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影響法治發展水平因素

影響法治發展水平因素

發布時間: 2025-09-06 04:12:48

❶ 中國向近代法制轉型的阻礙因素

中國法治化進程中的阻礙
(一)傳統思想的羈絆
以孔子為創始者的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為本位,主張」禮治「和「德治」,即「人治」。儒家在禮與法的關繫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系中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系中強調人治。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 針對法治中國的概念演進,學者指出,「法治中國」經歷了」從學術命題到政治命題「再到「憲法命題」的變化,參見韓大元:《簡論法治中國與法治國家的關系》,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年第5期。 非是進行修補,並未對其根本產生動搖,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獨霸兩千餘年。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影響著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生活,甚至影響法律等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即為專制。
封建專制思想抑制了民眾的民主意識。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一直是大一統的君主集]權國家。君主集權在中國具有獨特而悠久的歷史。由於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集權統治,使封建專制思]想深深地植根於中國社會,使中國歷史上的多數學派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尊君思想的影響,甚至出現了大批的絕對尊君論者。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民主意識很難形成,即使是在公眾心目中有所萌動,也會遭到傳統力量的無情扼殺,根本無法形成規模,更不用說成為「正統」思想。正是由於中國傳統觀念中遺留的專制思想過於濃厚,抑制了廣大民眾現代民主意識的產生和傳播,致使中國民眾現有的民主和民主參與能力離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個制約因素。
(二)發展水平的限制
法治國家建立必須依賴的社會條件是經濟的市場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意識的科學化。而在我國城鄉經濟差距大,西部經濟相對落後,使得某些群體、地區法治化的進程緩慢,影響了全國的法治化進程。當然,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小康建設的全面啟動,經濟問題已大有好轉,但仍然在特定的范圍內阻礙著法治的建設。
法是伴隨經濟的市場化而產生的,法治則是伴隨著高度的市場化而逐步產生形成的,市場經濟是法治形成的經濟基礎,經濟的市場化是法治建設的經濟動力。中國缺乏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因此,法治的生長受到了經濟基礎的嚴重製約。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必然會將我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推向更高水平。
(三)與國情缺乏磨合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化被認為是屬於從西方引進來的,因此缺少本土文化資源的導向,甚至和本土文化中某些方面相矛盾。也就是說,公民思想一開始就缺少現代法治文化的潤澤,且法治文化的培養又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這與中國的現有國情缺乏必要的磨合,因此不能直接全面的實現中國法治化,導致公民缺乏法律意識,而法律意識要求包含的法律權力意識、法律權利與義務意識在中國公民的思想中也無法完整的找到。
(四 )鄉鎮法治化發展不足
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機構,其作為一級執法組織,在實際生活中仍表現出「無限政府」的特徵。對鄉村社會民眾依法行使自己民主權利的過程及其結果,鄉鎮政府缺乏執法的嚴肅性和強制性,常常是以黨代政、以言代法、權法不分,從而形成了一種有法不依的現狀。這往往又影響了鄉村農民守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鄉鎮政權組織並沒隨改革開放的深入適時地轉變職能的觀念,其權力和職能無限擴張,使得農民的權利、利益和自由受到限制和控制;這樣,他們在運用和執行法律時,難免出現偏離和誤解,形似而質變,從而使得法律越接近基層越面目全非。

❷ 影響法律效力發生實效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法律實施的因素影響法律實施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個人、體制、環境、法律本身等四個方面。 ①個人方面的因素,即行為受法律調整和負有執法、司法職責的個人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水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紀律等綜合素質水平。 ②體制方面的因素,是指有關法律執行、適用、監督機關的組織、結構是否健全、合理、有效。 ③環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關法律實施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 ④法律本身的餓因素,包括法律內容方面的因素和法律形式方面的因素。法律內容方面的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法律是否在本質上反映社會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符合社會文明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是指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是否合理,法律內容是否符合社會實際發展水平。法律形式方面的因素主要指立法質量,它在法律實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明確、完整、和諧應當是立法質量的三個基本要求。 明確,指法律規范的語言清楚,概念明確,法律規則指示清楚、公開,而且沒有歧義。 完整,包括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完整和法律程序完整。 和諧,要求法律部門之間、法律淵源之間、法律制度之間以及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協調一致,相互配合,形成統一、有序、和諧的整體。和諧包括兩個具體要求:第一,法律、法規之間應當協調、配合。第二,法律、法規之間沒有互相矛盾、互相抵觸,當兩個以上法律條款指向同一事項時,不會出現如果執行甲條款,就會構成對乙條款或餅條款「違法」的兩難局面。 總之,影響法律實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些因素從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著法律的實施,認真研究這些因素,並在實踐中有的放矢地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就會改善法律實效,提高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

熱點內容
期刊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06 07:22:38 瀏覽:28
勞動法拖欠工資怎樣補償 發布:2025-09-06 07:10:27 瀏覽:44
延邊法院在哪 發布:2025-09-06 06:44:46 瀏覽:57
民法2018考研 發布:2025-09-06 06:16:56 瀏覽:506
丹陽市法律服務中心交通 發布:2025-09-06 06:16:03 瀏覽:423
恩施州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的實施意見 發布:2025-09-06 06:00:30 瀏覽:163
簡述行政法規制定的原則 發布:2025-09-06 05:47:01 瀏覽:213
司法鑒定大理 發布:2025-09-06 05:08:22 瀏覽:14
黑龍江法官助理套 發布:2025-09-06 05:05:20 瀏覽:814
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成因 發布:2025-09-06 05:00:17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