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群體有道德

群體有道德

發布時間: 2025-08-29 04:43:50

『壹』 群體規范的道德效應

1、利用正式群體的壓力寓教於道德生活實踐中
我們每一個個體都隸屬於某一個群體,甚至是多個群體,最為正式的群體則是工作單位、學校等。正式群體之中既有成文的正式群體規范,如單位的各項規章管理制度,職業的規范等,也有約定俗成的一些規范。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群體規范,一旦形成以後,會對群體成員產生無形的壓力,迫使個人順從它、遵守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群體規范及對於群體規范的共同遵守,往往是群體內大多數成員的意向或願望。群體內大多數成員的意見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它使群體內每一個成員自覺或不自覺地保持著與大多數人的一致性,這個力量就是群體壓力。群體壓力與權威命令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文規定的,也不強制個體改變自己的行為,而是通過多數人一致的意見,形成壓力去影響個人的行為。群體壓力雖然不具有強制的性質,但它對於個體來說卻是一種難以違抗的力量。因為當一個人的意見與群體內大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就會感到緊張,這種緊張來自於對偏離群體的恐懼。每個人都有歸屬於一定的群體的需要,而偏離大多數人的意見,則意味著對這種歸屬感的威脅。所以,如果一個人不願意處於孤立的境地,他就會在群體壓力面前,順應大多數人的意見。
2、利用非正式群體的內聚力強化成員對道德規范的認同
群體成員對規范的遵守,除因群體壓力外,還有群體內團結一致或結成一體的力量,即群體內聚力。群體內聚力是為使群體成員留在群體內而施加影響的全部力量的總和。具體說來,群體內聚力就是指群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和群體成員之間的吸引力,以及群體成員的滿意程度。人們發現,內聚力高的群體一般比內聚力低的群體具有更好的協調和更大的「我們感」,或更為團結一致。相比與非正式群體,以親情、血緣關系為主要特徵、以情感友誼為紐帶的非正式群體,其內聚力的影響更為重要。
非正式群體的規范並沒有明文規定,是無形的約定俗成的,它是每個成員行為的准則。非正式群體規范的形成是受到歷史的、群體首領的、習慣的、群體目的性的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模仿、暗示、順從等心理因素的制約,在群體成員彼此相互作用的條件下,發生的一種內化的過程。例如,由於受到電影和小說中不良成份的耳濡目染,一些中學生和社會上無所事事的青少年往往容易進行簡單的模仿,形成各種「幫」、「會」等非正式組織,並且模仿文藝作品中的情節,借鑒各種群體現成的規范,形成一些十分復雜而又極其有害的群體規范,並利用該非正式群體的壓力與內聚力迫使群體成員「服從」,導致不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非正式群體成員往往是因為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利益而聚集在一起,有著更多的相似性。相似性對人們的交往、友誼和吸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某個方面相似,容易使人感到彼此接近,從而產生好感,發生認同。成員間彼此相似性高將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彼此的的吸引力,它自然能增強群體的內聚力。
道德效應可以發生在內聚力高的非正式群體中。內聚力的存在會促使群體成員對他人關心和准備做他人所期望的事情,這是與所承擔的義務相關的。群體內聚力會使群體成員緊密地團結在一定的道德目標之下,使群體成為一個具有高度整合性的群體。一般來講,內聚力高,成員就會自覺保持一致,整合性就強,成員間的吸引就會牢不可破;內聚力低,整合性就弱,成員各掃門前雪,群體就會像一盤散沙。內聚力使成員有著強烈的歸屬感,歸屬於某個群體並得到重視。在內聚力的作用下,個體害怕偏離,會遵從群體的各種道德規范。戈夫曼提出每一個個體在人生舞台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當個體用混合的道德標准來指導他自己的私人行為時,他就可能把這些標准和某些參照群體聯系起來,這樣就為他的行為創造了一個事實上不存在的觀眾。因而一個人可能私下保持著他個人並不相信的行為標准,他這樣做是因為他相信一個看不見的觀眾在場並會評價一切偏離這些標準的行為。即不管參照群體是否事實存在,都會對選擇的個體產生道德效應。

『貳』 求!"大學生群體道德觀察"論文一篇

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開創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如何加強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關於道德修養教育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教育體系。藉此,教育思想大討論之際,淺談一個個人一點膚淺的觀點。 當今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大多數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獈、唯我獨尊的習慣。***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深刻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准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作為大學承擔著培養四化建設所需人才的搖籃,在人才質量把關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人才質量關上起著重要意義。高尚的道德品質並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形成的。我們在大學期間學英模、趕先進,加強道德修養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呢?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作為成人教育學院這一特殊的學院,招收的學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就更嚴格,作為教師自己都忽視首先修養,又怎樣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呢?現在許多教師只管書本的教學任務,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師上課時而有些學生卻在下面講話、看小說、零食等不文明行為是對教師的勞動成果不尊重的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師不說或懶說,這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教師不但承擔著教學任務的職責,而且也承擔著育人的義務,如果學生養成了這些壞習慣,走上工作崗位上如何能肩負四化建設的重任呢?所以說應該加強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其次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思想教育體系,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開設相應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並設立專項研究機構,根據學生狀況因材施教。我們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走向社會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大學階段是我們這些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大學生教育者承擔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由於我國經濟落後,教育投資相對於發達國家如杯水車薪,教育體制畢竟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進入大學教育的學生畢竟是經過激烈競爭的優勝者,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以題海戰略為主,父母、老師一般都認為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而其他方面的缺點都被良好的成績所掩蓋,這叫「以優遮百丑」,這樣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沒有負擔放縱自己,長此以往就很危險,可見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教育是多麼重要啊。所以我們的大學教育應當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最後,加強大學生學英模、趕先進,自覺提高道德修養的學習氛圍,從過去全社會學雷鋒,學習孔繁森等給人們的思想也帶來一定浪潮,今天我們的大學教育將學習先進、英模的活動開展的怎樣呢¡至今我所見的也只是學術報告、信息交流等一些專業技術報告。而各行各業的先進事跡報告在我們高校講座中幾乎沒見過,也只是從報紙、新聞里能見到。特別是我國最近發生的「非典」災難,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在這非常時期涌現出來的白衣天使的先進事跡,很值得我們當代大學生去學習。她們的道德品質是那麼高尚,我們的高校教育者應在「非典」結束後將這些「白衣英雄」請進我們高校,給我們的當代大學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課。類似這樣的活動應多開展,這將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有深遠的意義。 以上的觀點和看法是我對高校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發展的有益探索,是為我們高校素質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它必將對我們高等教育的跨世紀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黨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反映和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規律、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貫徹落實《綱要》,要注意抓重點人群和重要環節。「思想道德修養」課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大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必經環節。我們應當緊密結合這門課程的特點和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實際,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認真貫徹落實《綱要》。 一是要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准確把握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當前大學生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有理想、有道德是他們的主體形象。但隨著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大學生在道德問題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顯增多。對於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要實事求是地調查和分析,要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對於大學生中比較普遍存在的道德觀上的某些觀點和傾向性問題,要在教學中作深入的剖析、正確的回答。在摸清大學思想道德狀況,研究其形成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按照《綱要》要求和德育總體目標,規劃和確定大學階段道德教育的內容、要求、原則和方法,在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 二是要豐富和拓展「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教學的內容。《綱要》在總結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應當說,公民道德和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這就要求我們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在已有的基礎上,加強研究,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說充分講清楚,把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說充分講清楚,把「五愛」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作為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說充分講清楚,把「三德」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著力點說充分講清楚。 三是要把握和突出「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道德觀教育中的重點。《綱要》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字基本道德規范,既包含了傳統美德、革命道德的內容,又弘揚了時代精神,體現了時代特色。我們應當注意到,這20字基本道德規范在《綱要》中不是放在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中來表述,而是納入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中來表述。這反映了這些基本道德規范在當前公民道德建設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表明了這些基本道德規范是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重點工程,當然也應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 四是要改進和創新「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應該是課堂講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既要搞好課堂教學,講授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又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他們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把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言論與行動結合起來。 五是要推進和深化「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建設。《綱要》在公民道德建設的方針原則方面提出了「六個堅持」。這些方針原則,是我們在教學內容中要體現和貫徹的,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對「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建設也是有指導意義的。我們應遵循「六個堅持」,正確認識和處理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中面臨的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建設與批判、自律與他律、先進性與廣泛性、一元性與多樣化等關系,切實增強教學和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和時代性,促進大學生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滿意請採納

『叄』 為什麼窮人(弱勢群體)似乎先天具有道德優越感

來自「為富不仁」的觀念,以及那些歷史故事中,似乎有道德的都要安貧樂道。
以及現實中的確有些為富不仁,以及那些好人好事,感動中國人物都是「小人物」(窮人)
而媒體對這些的宣傳讓我們信息獲取產生偏差,因此產生標簽化認知。
以及而當今時代笑貧不笑娼。被看低的話,需要從其他方面獲得補償,而上述原因就是補償來源。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肆』 什麼是社會公德,為什麼每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指存在於社會群體中間的道德,是生活於社會中的人們為了我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准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

每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社會公德的原因:

1、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准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2、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3、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會公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影響穩定而深刻。社會道德又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人們實踐社會公德的自覺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

(4)群體有道德擴展閱讀

個人品德形成一般經過三個階段:

1、學習。學習是個人品德形成的起點和基礎,它包括道德知識、道德典範、道德經驗的學習。人通過學習不斷增強道德認識,提升道德境界。

2、自省。反省是外在道德規范內化的必經之路。一個具備了道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會努力去促使自己按照社會公共的道德規范和要求去行動,並能隨時警醒自己的行為,及時調整以保證正確的方向,學會自省是道德主體成熟的表現。

3、踐履。人的道德修養並不是脫離具體實現的「閉門造車」的結果,只有在豐富社會實踐中,才能鍛造出高尚的人格。當一個人具有了道德認知,就會在實踐中躬行。

『伍』 一個問題:什麼是自治道德,集體道德,神性道德

人類文化學家RichardA. Shweder等(1997)以嚴肅的態度考察了印度文化的傳統和經典,通過分析南亞文化中與道德相關的主題後,總結出印度文化中有三種道德話語(moral discourse):自治(Autonomy ethics)、群體(Community ethics)和神性(Divinity ethics)。
自治道德主要包括不得傷害他人、權利和正義等道德規范,這些規范使得個體選擇和意志得以實現,這些道德包括通常為西方文化所強調的個人自由、權利等;
群體道德包括個人對群體的責任、尊重等級並與他人合作等道德規范,從而保護社會或團體的整體性,東方文化中所強調的群體主義道德與此相似;
神性道德則包括遵守宗教的規矩和傳統文化要求等,以保證靈魂的純潔性和自然的秩序,避免墮落,如違反宗教教規的行為可能被視為不道德。
Shweder進一步認為,這三種道德同時存在於各個文化之中,只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對不同的道德的側重不同。例如在現代西方社會中,自治道德及其相關的個人主義是最被人們所強調也最顯眼的一種道德規范,而群體道德和神性道德則沒有如此高的地位,但仍然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相反,在印度社會中,自治道德的地位相對於群體道德和神性道德而言,則更不起眼。

熱點內容
淮安的法院 發布:2025-08-29 08:13:58 瀏覽:455
司法不平原因 發布:2025-08-29 08:11:17 瀏覽:670
道德與法治婚外情篇 發布:2025-08-29 08:11:16 瀏覽:424
司法機關與執法機關 發布:2025-08-29 08:11:10 瀏覽:36
司法藍的顏色 發布:2025-08-29 07:58:05 瀏覽:226
法律顧問在基層作用 發布:2025-08-29 07:57:33 瀏覽:373
2020法碩法學 發布:2025-08-29 07:47:40 瀏覽:27
理財產品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29 07:36:13 瀏覽:610
勞動法自考論文 發布:2025-08-29 07:35:32 瀏覽:442
民政與民法典 發布:2025-08-29 07:32:18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