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佛教
㈠ 佛弟子能否誦讀老子經典《德道經》
從古至今都有佛道本一家的說法,這種言論就是很多大德高僧也是這樣講。其實這是十分錯誤的。而且違背了佛陀制定的戒律。道教經典不是不可以看 ,只要不去皈依道家經典按照他的修行就可以。道家講的與佛教看上去沒有區別,其實區別很大。道教最高境界也不過大羅金仙,雖然有可能躲得過世界的成住壞空,可是依然是要應劫與輪回。這個就連佛教的聲聞果都比不上。佛教弟子不要讀誦其它外道典籍,佛家三藏十二部我們窮其一生也研究不完又為何讀那些無關生死的外道經典呢?三皈依的誓言難道是騙佛的?古時候持戒嚴謹的上座部長老們寧可走遠路取水也不願同外道共飲一條河的水,我們做不到這樣嚴謹最起碼外道典籍不去看還能做到吧?如有閑暇時間能多看看佛經就看看佛教經典。如看不下去就多念佛積攢往生資糧。這才是佛弟子該做的。
㈡ 道德經和佛家有沖突嗎
道德經和佛家有沖突嗎?
沒有沖突,只有區別。
兩家都講修身養性,高的道德標准(例如舍己為人),去除各種慾望,回歸自然與本性。
例如,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說:萬法歸一。世界上,天底下,人世間,有一種「道」,從這個「道游知」產生出儒、道、墨、法、雜、縱橫……等等學說(法)。而萬法歸一,歸一到何處呢,其實就歸一到派生出萬法的那個「道」。
就是說,無論哪家哪派,修到最最境界,其實是歸一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最後結果是一樣的,儒家把那個結果叫賢者、君子、聖人,道家稱為至人、真人,佛家則叫佛、菩薩。
所以你看古往今來,聖人的境界都差不多。
區別在於,修的方法不同,修的目的不同。
修的方法比較高深復雜,我不修也講不明白,需要研究道家和佛家經典才能明白。
道家是今生今日,修長壽長生。佛家是修來世。這是目的的不同。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國學大師(那時不這么稱呼,現在看起來應該算國學大師)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因為儒、道、佛三家的內在義理上,特別是在道德標准取向上是合一的,幾乎是無差別的。
易經和道德經有何矛盾或沖突嗎?
道德經是道教的修心之書,互通大乘佛教義理;
易理是人類觀測自然學習自然的精妙總結,源於道終於術,這些規律與道德經所探討的終極真理是不在一個層次;
現在流通的易經是儒家版翻譯的易理;
將這個道術,進行源於大道返於人道的,重新逆向編譯
道德經和莊子
:ishare.iask.sina../f/5714345.
帛書甲本
佛家和道家有沖突嗎
佛家和道家 本身 沒有沖突的 但是 有的 例子如 超度 ,即找道家 又找佛家 ,就不好了,容易沖突,反而不好
心經和道德經能同時修嗎
不能同時修。因為境界層次不同,心經要比道德經深。就好比中學和大學,上大學了就沒必要上中學了。
郭店的道德經和馬王堆的道德經的區別
郭店版的道德經是竹簡的,分甲乙丙三種版本,字數與章節較少,兩千多字,時間是戰國初期,是目前發現最早神行消的一個道德經版本。馬王堆漢墓帛書版,字數與章節與通行版相似,時間是西漢。
道德經和周易誰在前?
樓上說的不是太准確,因為《周易》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提法。狹義的《周易》指的是《周易古經》,廣義的《周易》則包括《周易古經》和《周易大傳》
據史書記載《易經》有《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由於《連山易》、《歸藏易》已經失傳。帶御具體內容無法查考,流傳下來的只有《周易》,因此人們常說的《易經》實際上指的就是《周易》。《易經》內容包括六十四卦、卦名、卦辭、三百八十四爻、爻題、爻辭等。古時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周公旦作爻辭,說法不一。
《易經》成書於商末周初,但是後來分孔說與非孔說。長期以來,圍繞著《周易》究竟是孔說還是非孔說這一問題爭論時間最長且十分激烈。一派認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屬;另一派則斷言:《周易》與孔子毫不相干。
道德經是老子李耳著於春秋時期
《周易》早
心經和道德經可以一起讀嗎
怎麼說呢,心經是佛教經典,是服務於宗教的,一種通過密語及心理暗示的玄學。而道德經其實是自然哲學,為宗教服務是其成書很多年之後的事情,其更確切的說是一部有一定哲學高度的自然原理經典。讀是完全可以放在一塊讀的,只是各自的理念有所不同應注意區分。
道德經和佛經那個更適合於現代人的競爭和生存?
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解,再加上自身的實踐,就都適合。 什麼是正確的理解?比如老子的「無為」,有的人理解就是無所作為,是消極避世,不競爭,無作為;也有的人說老子其實是很有野心的,很陰險的,無為就是為了有為,是投機取巧,坐享其成,…… 老子如果知道後人是這么理解他的話的,還不氣壞了!解讀經典怎麼能脫離當時的年代和社會背景呢?怎麼理解「無為」,你就要知道老子所處的年代,他為什麼提出「無為」,什麼是「無為」,要自己悟啊。比如,我給你從網上摘了一篇,就可以這樣去理解: ----------------------------- 「無為」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范、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但這里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這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老子還曾談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做不到、辦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等待,毫無作為的,而是「為無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即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去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有為有所不為 老子說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並不是說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幹,就什麼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時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給自足,無需統治者來組織生產和交換,用誰來「為」,一切順乎自然地進行。而統治者一旦「為」,則是為修建奢華的宮室而催逼苛重的稅賦,或是為發動吞並他國戰爭而拉夫抓丁。這樣「為」則百姓遭殃,社會動盪,「無為」則人民閑適、社會安寧。因此,「無為」是不妄為,不亂來的意思。是說統治者行為要順應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不輕易變更,人們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努力去做。 ------------------- 現在用無為去理解競爭,就可以理解成不惡性競爭,不妄為…… 哎呀呀,扯遠了,就是舉個例子,就是說要結合現代生活去理解,但也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辯證的看啊。 感覺道德經好一點吧,畢竟還比較短,相比佛經也好理解。好多西方企業家都很喜歡道德經呢。
道德經和聖經哪個更深奧
道德經是中國的。聖經是西方的。
首先,文字上,中文比英文難理解吧。
聖經-猶太教的正式經典,包括律法書5卷、先知書8卷、聖錄11卷三個部分,故通稱《泰納克》(Tanak,系Torah、Neviim、Ketuvim三部分的首字母組成),又稱「二十四書」。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1]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所以。具體就沒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