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謀發展
㈠ 七年級下冊政治知識框架 知識點 1~6課
第20課 法律護我成長
1 為什麼(法律)要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
①未成年人年齡小,發展還不成熟,對事物的認識水平、行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權利更容易受到忽視甚至侵害。 ②未成年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的保護就是保護國家和民族的明天。
2 保護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線是什麼? 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其中家庭保護是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
3 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是哪兩部?
(第一部)未成年人保護法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21課 護佑生命安康
1 生命健康權是未成年人人身權利中最重要、最起碼的權利。
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既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健康,也要關愛他人的生命健康。
3 未成年人如何保護自己的生命健康?
①首先要懂得生命的價值,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 ②其次要多學一些衛生保健方面的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③再次,要抵制不良誘惑,糾正不良行為; ④最後,當遭遇危險時,要沉著冷靜,採取最佳的應對措施。
第22課 築起「防火牆」
1未成年人怎樣才能健康成長?
①除了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進行特殊保護外,②更需要未成年人不斷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③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依法保護自己。
2 未成年人如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未成年人應自覺進行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覺抵制社會不良影響,自覺與社會各方面的保護相配合,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保護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3 未成年人如何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面對不良社會影響,青少年應該怎麼辦?
①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注意自己對真與假、是與非、美與丑的分析和辨別能力;
②其次要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誘惑,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集體活動,自覺把自己置於正面的教育氛圍中,不進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不亂交朋友。
4 在面臨險境,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該怎麼辦?
①要冷靜、沉著、機智,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最佳方法, ②以保護生命為第一原則, ③要依法進行自我保護。
5面對不法侵害哪兩種極端行為是不可取的? 忍讓與報復
6 維護合法權利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種重要方式是什麼? 打官司
7 維護合法權利的途徑有哪些?
①直接找侵權者交涉; ②向有關管理部門申訴; ③運用法律武器進行自我保護。
8 中學生上網有哪些利和弊?
利:正確上網可以拓寬獲得知識的途徑;可以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有利於培養自己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利於提高自身素質。
弊:容易迷戀網路游戲;浪費時間、影響學習;危害身心健康;甚至可能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第23課 不以規矩 難成方圓
1 「不以規矩難成方圓」說明了什麼?——做任何事都要有規矩。
2 社會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則維持,而這一準則需要法律確定和人們的自覺維護。
3 社會公共秩序包括哪些方面? 社會生活秩序、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等。
4 公共秩序有什麼作用?
公共秩序是人們安居樂業的保障;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社會穩定和進步的基礎。
5 如何遵守社會公共秩序?
遵守社會公共秩序要從小事做起;要自覺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和意識;自覺遵守公共場所明文規定的規章制度。
6 社會生活中有哪些違反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
社會生活秩序方面: 到學校滋事鬧事,打110報假警,打120、119電話玩。
公共場所秩序方面: 在廣場、街頭亂扔果皮廢紙,在影劇院、展覽館吵鬧,購物付款不隊。
交通秩序方面: 闖紅燈,亂穿馬路、開車超速,超載運輸。
7 如何減少這些現象的發生?/如何讓人們自覺維護社會秩序?
①首先要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質,強化公民的誠信意識。 ②要加強法治,依法懲治那些不守規則、秩序的行為。 ③還必須將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第24課 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1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
進入改革開放的標志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的召開。
2 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標志是——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3(1978年開始)近三十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最快時期,人民收入增長最多時期。
4什麼時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2000年
5 改革開放有什麼意義? 改革開放是我們的強國之路;是我們的富民之路。
6 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7 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是什麼? 實現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
8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什麼?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
9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發展生產力。
10 對外開放有什麼意義?
我國把對外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不斷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既積極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文明成果來加快現代化建設,又走向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開創了世界進入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11 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的原因是什麼?
①堅持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 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發展生產力;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第25課 偉大的旗幟
1黨的指導思想:1921年黨誕生時:馬列主義; 1945年黨的七大:……毛澤東思想;
1997年黨的十五大:……鄧小平理論; 2002年黨的十六大: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容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始終①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②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③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說說現實生活中黨和政府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例。 黨和政府
①引進人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各地積極招商引資,加快發展地方經濟;
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強農村廣播電視設施建設,發展社區文化,擴大對外文化交流;
③開展扶貧開發工作,實施再就業工程,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免除農村中小學生學雜費。
4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要求)是什麼?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①強調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②強調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③強調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和諧發展。
26課 萬眾一心奔小康
1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目前達到的小康?
我國目前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與發達國家比,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很不平衡。
2 黨的十六大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繪制了21世紀頭二十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①必須增強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②必須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③必須切實加強文化建設;④必須加快發展社會事業; ⑤必須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
4 我們的家鄉有什麼變化?
①大力招商引資,加快東部城區的開發建設; ②引進人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③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城市;④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豐衣足食、 安居樂業。
5 為什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①艱苦孕育著希望,奮斗孕育著成功。 ②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正是一代代人的艱苦奮斗,才有祖國的自立自強、興旺發達。 ③只有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奮力拚搏,才能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才能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6 中學生在生活中如何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應怎樣從實際生活做起?
從日常學習生活小事做起,培養艱苦奮斗精神。
學習上:不怕困難、頑強拼搏、攻克難題。 生活上:勤儉節約、不大手大腳、鋪張浪費。
7 我們青少年現在可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些什麼?
①認真學習、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②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為本地經濟文化建設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8 我們將來准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些什麼?
①立足本職工作,愛崗敬業,服務群眾; ②關心社會,樂於奉獻,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㈡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什麼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高度出發,總結歷史經驗、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決定,在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既有理論上的意義,也有現實的意義,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用「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深刻地闡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決定》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和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全面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必須深入領會《決定》提出的「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的深刻含義,重點要把握以下3個方面。
第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提高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黨面臨的一個永恆課題,也是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執政能力建設。從掌握全國政權的那一天起,就為掌好權,執好政進行了不懈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走過不少彎路,甚至出現了嚴重失誤。總結新中國成立6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執政的歷程,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法治更具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穩定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摒棄人治,厲行法治,著力解決好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關系問題,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以依法執政促進和保障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不僅談不上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甚至有失去執政地位的危險。鄧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當前,我們黨所處的執政方位和執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黨要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實現長期執政,就必須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高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的法治基礎。具體來講,就是要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第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現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制度是重要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保障。而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制度健全與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它的法治體系是否健全。法治體系既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制度合法性、穩定性的重要支撐。古人講:「法者,國家所以公布大信於天下。」法治健全,國家就有信譽,政府就有威信,社會就有秩序,人民就有信心。人民對現實安心,對未來有信心,才能集中精力謀發展、促發展,國家才能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法治興衰同國家治亂息息相關,沒有哪一個國家不厲行法治而強盛的。我國歷來有「有家有國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和患不安」的思想,就是要告誡治國者必須重視建章立制,通過制度來確保社會公正和人民安居樂業。應該說,經過長期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 確立並不斷完善,但從歷史發展、實踐發展的視角來看,從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很緊迫。我們要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打牢制度基礎,增強指導供給,強化制度保障。黨中央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就是通過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制度來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
第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能不能有效解決我國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化解來自各方的風險和挑戰,直接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依託。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決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加註重運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更加註重運用法治的方式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順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