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龐德社會法學

龐德社會法學

發布時間: 2025-08-31 01:50:44

⑴ 評述社會法學派代表人物龐德及其思想

龐德 (三國中)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雍州]南安狟道 [今甘肅隴西東南]

容貌 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 立義將軍 關門亭侯 謚曰壯

家族資料 父親 未知

母親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龐柔

子女 龐會

相關人物 馬騰 馬超 馬岱 曹操 關羽 於禁

曾效力過的勢力 魏 張魯 馬騰|超|韓遂

龐德 - 簡明歷史傳記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少年時任郡吏及州從事。從馬騰進擊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數有戰功,遷至校尉。曹操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時,郭援、高乾等略河東;龐德時隨馬騰之子馬超拒戰郭援、高幹於平陽,為軍中先鋒,進攻郭援、高幹,大破其軍,更親斬郭援首級,於是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馬騰被征為衛尉,龐德便留屬馬超。曹操破馬超於渭南時,龐德隨馬超逃入漢陽,保守冀城;不久又隨馬超投奔漢中,從屬於張魯。曹操平定漢中後,龐德便隨眾投降。曹操素聞其驍勇,拜龐德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後龐德領軍與曹仁共攻宛城,斬叛將侯音、衛開,遂南屯於樊城,以討關羽。其時樊城諸將以為龐德之兄龐柔時在漢中,對龐德頗有猜疑;龐德遂奮意力戰,深為關羽軍所忌憚。軍敗後龐德誓死不降,結果為關羽所俘殺。曹操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於是封其二子為列侯。

龐德 - 簡明演義傳記

龐德,字令明,南安人,為西涼馬超帳前心腹校尉,於演義第五十八回登場。其時曹操擒殺馬騰於許昌,馬超誓報父仇,於是攻打長安,龐德與馬岱並為左右折沖。雙方攻防戰中,龐德獻策籌畫,成功攻陷長安,並親斬郡守鍾繇之弟鍾進。後曹操親征馬超、韓遂於渭南,韓遂以龐德為先鋒,循河與戰,中計遭圍;龐德奮勇步斗,破敵突陣救出韓遂,又殺曹仁部將曹永,奪其馬護韓遂而走,其悍勇遂知名。後馬超兵敗,龐德隨之逃入漢陽,保守冀城;不久又隨馬超投奔漢中,從屬於張魯。馬超降蜀,龐德因病未隨,所以曹操攻漢中時,張魯功曹閻圃便勸張魯用龐德以敵曹操手下諸將。曹操素聞龐德驍勇,以計擒之;龐德思張魯不仁,亦願拜降。曹操自此待龐德甚厚,龐德亦數衛曹操於危難。後曹仁被蜀將關羽圍於樊城,龐德受任為先鋒,隨於禁引軍赴救。其時諸將皆以龐德之兄龐柔、故主馬超均在蜀中,對龐德頗有猜疑;龐德遂奮意力斗關羽父子,又箭射關羽,深為關羽所忌憚。然而於禁懼其立功,處處加以制肘。魏軍敗後,龐德誓死不降,結果為關羽所殺。曹操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

龐德的歷史評價

◆文帝賜謚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謚曰壯侯。」(《三國志魏書十八龐德傳》)

◆陳壽評曰:「龐德授命叱敵,有周苛之節。」(《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少為郡吏、州從事。初平中,從馬騰擊反羌叛氐,數有功,稍遷至校尉。建安中,太祖討袁譚、尚於黎陽,譚遣郭援、高乾等略取河東,太祖使鍾繇率關中諸將討之。德隨騰子超拒援、干於平陽,德為軍鋒,進攻援、干,大破之,親斬援首。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後張白騎叛於弘農,德復隨騰征之,破自騎於兩餚間。每戰,常陷陳卻敵,勇冠騰軍。後騰征為衛尉,德留屬超。太祖破超於渭南,德隨超亡入漢陽,保冀城。後復隨超奔漢中,從張魯。太祖定漢中,德隨眾降。太祖素聞其驍勇,拜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戶。

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樊下諸將以德兄在漢中,頗疑之。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虛發。將軍董衡、部典將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斬之。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羽攻益急,矢盡,短兵接戰。德謂督將成何曰:「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戰益怒,氣愈壯,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與麾下將一人,五伯二人,彎弓傅矢,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焉?」德罵羽曰:「堅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遂為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謚,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戎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謚曰壯侯。」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衛將軍,封列侯。

龐淯字子異,酒泉表氏人也。初以涼州從事守破羌長,會武威太守張猛反,殺刺史邯鄲商,猛令曰:「敢有臨商喪,死不赦。」淯聞之,棄官,晝夜奔走,號哭喪所訖,詣猛門,衷匕首,欲因見以殺猛。猛知其義士,敕遣不殺,由是以忠烈聞。太守徐捐請為主簿。後郡人黃昂反,圍城。淯棄妻子,夜逾城出圍,告急於張掖、敦煌二郡。初疑未肯發兵,淯欲伏劍,二郡感其義,遂為興兵。軍未至而郡城邑已陷,捐揖死。淯乃收斂揖喪,送還本郡,行服三年乃還。太祖聞之,辟為掾屬,文帝踐阼。拜附馬都尉,遷西海太守,賜爵關內侯。後征拜中散大夫,薨。子曾嗣。

初,淯外祖父安趙安為縣李壽所殺,淯舅兄弟三人同時病死,壽家喜。淯母娥自傷父仇不報,乃幃車袖劍,白日刺壽於都亭前,訖,徐詣縣,顏色不變。曰:「父仇已報,請受戮。」祿福長尹嘉解印綬縱娥,娥不肯去,遂強載還家。會赦得免,州郡嘆貴,刊石表閭。

閻溫字伯儉,天水西城人也。以涼州別駕守上邽令。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養等舉眾迎之。溫止之,不能禁,乃馳還州。超復圍州所治冀城甚急,州乃遣溫密出,告急於夏侯淵。賊圍數重,溫夜從水中潛出。明日,賊見其跡,遣人追遮之,於顯親界得溫,執還詣超。超解其縛,謂曰:「今成敗可見,足下為孤城請救而執於人手,義何所施,若從吾言,反謂城中『東方無救』,此轉禍為福之計也。不然,今為戮矣。」溫偽許之,超乃載溫詣城下。溫向城大呼曰:「大軍不過三日至,勉之!」城中皆泣,稱萬歲。超怒數之曰:「足下不為命計邪?」溫不應。時超攻城久不下,故徐誘溫,冀其改意。復謂溫曰:「城中故人,有欲與吾同者不?」溫又不應。遂切責之,溫曰:「夫事君有死貳,而卿乃欲令長者出不義之言,吾豈苟生者乎?」超遂殺之。

先是,河右擾亂,隔絕不通,敦煌太守馬艾卒官,府又無丞。功曹張恭素有學行,郡人推行長史事,恩信甚著,乃遣子就東詣太祖,請太守。時酒泉黃華、張掖張進各據其郡,欲與恭艾並勢。就至酒泉,為華所拘執,劫以白刃。就終不回,私與恭疏曰:「大人率厲敦煌,忠義顯然,豈以就在困厄之中而替之哉?昔樂羊食子,李通覆家,經國之臣,寧懷妻孥邪?今大軍垂至,但當促兵以掎之耳;願不以下流之愛,使就有恨於黃壤也。「恭即遣從弟華攻酒泉沙頭、乾齊二縣。恭又連兵尋繼華後,以為首尾之援。別遣鐵騎二百,迎史官屬,東緣酒泉北塞,徑出張掖北河,逢迎太守尹奉。於是張進須黃華之助;華欲救進,西顧恭兵,恐急擊其後,遂詣金城太守蘇則降。就竟平安。奉得之官。黃初二年,下詔褒揚,賜恭爵關內侯,拜西域戊己校尉。數歲征還,將授以侍臣之位,而以子就代焉。恭至敦煌,固辭疾篤。太和中卒,贈執金吾。就後為金城太守,父子著稱於西州。

評曰:「李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李通、臧霸、文聘、呂虔鎮衛州郡,並著威惠。許褚、典韋折沖左右,抑亦漢之樊噲也。龐德授命叱敵,有周苛之節。龐淯不憚伏劍,而誠感鄰國。閻溫向城大呼,齊解、路之烈焉。
在20世紀美國文學中,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是一位頗有聲望的詩人,也是一個在美國當代歷史中有爭議的人物。1885年生於美國的愛達荷州。1908年,他來到倫敦,發起了一場旨在改變當時文壇詩風的意象派運動,開創了美國現代派文學的先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龐德遷居當時的世界文化中心巴黎。1924年龐德去義大利,並在政治上開始向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靠攏。二次大戰期間他公開支持法西斯主義,並在羅馬電台的對美國廣播中發表數百次親法西斯、反猶太人的演說。戰爭結束後,他被美軍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審。後因醫生證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羅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說項,他只被關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龐德結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監禁,重返義大利居住,直至去世。
龐德一生的著述頗多,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擊》(1912)、《獻祭》(1916)、《休·西爾文·毛伯萊》(1920)和《詩章》(1917~1959)等。此外,他還寫了不少文學評論文章。他的早期詩歌遵循意象派的理論,用准確、鮮明、含蓄的意象來表達事物,文字簡潔,通俗上口,並富有流暢的音樂美。他的某些詩在一定程度上抨擊了資本主義制度,諷刺了西方社會中商品化傾向和市儈氣息對文藝的侵蝕,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險惡境遇。不過,他的詩也有內容空泛、一味追求形式和個人色彩太濃的缺點
他對語言文字愛好,始於中學時代。這一愛好到了他碩士研究生階段,成了他研究法語、古英語、拉丁語的動力。後來,他致力於世界文明與文化歷史的探索與研究,創作了大量的詩歌。
1908年,他到了歐洲。在離開美國之前,他曾在一所大學任教。可是,由於他不合乎時勢,工作不到6個月,便被解除了職務。此後,龐德在歐洲生活和工作了約40年。在他離開美國到了倫敦以後,他與文學界人士交往密切,曾擔任過著名愛爾蘭詩人W.B.葉芝的秘書。他熱情地幫助過不少作家,T.S.艾略特、詹姆士·喬伊斯等人都是他的知心朋友。在詩歌創作中,他是「意象派」詩風的倡導者,提出了「創新」的口號。
早在年輕時期,龐德便對中國古詩有極大興趣。1915年,他出版了中國古詩的英語譯本,題名為《中國》,收集並翻譯了17首詩篇,大部分是李白的作品,此外還有古詩《青青河畔草》等。在他的《華夏》譯詩集的扉頁上,有一段簡短的註解,說明他的譯作是以厄內斯特·弗諾羅塞(Ernest Fenollosa)的筆記以及莫利(Mori)和埃列伽(Ariga)兩位教授的解釋為根據的。弗諾羅塞是美國的一位研究東方文學與藝術的先驅,曾在日本從事教學工作約12年,回到美國以後,任波士頓博物館館長。
顯然,龐德通過中介翻譯中國古詩,其譯作與原文的出入之處在所難免。比如李白的《長干行》成了英語中的《水路商人的妻子———一封信》;他給我國古詩《青青河畔草》所加的英文標題是《美麗的梳妝台》。他的譯作充分反映了他的豐富想像力,也強烈地表明了他的執著精神和良苦用心。
龐德從翻譯中國古詩開始,進而研究中國的古代文明和儒學思想。他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體現在他的《詩章》中,進入了他的詩行。一筆一畫地寫成的工整的方塊字被鑲嵌在他的詩篇中,同時又以羅馬拼音字元的形式出現在詩句中,如「堯」、「舜」、「禹」、「正名」等。請看下面他寫的詩行:
YAO like the sun and rain
Saw what star is at solstice
Saw what star marks mid summer
(大意是):
堯像雨和太陽,
知道什麼星星的位置在二至點(注)上,
知道什麼星星表示著仲夏時節
龐德敏銳地注意到儒學對於中國歷史中各個朝代興衰的作用,他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翻譯成英語。他的譯文字字句句體現著他對儒學的研究與理解,向全世界傳播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

⑵ 龐德歸納出的社會學法學派的特徵有哪些

19世紀末葉以來資產階級法學中一個派別。又譯社會學法學派。西方法學家一般認為該派具有下回列的一個答或兩個特徵:①以社會學觀點和方法研究法,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法對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法的影響;②認為法或法學不應像19世紀那樣僅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應強調社會利益和「法的社會化」。社會法學派:從社會本位出發,把法學的傳統方法同社會學的概念觀點、理論方法結合起來研究法律現象。注重法律的社會目的和效果,強調不同社會利益整合的法學流派。

⑶ 羅斯科·龐德的介紹

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1870年10月27日—1964年6月30日),美國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法學家之一,他的法學思想對當代法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是「社會學法學」運動的奠基人。與傳統的主流法學不同,他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法」這種現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論,給法學研究帶來了不同的思維模式。

⑷ 羅斯科·龐德的龐德法社會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1、法律作用的「社會控制」工具論。龐德在1911-1912年就發表了一篇以《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為題的綱領性論文,表達了他的社會學法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社會學法學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方面,更加註意與法律有關的社會事實。衡量法的標准,主要看它是否有用,是否產生效果,而不是它抽象的內容。總之,「我們越是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則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法社會學派通過強調法律的社會目的、效果和作用,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是社會控制工具之一,其任務在於調整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
2、法律價值的「社會利益」保障說。龐德借鑒了德國法學家耶林的利益分類說,將利益分成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三類。而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由於並非所有的利益都由法律調整,為避免個體間對某些利益的反社會沖突,有必要劃定受法律調整的利益范圍並加以分類。依據分類,應當對某種類型的利益給予優先的考慮,司法中應對社會利益加以衡量,而不是機械的依照法律實現所謂「正義」。這種利益在龐德看來,正義作為法的價值准則就意味著能在最少阻礙和浪費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滿足這些需求。
3、法律正義的「非強力依賴」判斷。龐德指出,自然法不是虛幻的普遍立法,而是「一種對實在法中的理想成分的鑒定」,即一種判斷的標准。「這種鑒定可以確定和陳述出一定時間和地點的社會理想,並且使它成為對各種論證、解釋和適用標準的出發點進行選擇的尺度。」自然法不再是絕對的永恆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有一種內容正在起著變化或形成著的自然法。」他努力證明正義並不是依賴於強力而存在,而是因文明社會的性質本身而決定,無論是十九世紀或二十世紀,正義始終高懸於統治者制定的實在法之上。法律不應是任何專制統治者隨心所欲的工具,它是人類社會自我控制的手段。法律的具體形式由不同時代的共同理想所決定,強力應支持這種理想,但法律的本質永遠不等於強力。

⑸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法學家都有誰

格老秀斯、孟德斯鳩、傑里米·邊沁、薩維尼、霍姆斯、韋伯、龐德、哈特、德沃金、波斯納

⑹ 羅斯科·龐德龐德法社會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羅斯科·龐德的法社會學理論主要關注法律在社會控制中的角色和價值。


首先,龐德提出了法律作為「社會控制」工具的理論。他認為,法社會學家的核心任務是將法律與社會事實緊密相連,而非僅僅關注抽象的法律條文。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時,其有效性是首要考慮的,「社會工程的有效性取決於我們對所作所為的理解和目標」,即法律被視作一種工具,旨在調節社會沖突中的多元利益。


其次,龐德倡導法律價值的「社會利益」保障說。他借鑒耶林的利益分類理論,區分了個人、公共和社會利益。法律並非調整所有利益,而是有選擇地介入,以防止社會沖突。在司法決策中,社會利益被賦予優先考慮,正義不再是機械地追求法律的字面執行,而是尋求在最少阻礙下最大化滿足社會需求


最後,龐德強調法律正義的「非強力依賴」特性。他指出,自然法並非絕對的,而是社會理想的一種鑒定標准,可以隨社會變遷而調整。正義並非強力的附屬,而是由社會文明的內在性質所決定,始終高於具體法律,法律的本質是社會自我控制的手段,而非專制的工具,強力應服務於而非定義法律


總的來說,龐德的法社會學理論強調了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作用,以及其價值判斷中對社會利益和社會理想的重視,同時倡導法律正義的獨立性和進步性。
(6)龐德社會法學擴展閱讀

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1870年10月27日—1964年6月30日),美國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法學家之一,他的法學思想對當代法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是「社會學法學」運動的奠基人。與傳統的主流法學不同,他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法」這種現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論,給法學研究帶來了不同的思維模式。

⑺ 龐德的生平

龐德在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學習植物學,分別於1888年和1889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889年,他到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習,一年後轉到西北大學法學院,在那裡讀完了法律學位。他返回內布拉斯加州開業當律師,繼續他的植物學研究。1898年,他在內布拉斯加大學獲得了植物學博士學位。
1903年,龐德成為內布拉斯加大學法學院院長。1910年,他開始在哈佛任教,並於1916年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院長。 他是「社會學法學」運動的奠基人,美國法律現實主義運動的早期代表人物,該運動主張更加實用地並依據公共利益來解釋法律,並側重於實際發生的法律過程,反對當時美國法學界盛行的法律實證主義。 他有力批判了當時美國最高法院以Lochner v. New York (1905)案為代表的有關「合同自由」的判例。龐德後來反對該運動,並在其生命的後期成了對法律現實主義的著名批判者。
美國法學家,社會學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出身於法官家庭。曾任律師、內布拉斯加州最高法院上訴委員會委員、內布拉斯加大學法學院院長。1907年起先後在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執教。1916年起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達20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司法部和教育部顧問。主要著作有《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1911~1912)、《法哲學導論》(1922)、《法制史闡述》(1923)、《法和道德》(1924)、《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1942)、《法的任務》(1944)、《正義來自法律》(1951)和《法理學》(5卷集,1959)。最後一書是他過去著作的概述。龐德學說的思想淵源主要是實用主義哲學、美國L.F.沃德(1841~1913)和E.A.羅斯(1866~1951)的社會學以及R.von耶林的新功利主義法學。他在《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中曾提出社會學法學派的6點綱領,以後又擴大為下列8點:①研究法律制度、規則和學說的實際社會效果。②為立法准備而進行社會學的研究。③研究使法律規則發生實效的手段。④研究法律方法:對司法、行政和立法等活動進行心理學研究以及對理想進行哲學研究。⑤對法律史進行社會學的研究。⑥重視對法律規則的個別適用,即合理和公平地解決每一案件。⑦在普通法系國家設立司法部的作用應主要在於研究法律的作用。⑧以上各點宗旨都在於使法律目的更有效地實現。 從強調實現法的目的、法的效果這一前提出發,龐德認為法是一種社會工程,一種社會控制的工具。法的目的和任務在於最大限度地滿足、調和相互沖突的利益。利益是法律保護的基本因素,權利是法律上被保護的利益。為了實現這些任務,就必須正確地對各種利益進行分類:①個人利益,其中又包括人格、家庭關系和物質三方面的利益。②公共利益,包括國家作為法人在維護其人格和物質方面以及作為社會利益捍衛者的利益。③社會利益,其中包括一般安全、社會組織安全、一般道德、社會資源、一般進步以及個人生活等各方面的社會利益。
由於法的目的和任務在於調和相互沖突的利益,就必須對這些利益進行評價,從而也就要有藉以評價的價值准則。龐德在20世紀初曾提出文明社會在私法方面的五個方面的法律前提,主要是關於保護人身財產安全、所有權、履行契約義務和過失行為責任;在40年代,他又補充了有關勞動和其他社會立法的三個方面的前提;他認為20世紀法的理想圖畫是:一方面促進個人主動精神,另一方面實現社會合作。
龐德認為法的發展經歷了如下五個階段:①原始的法,如《漢穆拉比法典》,其目的在於謀求和平,防止血親復仇;②嚴格的法,如羅馬法和英國中世紀的法,其目的在於法的確定性和統一性;③17、18世紀的衡平法和自然法,其目的在於以道德觀念改正上一階段法律形式的嚴格性;④成熟的法,如英美19世紀的法,其目的不僅在於確定性,而且在於謀求一切人的平等和安全; ⑤社會化的法,即19世紀後期開始的西方各國的法,目的在於使社會化觀念進入法的領域。在1959年的《法理學》一書中,他又補充了一個論點:下一階段的法是世界法,今後法學家的迫切任務可能是提出局部性立法和行政同世界統一的普遍法律原則之間的關系。早在1947年,他就呼籲建立新的萬民法或世界范圍的法律秩序。
龐德是20世紀西方各國,尤其是美國法學界最有權威的法學家之一。他所代表的社會學法學長期來在美國法學中佔有主導地位。

熱點內容
北辰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8-31 12:20:01 瀏覽:82
司法考試試題答案解析 發布:2025-08-31 11:56:08 瀏覽:65
20184勞動法自考考試答案 發布:2025-08-31 11:56:07 瀏覽:267
2企業法律顧問培訓 發布:2025-08-31 11:55:00 瀏覽:737
經濟法答題如何背誦 發布:2025-08-31 11:46:37 瀏覽:151
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能統一 發布:2025-08-31 11:36:09 瀏覽:361
善後會議條例 發布:2025-08-31 10:22:17 瀏覽:403
山亭區律師 發布:2025-08-31 10:07:47 瀏覽:604
重慶情蹤法律咨詢有限公司聯系電話 發布:2025-08-31 10:06:14 瀏覽:907
依法治國關鍵是依法執政 發布:2025-08-31 09:54:37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