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立法的現狀
Ⅰ 有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證據法》
截至2019年,沒有。
證據法是訴訟中證明活動的法律規范。
目前,在中國,有關證據的法律散見於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檢察院組織法等)、司法解釋中,中國的司法界曾嘗試制定統一的證據法法典,但至今仍未成功。理論界和實務界在是否制定統一的證據法法典問題上,存在不少爭議。
《中國證據法草案(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總結了近幾年來我國證據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了我國現行證據法律制度以及這些制度在司法實踐運用中的經驗與教訓,在對證據法基礎理論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廣泛借鑒國內外以及我國台灣地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證據法律制度,以比較法的視野,結合中國證據法律文化傳統與現實,確定了一些新的證據理念與基本原則提出了我國證據立法的模式和內容選擇。
可以說,它是我國證據法教學和研究的一次檢閱,不僅奠定了我國證據法學科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為立法機關將來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據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範式。
(1)證據立法的現狀擴展閱讀:
證據法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遵守法制原則,
實事求是原則,
證據為本原則,
直接言詞原則,
公平誠信原則,
法定證明與自由證明相結合的原則。
Ⅱ 證據法學好就業嗎
就目前來看,證據法學在國內法學屆的就業不是很樂觀,被列為較難就業的專業之一。 去向方面,有黨政機關、法院、檢察院、公安警察、律師和公證業、企業法律顧問等,也有進入不是很對口崗位的。 總體看,考取法律職業資格的話,就業會相對好些。
《證據法學》是法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尤其作為訴訟法專業當中的主幹學科來說,它更是每一個學習、從事該專業學生所必不可少的學習課程內容之一。
《證據法學》是研究司法、執法等活動中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或者其他相關事實的規律、方法以及證據法律規范的學科。從總體上來說,該學科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理論方面內容,主要包括證據基本理論(如證據概念、類別等)以及證明的理論(如證明的概念、證明的標准、證明的責任等);其二是實踐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有關證據的收集、審查、認可等方面的法律規定和實際運用(即所謂取證、舉證、質證和認證)。
學習〈證據法學〉這門課程應當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去發現各種證據現象的產生、發展、變化規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指導司法證明的實踐,同時掌握證據立法上的法律規定以及證據立法動態。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應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國與外國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比較借鑒、去粗取精,以達到融會貫通地理解和掌握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
Ⅲ 我國證據法規則之理論和實踐
從證據法的內容看,第一,它不屬於任何一部訴訟法,但是在三大訴訟中能夠普遍使用。第二,它與程序法有聯系,卻並非程序法的內容,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類似於實體法規范的規范。法官和當事人把它當作實體法規范直接引用。第三,從立法技術上講,證據法規則,任何一部訴訟法都不能把它全部包括進去。所以,證據法與訴訟法的關系也是非常明顯的:由於證據具有公開性,決定證據行為必須公開透明,在訴訟環節中,如公安等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的職權活動,具有閉合性,它不符合證據法的本質,故應屬於刑事訴訟法調整。再一方面,訴訟法它本身具有程序的不可回轉性,即某一程序過去了,就不能重新再來。而證據法它本身卻具有可回轉性,如檢察院即使將案件向法院起訴,它仍然可以調查收集有關證據,甚至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法庭調查程序或辯論程序已經結束,也可以依職權決定重開法庭調查或法庭辯論。由此,緊緊抓住閉合性(非公開性)、不可回轉性來區別訴訟法與證據法間的關系,就顯得清楚明白。
關於證據法立法模式,是通過修改三大訴訟法,補充完善證據法的內容的方式,進行證據立法,還是制定統一的刑事、民事(含行政)證據法,抑或制定單獨的民事證據法、刑事證據法、行政證據法,學者間也有爭議。這三種立法模式在兩大法系國家都有不同的立法例可資參考。但是,考慮到,第一,訴訟法和證據法的規范是可以區分的,這就為單獨制定證據法提供規范依據。第二,如果各證據法單獨立法,如何處理(1)三大證據法中的共同性東西,如證據方法、證據調查法則、證據評價法則等共同內容,(2)單獨制定一部民事證據法後,是不是又要單獨制定刑事證據法、行政證據法?這樣制定是否有利於法律體系的完整統一?(3)單獨制定後,是不是便利於司法操作?
從長遠看,應當制定統一的證據法。
把握證據法的界限促進學科研究發展
●證據法學是證據學學科群中的一個分支,除了證據法學之外,證據學還包括物證技術鑒定、司法鑒定、證明推理、電子證據等分支學科。證據法學是證據學的豐富和發展,但不能取代證據學
證據法不是有關實體法和訴訟法規范的簡單拼湊,而是由獨特原則和方法支撐而形成的獨立法律部門,其淵源由核心、交叉和邊緣等三個部分組成。核心部分是有證明的一般性規則,交叉部分是實體法、訴訟法中分散規定的與證明直接有關的規范,邊緣部分是對證據法的實施起支撐作用的規范,例如關於偽證罪、證人補償、證人傳喚程序、司法鑒定、物證技術鑒定等事項的規定。證據法的基本原則有證據裁判原則、自由心證原則、客觀真實原則、利益衡量原則、經濟分析原則等。有關刑事、民事和行政證據的特殊規則應當由三大訴訟法分別規定,統一的證據法應當著重規定一般性的證據規則,這是正確處理證據法與三大訴訟法之間關系的客觀要求,也是證據法典的獨特價值所在。
我國證據法學經歷了冷、熱、亂等三個階段,現在正進入「治」的階段,總結通說或者推動通說的產生是由亂到治的必然要求。對於證據法學的研究,我們還是認為:第一,按照一般證據法、刑事證據法、民事證據法和行政證據法的「四分法」思路,構建證據法的規范體系,設置篇章,逐一研究。第二,以通說為綱,附帶介紹其他觀點;沒有通說的,則力求從理論與實踐中總結出通說。第三,以推動統一證據法典的制定為主要目的。三大訴訟法各自規定的證據法規范只是分則意義上的部門證據法,因缺少總則意義上的一般證據法規范的統帥,重復、沖突、斷裂等法律漏洞普遍,這正是我國現行證據立法的缺陷所在,也是制定統一證據法典的必要性所在。第四,應當採取一種堆積木的做法,從具有原理性質的概念入手,層層剝筍,評價現行證據法的理論與實踐;再按照一定的邏輯,將原理性概念堆積起來。這樣,一方面使證據法的原理概念化,另一方面為將來的修訂再版留下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