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老道德家講道

老道德家講道

發布時間: 2025-08-30 13:50:37

道德經第一章

曾老講解:

第一章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我們要研究道德經,首先要了解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我們都很清楚,道並不是老子首先發現的。應該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他知道一切一切都有個總根源,

只是當時沒有文字,他沒有辦法用任何文字來說明,

所以只好不得已一畫開天,

這一畫開天那一畫現在叫做符號,當時就叫象,可是這一來呀就影響到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人,非常的執象,很迷那個象,看天,天象,看人,人象,看地,地象。

老子看到這個狀況,他就感覺到,如果再這樣執象下去,我們遲早會被象困住了,沒有辦法在繼續往前進。那對伏羲氏來講,也是很不好的現象,

因此,他就決定要破象立道,這個道他是要把相破掉然後把道立出來,但是他看到伏羲氏畫像大家就執象,

因此,他也擔心他一旦說出道來,大家就執道了,所以一開始他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這非常有警告的意思,

說各位我好心好意把當年伏羲氏所沒有辦法講出來的道,我把它說出來,可是你們不要執迷於道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實際上是用來破道的,這是我們心裡頭,要很清楚的一點,當然這個道,我們現在很清楚,它是代表宇宙萬象,

這個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都在裡面,因此呢,這個里頭的常字非常重要,道再加上一個常字就變常道,常道就是恆長的道理,這裡面有變的部分,有不變的部分

你看這樣聽起來我們就覺得他跟易經的道理很接近。那老子就說啊,名可名非常名,名呢?

名是名稱,伏羲氏當時沒有文字,所以沒有出現到這個名字,

老子那個時代文字已經很成熟了,所以就有很多名稱,那老子就說名可名,非常名,任何名稱一旦說出來,它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們現在不要受他的影響所以我們這里提出一個字,叫做常名,常名就是他不會有局限性的名號,那叫什麼?那叫萬物的自性,老子當年講道,好像很玄妙,

實際上,現在的人吶,你如果跟他講宇宙有萬物有一個共同的根源,差不多大家都知道,那他就是本體嘛。

本來就是本體,本體也叫做行上,所以我們現在,對道到底存不存在?道是什麼?應該比以前人少很多疑問,

天道是老子所說的東西這句話我們應該很清楚,同樣說道孔子多半說的是人道,而老子在道德經裡面,他大概都在講天道。

天人合一,從他們兩個身上,你一定要做很合適的配合,

老子是從天道出發,然後走向人道,而孔子是從人道出發,然後走向天道

但是最後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把《易經》背後的那個道,給它宣揚出來,

道德經它的源頭是《易經》,所以道德經第一章它跟易經有什麼配合的地方呢?

《易經》開了一個易門叫做陰陽,陰陽易之門,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

現在呢?道德經第一章它也開了一個道的門,有無道之門,

所以第一章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一個有一個無,這兩個不完全等於陰陽,否則他就用陰陽不就好了嗎?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個始跟母有什麼不同?始是開端,母是本源,它本來是從這里出來的,

母是能夠使萬物化生的一種動力,

這兩個不太一樣

一切一切的總根源,叫做無

但是無裡面他會產生萬物,這個要靠什麼?靠有,

如果沒有有,它就產生不了東西,所以無跟有,這兩個名詞也是我們學習道德經要好好去了解的,所以呀,他下面就勸我們,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老子的文字啊,實在是很美,你看一個常無,一個常有常無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要我們常常要站在無的立場上來想事情,

你本於無的時候你不離開無,而你要觀宇宙天地怎麼變化的這種玄妙?這是有可能的

你常常本於有,然後你想要看到宇宙萬物,它們看得見部分的變化,這也可以做得到,而兩邊用的方法都一樣,叫做觀,這個觀不簡單,觀不是說用眼睛看才叫觀,觀是要透過精神來體驗才叫觀,

我們用眼睛看的其實呀,那還不如叫做見,觀不一定要看見,觀是要,透過精神來體驗才叫觀,

你看觀世音菩薩你看她眼睛有沒有在看你?你也不知道,可是他的觀是最高明的,你透過精神來觀,比你用肉眼來觀,要明白的多,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此兩者同,他告訴你有跟無是相同的,它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為什麼名稱不同呢?因為它本來在道裡面,出來以後給他們兩個不同的名字,有跟無不是對立,我們現在很喜歡用對立,其實世界上沒有相對立的東西,它只有相對待,相對待就是彼此會互動,彼此會遷就,彼此會變化,

對立就糟糕了,對立就僵在那裡了,所以我們就盡量不要讓任何東西對立,要讓它對待彼此尊重,

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動,老子為什麼要在明知後?他馬上就講出無跟有?他就告訴我們,無只是一個名稱,有也只是一個名稱,你不要太執著,千萬不要說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這兩個是不通的,這兩個是對立的,不要有這種觀念,比較好。下面呢?

同謂之玄

就是因為它同,所以才叫玄妙,

我想整個道德經的觀念,這兩個字也是很重要,叫做玄同,

玄同,現在一般人看不懂,他認為是不同的,但是你如果站在更高的層次看的更深,看的更廣,你會覺得那本來是一樣的,有什麼不同呢?

玄之又玄為什麼要用兩個玄?他就是說前面那個玄,你又要把它破掉了,否則你就是很玄很玄

你看現在很多人都說,你看老子玄呀,道德經玄啊,他就是沒讀懂道德經,所以玄之又玄後面這個玄,就是拿來否定前面那個玄,說,好你認為這樣是玄,現在我告訴你,這是不玄的,為什麼?

因為他是眾妙之門,眾妙之門是什麼意思?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形象,這個象是從眾妙之門出來的,

那大家一定會想到,哎呀,這個眾妙之門就是我們平常人所講的天門了,

那本來就是天門嘛,

天門是似有似無,,那個就是道,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出來,你向內觀可以觀到道體之妙,

向外觀可以觀道道用之妙。

這樣的我們就把整個的第一章呢,就看的很清楚

有幾個要點?

第一個到它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第二個常,它是恆常,不能常常變動的,名只是個名號而已,然後無有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就要了解,為什麼有跟無是相同的,

所以第二章就要把有給破掉,為什麼老子要把有給破掉呢?因為很多人的痛苦之源就是有。

怎麼你比我多嘞?怎麼你用的東西比我貴呢?怎麼你比我升遷快呢?

所有的痛苦都是有來的,所以人如果你不把有給破掉,那你永遠痛苦不堪。

㈡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中的一作何解釋

古文第三十九章:一人得道,十方得利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版【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權(靈),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其致之也,胃(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胃(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胃(謂)神毋已霝(靈)【將】恐歇,胃(謂)浴(谷)毋已盈將將恐渴(竭),胃(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謂)【曰】孤寡不

㈢ 老子《道德經》為什麼先講道後講德

道無為萬物能治,德無為天下能治。老子先講道再講德就是為了獲得這樣一個推論,將無為提高到自然與社會根本法則的地位上。

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什麼意思

意思是:

所以有和無因相互對立而依存,難和易因相互對立而形成,長和短因相互對立而顯現,高和下因相互對立而依靠,音與聲因相互對立而諧和,前和後因相互對立而追隨。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的人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丑的存在;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存在不善良。

所以有和無因相互對立而依存,難和易因相互對立而形成,長和短因相互對立而顯現,高和下因相互對立而依靠,音與聲因相互對立而諧和,前和後因相互對立而追隨。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實行身教: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幹預,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向別人施與恩惠但不憑此而達到利己的目的;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所以也沒有喪失功績。

出處: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4)老道德家講道擴展閱讀

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

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㈤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講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包括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在從中學到。道德經由春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所著。貫穿全書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辯證,想要人們用辯證的思維去想事情思考問題,培養獨立的精神。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㈥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靜無為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規律。
清靜,指心性純正恬靜;今人多錯誤的把道家的無為理解為對萬物發展不加干預,任其發展.其實,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一些人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現在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

㈦ 老子的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

《老子》一書又稱《道德經》,是道家老子的傳世名作,這本傳世名作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經問世,便在諸子百家間引起不小的轟動,而在後市,道家老子思想更是以道教為主要載體,穿越千年時光,流傳至今。那麼《老子》一書主要講了什麼?這個問題雖「大」,但我們也可以概括著說。不同視角之下,我們可以說《老子》整本書在講「道」,也可以說《老子》整本書都在說「無」。

3、總結

也就是說,當我們就《老子》一書中內涵的道家老子學說體系來看,可以說這本書主要在講「道」。但即便是「道」這個名字,也是老子強行取的,畢竟「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就以研究世界本原的視角來看,可以說《老子》一書在講「無」。

當然,以上也是個人的一點小心得,也僅僅是選取了兩個角度來說《老子》一書中的主要內容,不同視角之下看到的「寶藏」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不同觀點很正常。千人千面,期待我的看法可以給您帶來一點點收獲,如果有不同看法也正常,歡迎交流討論。

㈧ 老子道德經主要講的什麼

《道德經》上篇講道,下篇講德。道是法則,德是體現。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熱點內容
合同法中承包合同 發布:2025-08-30 19:58:15 瀏覽:709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碩學制 發布:2025-08-30 19:50:10 瀏覽:524
天政司法 發布:2025-08-30 19:19:49 瀏覽:837
不會的法律責任主要有 發布:2025-08-30 19:15:24 瀏覽:363
北京市勞動法職工病假工資規定 發布:2025-08-30 19:15:13 瀏覽:92
刑法期末考試 發布:2025-08-30 19:05:50 瀏覽:523
民法典綬帶 發布:2025-08-30 19:04:16 瀏覽:320
溫柔執法官 發布:2025-08-30 19:03:44 瀏覽:531
國際民事訴訟法讀後感 發布:2025-08-30 19:03:23 瀏覽:614
刑法312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8-30 19:02:45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