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通道德經
❶ 《道德經》:水上善如母愛,利萬物而不爭,人心向善自具水德
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這句話可以說是《道德經》的重點,老子常以天道喻人之道,天道高妙,深不可識,理解起來有困難,難以領悟其精髓。而這一章,老子不用天道做引言,他說水之德,近乎是和道之德一致的。
最好的品德,最美的善,就像水,利萬物而不爭,潤物細無聲。
水最能滋養潤澤萬物,而不爭功。 人間最偉大的愛就是母愛與父愛,他們對子女愛最無私,只會付出從來不求回報。所以爸爸媽媽,也有上善之德。
人人皆有父母,人人皆為父母,人心皆有水之德,只是我們內心本就具備的德,因地因人因事,被遮掩了。
反觀己心,為道者日損,損去的是那心上浮塵,時常擦拭心上灰塵,心自然明亮清澈,德性顯則智慧增,智慧增則行事有道,諸事自然順通。
水處眾人之所惡,眾人都想身在高處,以俯視的目光,填滿自己需要被仰望被需要的心。
水之性恰恰相反,流向低處,在流淌的路上,把坑坑窪窪都填滿,才繼續前進。人不喜歡卑下,而水樂處於卑下。
這個道理用在生活里,就是講人心寬容,即使有道理,也不爭,用時間來說話,只管默默努力,不與人生沒意義的氣。
爭贏又能如何,爭輸又如何,人終究是靠實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當下的對錯輸贏不足以對人生的慢慢旅途,起些許漣漪。
所以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句話可以做為老子說道性,喻人之道的點睛之筆。悟通這句話,足以修身,處世。
有的人拋開了聰明,擁有了智慧,不與人爭,反而具備了上善若水的道性。
老子是慈悲的,一面講解宇宙天地的運行規律,探討事物的本質。
一面又循循善誘,告訴人們如何趨利避害,怎麼做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水有七善
(1) 居善地 ,安靜,安全無事之地。如果地勢險峻,豈能稱善。所以水之性,去上就下,險而不居。
水散而成氣,直上雲端。水凝而為液,順下而入湖海。人心氣須有水汽上升之勢,要有奮進努力的心氣。人身段要柔,放的下自己,取水順流而下,順勢而為。
(2) 心善淵 ,淵為深解,人心要有深度,像深淵一樣,換句話說,心不要淺薄,要深沉大度,豁達,有容乃大。
(3) 與善仁 ,水利萬物而不爭,這是水德,人應該以水為師,有為而不爭的品德,是你的,是因為你努力,機緣恰逢其會,所以是你的。不是你的,強爭有何意義,俗話也講,強扭的瓜不甜,能做到,為而不爭,人生將會少無數煩惱。
(4) 言善信 ,水不言,而信守承諾。該漲潮必然漲潮,聽聞潮聲,潮水必然應聲而至。人自當如此,言之有信,行必有果。
(5) 政善治 ,水以萬物為政,水升騰則化為雨露,降之則為江海,生生不息,德潤萬物。
(6) 事善能 ,水的用途,妙用無窮,水是生命的保障,假如沒有水,其結果可以想像。人當學水之能,能柔能強,能方能圓。
能屈能伸,因其能,所以才有無窮之妙,人也當如此,不執著拘泥,心神活潑,應事接物,從善如流。
(7) 動善時 ,水之為物,不逆人事,不違背天時,人應該得時而動,時來天地皆同力,得時也是講究順勢而為的道理。
冬天不能種地,春天才能播種,讀完小學才能上初中,這都是人間規律之順序一說,凡事都有節奏和順序,這就是所謂得時,該做什麼心中有數,自然做事能事半功倍。
如果明白了水的七善,人能擇善而從,從善如流,那還有什麼好爭,不爭是源於智慧。
有了智慧自然憂慮就少了,離苦而得樂,苦與樂在一念之間。 智慧不會突然降臨,人的成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生確是一場修行。
自然界的萬物中,老子最愛莫過於水,認為水之德可以近乎道。因為「道」虛空沒有形象,恍恍惚惚,所以老子只能描述道的作用,對其形態只能道可道,而非常道。
與世人言講道性,須有一個直觀的參照,才能更方便理解,水是日常所見,親身接觸的事物,觀其性狀,查其用途,運動規律,以此感悟,繼而深悟「道性」,近取其物,遠取其象,感而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