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解釋的對象

立法解釋的對象

發布時間: 2025-09-07 16:47:34

❶ 法律解釋到底是不是法的正式淵源

法律解釋到底不是法的正式淵源。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中央一級國家機關中,作出的法律解釋最多、影響最大的是最高院作出的司法解釋。有利於填補法律漏洞、統一法律適用、為立法及制度創新積累經驗。符合法律規范的形式特徵(公開性、權威性、規范性、普遍性),在法律適用中援引。但不是我國法的正式淵源。

1、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區別在於對於立法解釋的主體即立法機關和立法解釋的對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2、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

3、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司法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解釋和這兩個機關聯合作出的解釋。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有原則性分歧時,應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

(1)立法解釋的對象擴展閱讀

許可權劃分

1、按憲法、立法法的規定,我國法律的最高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凡法律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都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作出規定。

2、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如果有原則分歧,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

3、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國務院及主管部門進行解釋。

4、凡屬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的常委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凡屬地方性法規規章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解釋。

5、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具體應用問題,由國務院及主管部門解釋。國務院主管部門的規章由主管部門解釋。

❷ 法律解釋對象

法律解釋的對象,法律領域術語,是指立法者已經表達在法律、法規中的國家意志。不應把法律解釋的對象,理解為是脫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立法者的意向、動機。反映在規范性文件中的立法者的意志,在實行法治的條件下,不能作為同規范性文件割裂開而進行解釋的客體。

❸ 請問按目前法律,全國人大有沒有解釋法律的權利

按目前法律規定,全國人大不具有解釋法律的權利。
法律分析
我國有權解釋憲法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解釋體制是指國家法律解釋許可權劃分的制度。我國的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權為核心和主體的各機關分工配合的法律解釋體制的基本含義是,在法律解釋的許可權上,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立法解釋權,其目的和任務是對「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以及「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法律規范進行解釋,行政解釋、司法解釋的目的和任務在於解決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在三種解釋的關繫上,立法解釋是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的基礎;在法律解釋的效力上,立法解釋的效力最高,其他國家機關對法律的解釋效力低於立法解釋。立法解釋:立法解釋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區別在於對於立法解釋的主體即立法機關和立法解釋的對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行政解釋: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司法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解釋和這兩個機關聯合作出的解釋。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有原則性分歧時,應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四十五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第五十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❹ 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

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不產生法律效力的意思就是該證據(文本、音像資料、證人證言、物證書證等)在法律上對當事人沒有約束力,也不能被法庭採信。與法律有同等效力
法律解釋:(一)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區別在於對於立法解釋的主體即立法機關和立法解釋的對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二)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
(三)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司法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解釋和這兩個機關聯合作出的解釋。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有原則性分歧時,應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承諾是合同雙方在訂立合同中由受要約人發出同意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它是合同成立的前提。一般來說,要約和承諾是合同中的重要環節。承諾的作出也必須符合一定的期限,否則,可能構成新要約。那麼哪些承諾行為不產生法律效力?下文中,由的給您講講。
哪些承諾行為不產生法律效力
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
【拓展資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要約人接受要約所做的答復不發生法律效力:
(1)承諾撤回。承諾人可以發出承諾後又撤回承諾,但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者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
(2)承諾逾期,要約方沒有認可其為承諾。
承諾生效的條件
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在法律上,承諾必須具備如下條件,才能產生法律效力。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向要約人作出;
(2)承諾必須在要約的有效期限內到達要約人;
(3)承諾的內容必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
(4)承諾必須表明受要約人決定與要約人訂立合同;
(5)承諾的方式必須符合要約的要求。
根據合同法第27條規定,承諾可以撤回,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
法律依據
第二十一條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
第二十二條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承諾可以撤回。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者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
第二十八條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的以外,為新要約。
第二十九條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形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諾到達要約人時超過承諾期限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因承諾超過期限不接受該承諾的以外,該承諾有效。
第三十條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是對要約內容的實質性變更。
第三十一條承諾對要約的內容作出非實質性變更的,除要約人及時表示反對或者要約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作出任何變更的以外,該承諾有效,合同的內容以承諾的內容為准。

熱點內容
問責條例心得體會2016 發布:2025-09-07 20:01:31 瀏覽:809
埇橋區法律援助中心官網 發布:2025-09-07 20:00:53 瀏覽:157
公共場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07 20:00:48 瀏覽:538
2016年注冊會計師經濟法真題 發布:2025-09-07 19:55:14 瀏覽:950
法院服務企業 發布:2025-09-07 19:45:29 瀏覽:826
簡述勞動法基本原則內容 發布:2025-09-07 19:35:25 瀏覽:960
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 發布:2025-09-07 19:35:23 瀏覽:87
律師監管部門 發布:2025-09-07 19:34:41 瀏覽:564
2016法學博士 發布:2025-09-07 19:33:20 瀏覽:660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三條的理解 發布:2025-09-07 19:18:00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