分別刊登在《華北地質經濟管理通訊》和地礦部政法司主辦的《地礦政策調研》。 才淑英 (公元1937~今),山東泰安人。著名職業教育工作者。高級工程師。 才居正 (公元1938~今),藝名昌樂山人;祖籍河北樂亭,後改為永樂山人。高級書法師。任職於河北省樂亭縣中醫醫院主治醫師。 才起男 (公元1939~今),遼寧錦西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 才鴻年 (公元1940~今),滿族、錫伯族混血;北京人。著名金屬材料專家。 才汝成 (公元1941~今),河北昌黎人。著名石油工業工作者。勝利石油管理局總地質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才曉予 (公元1930~1997),吉林長春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經濟學專家。 才仁那 (公元1954~今),藏族;西藏比如人。著名地方醫務工作者。 才立剛 (公元1954~今),吉林長春人。著名地方醫務工作者。 才利民 (公元1955~今),滿族;河北寬城人。著名中共黨務工作者。 才可夫 (公元1956~今),河南安陽人。著名石油工業專家。 才化冰 (公元1961~今),黑龍江賓縣人。著名職業教育家。大慶職工大學基礎部副教授。 才 華 (公元1969~今),北京市人。著名律師工作者。天津華盛理律師事務所主任。 才 卓 (公元1978~今),吉林省吉林市人。1997年吉林市高考文科第一名,復旦大學法律系畢業,上海社科院法學碩士,上海著名律師 才為 (公元1981~今,)山東德州人。非著名房地產人士。 才君 (公元1982~今)吉林省長春市人,安全技術顧問。 才德昊 (公元1983年~ )祖籍遼寧省錦州市,太祖爺爺為張學良將軍的一級武官。「全國青少年外語記者選拔活動」最佳評論員、 「高校外語教師研修基地優秀學員」,東北師范大學2006級「2+3」碩士研究生,現任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辦公室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