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道德綱常
❶ 三綱五常是什麼,具體內容都有哪些
一、三綱五常
1、三綱
具體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中,「君為臣綱」當是其首,其行為規范表現是「忠誠」,即對君主盡心竭力,坦誠相待,如果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會太平安定。
「父為子綱」則是基礎,它所要求的社會規范就是孝敬,即指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父母有過錯,不能觸怒父母,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確的是孝敬,社會規范中的是非,善惡的標准都可不予考慮」。
「夫為妻綱」則是夫妻構成的家庭式人倫關系得以產生的基礎,而對應的行為規范是「節」,朱比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正是對這種行為規范的體現。
2、五常
具體指仁、義、禮、智、信,即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范。「仁」是愛人、人道的意思;「義」是承擔合理的責任的意思;「禮」是道德約束,起到為達到「義」而預防的作用;「智」是指知識,尤其是現代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信」是信任、誠信的意思。
(1)理學道德綱常擴展閱讀: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婦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
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可謂宇宙的根本法則。
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
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❷ 三綱五常是什麼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綱」在此處是做表率的意思。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其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等。約等同於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
(2)理學道德綱常擴展閱讀:
歷史地位
「三綱五常」作為為中國宗法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也是維護宗法等級秩序的重要支柱。三綱強調封建主義人倫關系的尊卑與高低、主從關系;五常強調處理人倫關系的道德准則。
無論是三綱還是五常,其核心就是確立和維護法定的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等級序列,由此強調等級的不可逾越,對這一政治倫理原則,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家,都擁護它並圍繞著它來思維。
古代社會歧視女性,這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的一大弊端,在我們當今社會應該更加關愛女性。現在女性的地位相比古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綱五常不是一無是處,我們不能「一刀切」。三綱還可以「出新」,五常則可以大加倡導。如果我們恰當地利用傳統道德精華,「化腐朽為神奇」。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將會煥發出更大的活力,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三綱」中不足之處,是應予以唾棄的,而「五常」中則包含著許多積極因素,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應予以繼承和發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綱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