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黨矛盾
❶ 中國當前法治建設中主要矛盾是什麼
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具體表現在:
1、公權力機關的退位、歸位與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發育仍不成熟之間的矛盾。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是公權力機關退位和歸位,理性再定位的過程。但由於市場機制仍不健全,社會組織仍不規范,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往往難以擔當起合格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導致公權力的進退維谷。
2、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與法律質量整體上仍不理想之間的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然而,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立法質量已在不斷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層級的法律規范質量不高、類型化不夠、科學性不足,將執法和司法帶入或難以實施,或實施沖突,或實施背反的多難困境。
3、嚴厲制裁違法行為的要求和期待與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較高之間的矛盾。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會的當然特徵,嚴厲制裁違法行為是保障法治權威和發揮法治威懾力的必要條件。
但是現實中,在一些方面,由於責任設置過低,特別是查處率不高,導致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客觀上造成「逆向選擇」、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並導致普遍違法。
(1)法治黨矛盾擴展閱讀:
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的改善:
1、價值建設,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治社會的根本問題在於將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內化於人心,成為社會成員決策和行動的基本指引。
當前人民群眾已經有一定的法治意識,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確立。實現人心大治,不僅要通過立法、執法、司法著力強化規則意識、誠信意識、權利義務統一意識、責任意識,還要透過多途徑、全方位的理念引領價值觀建設,使法治精神浸潤人心。
2、基層調整,使治理暢達「末梢神經」。
體制問題具有決定性。我國傳統上從中央到基層的縱向層級化管理體制倚重「生產經營單位」和「基層組織」。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著在「最後一公里」失靈的問題。建議以確立社區的法律地位為主要方式,重塑我國社會的基層組織形態,確保國家與其成員之間的「感測」途徑暢通。
❷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一)持續保障改善民生。
各級黨委、政府應始終牢記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治本之策,強化源頭防範。要持續關注並切實解決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將更多財政資源投向民生領域,並將保障改善民生作為衡量政績的重要指標,構建政府、社會、民眾相結合的考評機制,確保政策落到實處。各級政法部門應依法查處民生領域的職務犯罪,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於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勞資關系等領域的突出問題,要積極提出政策建議,推動完善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制度機制,預防減少利益沖突。
二)著力打造法治政府。
政府應遵循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方式,在法治化軌道上行使公共權力,以增強法律的公信力來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提升法律的執行力來增強政府的治理能力。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對涉及全局的重大決策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嚴格執行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程序,確保不因重大決策、重大事項的出台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要加強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理念教育,嚴格依法辦事,明確責任主體和權力運行流程,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依法預防化解矛盾。
法治是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最權威、最長效的手段。各級黨委、政府在處理矛盾糾紛和解決信訪問題時,應當堅持法律思維、堅守法律底線,對於群眾的合理訴求,依法依政策解決到位。對於寄希望於「大鬧大解決」的錯誤思想要堅決糾正,絕不能為保一時平安,亂承諾、亂開口子或突破政策、法律底線,確保矛盾糾紛在法治軌道上解決。對於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司法、執法部門應嚴格依據事實、法律,不偏不倚、公開公正處理,通過依法化解矛盾的實際效果,讓群眾信服法律,自覺通過法定程序表達訴求、依靠法律手段解決紛爭。要加強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自覺把法律作為規范自身活動的基本准則,依法、理性地反映自身訴求。政法部門對於為實現個人目的,甚至合法訴求解決以後,仍然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構成違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責任,維護法治權威。
四)依法構建體制機制。
要著力構建對群眾利益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進一步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吸引更多人通過法定渠道解決利益矛盾。在此基礎上,發揮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暢通配清和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方面的作用,並依法按政策妥善處理群眾合理訴求。要不斷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形成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的綜合機制,及時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