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解釋的溯及力
法律分析:本條是關於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溯及力的規定。法的溯及力是關於法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問題。即法對它生效前所發生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是沒有溯及力。法的溯及力是法的效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法作為社會的行為規范,它通過對違反者的懲戒來促使人們遵守執行,人們之所以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不利後果,接受懲戒,就是因為事先已經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哪些行為是法律允許的,哪些行為是法律不允許的,法律對人們的行為起指導和警示作用。不能要求人們遵守還沒有制定出來的法律,法只對其生效後的人們的行為起規范作用。如果允許法具有溯及力,人們就無法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將要受到懲罰,就沒有安全感,也沒有行為的自由。因此,作為一項法制原則,法是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國外大多數國家都承認這一原則。我國刑法也有類似的規定,如刑法第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也就是從舊兼從輕的原則。
因此,無論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還是規章,不論其效力等級是高還是低,都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這是一個原則,但是,任何原則都是相對 的,都可能有例外。對於法不溯及既往這項原則來說,如果法律的規定是減輕行為人的責任或增加公民的權利,也可以具有溯及力。如刑法的從輕的規定就是如此。因此,本條規定,為了更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法律規范可以有溯及力。這里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是指法律、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所直接指向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是法律、法規、規章等特定的調整對象,不是泛指,不是為了保護多數人的利益而使法律、法規、規章等具有溯及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九十三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B. 我國刑法在溯及力問題上採取的原則是
刑法在溯及力問題上採取的原則是從舊兼從輕原則。
【法律分析】
刑法司法解釋對所解釋的刑法規定頒布實施以前的案件是否有溯及力;刑法司法解釋對所解釋的刑法規定實施以後而自身發布實施以前所發生的案件是否有溯及力;刑法司法解釋對其解釋的刑法規定實施以後而其自身施行以前,已有司法解釋正在生效實施,新的司法解釋是否有溯及力。對於刑法司法解釋對所解釋的刑法規定頒布實施以前未經處理的行為是否有溯及力問題,筆者以為,應著重考慮刑法司法解釋的"依附性"特點,即刑法司法解釋依附於所解釋的相應刑法條文,其解釋內容應不違背立法者的原意和刑法條文中確定的相關基本原則。根據這一精神,由於現行刑法已明確規定了「從舊兼從輕」原則,所以刑法司法解釋對其所解釋的刑法條文頒布實施以前未經處理的行為應堅持「從舊兼從輕原則」。具體到司法實踐中來,應首先看該被解釋的刑法條文是否具有溯及力,如果適用該被解釋的刑法條文對行為人更為有利時,則適用該條文,即司法解釋有溯及力,反之則沒有溯及力。在確定適用該被解釋的刑法條文後,則應看到該司法解釋是否作出對行為人有利的解釋,如果其解釋內容對行為人不利,則不應適用刑法司法解釋,而只能按照該司法解釋生效前的舊法來處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C. 法的溯及力
法律分析: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該法就不具有溯及力。就現代法而言,法律一般只能適用於生效後發生的事件和行為,不適用於生效前的事件和行為,即採取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九十三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的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