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是戰國誰

道德是戰國誰

發布時間: 2025-08-30 09:54:14

㈠ 《道德經》是道家的還是儒家的

《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1)道德是戰國誰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產生時代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㈡ 道德二字連用為一個詞,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

道德二字連用,成來為一個概源念,始於春秋戰國時的《管子》、《莊子》、《荀子》等書。荀況不但將道和德連用,而且賦予了它較為確定的意義,即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質、道德境界和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和規范。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原理田平安課後答案 發布:2025-08-30 14:35:27 瀏覽:922
海南澄邁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30 14:35:25 瀏覽:931
新修改行政訴訟法解讀 發布:2025-08-30 14:18:36 瀏覽:12
2016年十月自考勞動法 發布:2025-08-30 14:02:30 瀏覽:701
2015司法考試真題答案解析 發布:2025-08-30 13:52:13 瀏覽:103
老道德家講道 發布:2025-08-30 13:50:37 瀏覽:182
司馬軍律師 發布:2025-08-30 13:43:03 瀏覽:93
職工病假條例 發布:2025-08-30 13:31:23 瀏覽:431
勞動法孕婦夜班規定 發布:2025-08-30 13:03:46 瀏覽:179
儲蓄存款條例 發布:2025-08-30 12:57:05 瀏覽: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