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兩會香港立法意義

兩會香港立法意義

發布時間: 2025-09-07 16:58:33

❶ 幫寫一篇關於兩會的主要內容100字左右

《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堅決查處腐敗案件,對任何腐敗分子都要依法嚴懲、決不姑息」;「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隨著李東升、冀文林等高官落馬……依法反腐的決定性作用和法治建設前景備受關注。
重拳出擊,清剿司法腐敗對開啟廉政新局有「加速」之效。如香港上世紀70年代的反貪風暴,即發端於查捕警界高層的「葛柏事件」。雖因新成立的廉正公署深度追查警界腐敗一度爆發「警、署沖突」等,但終以法治方式令香港在80年代躋身亞洲「最廉城市」行列。此外,新加坡亦以執政黨內嚴懲貪腐帶動全社會嚴刑峻法,把治黨成果提升固化為法治根基,憑一兩代人就創造了「廉潔崛起」奇跡。
從頂層治理、抓大要案到網路監督,當今政法系統的打虎大戲漸入佳境,依法反腐的溢出效應和行動張力愈發明顯。特別是現代法治的「知識遷移效應」、媒介化社會的「信息公開效應」和「多數人參與效應」疊加,使「法治+公開+監督」的反腐格局更成型、更給力。放眼穿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反腐諸策,上靠政治決心,下靠民主監督,法治是貫通其間的「公約項」和「穩壓閥」。從前端的立法規制到後端的依法公審,建構「細節經得起推敲」的法治框架,最能緩解民眾的腐敗痛苦感,也最能提升全社會的反腐信心度。

❷ 一國兩制提出的背景和影響

簡單說一下:
關鍵詞:創舉、繁榮、穩定、統一、主權
1、英國有意歸還香港,香港的租期也即將結束,在鄧的談判下,同意無條件歸還香港,為了保持香港的穩定與繁榮,打消反對歸還者的念頭,創舉的創造了一國兩制的方針,是國際前所未有的。
2、香港再回歸後繼續保持了繁榮與穩定,且成功度過了97金融危機,為和平、妥善解決澳門以及台灣回歸作出了表率;
3、隨即澳門回歸也採用了一國兩制,延續了香港的繁榮和穩定,是又一個一國兩製成功實現的案例;
4、香港、澳門回歸後的事實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方針是正確的,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這為兩岸和平統一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香港、澳門順利回歸以後的發展充分證明,「一國兩制」已經首先在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人們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國兩制」同樣可以成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在香港回歸中國五周年之際,曾經直接參與中英香港問題談判的英國前副首相傑弗里·豪在接見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一國兩制」方針是史無前例的驚人之舉,在解決香港問題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過去的五年裡,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並沒有改變,人們尊重法制和司法獨立,香港特區政府也重視民主。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五年來的事實說明,「一國兩制」的構想得到成功實施,並為解決其他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人們看到,「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成功實踐,對台灣同胞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從中理解了「一國兩制」的精神和益處,近年來台灣同胞中認同「一國兩制」的人數明顯上升就是最好的證明。

參考文獻(《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❸ 兩會是什麼意思

人民代表大會簡介

人民代表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權力機關。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代表大會;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人民解放軍選出的代表組成。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出的代表組成。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以及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由選民直接選出的代表組成。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每年舉行一次會議。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於每年第一季度舉行,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年至少舉行一次會議。經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由上次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召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選舉主席團,由主席團主持會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的職權是:修改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秘書長和委員;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有權罷免上述人員。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審查中央和地方預算及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批准中央預算和中央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置;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的職權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議的遵守和執行,保證國家計劃和國家預算的執行;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以及它們執行情況的報告;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選舉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選舉省長、副省長,自治區主席、副主席,市長、副市長,州長、副州長,縣長、副縣長,區長、副區長;選舉本級人民法院院長和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選出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須報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該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選舉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聽取和審查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報告;聽取和審查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改變或者撤銷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不適當的決議;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護各種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議的遵守和執行;在職權范圍內通過和發布決議;根據國家計劃,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文化事業和公共事業的建設計劃;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財政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政工作的實施計劃;選舉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副主席;選舉鄉長、副鄉長,鎮長、副鎮長;聽取和審查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的工作報告;撤銷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護各種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婦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項權利。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委員長、副委員長若幹人,秘書長、委員若幹人組成。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中選舉產生。委員長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副委員長、秘書長協助委員長工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一般每兩個月舉行一次;有特殊需要的時候,可以臨時召集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秘書長組成委員長會議,處理常務委員會的重要日常工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每屆任期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立民族委員會、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內務司法委員會、華僑委員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和其他需要設立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各專門委員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在代表中選舉主任、副主任若幹人、秘書長、委員若幹人組成。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在代表中選舉主任、副主任若幹人和委員若幹人組成。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秘書長組成主任會議;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組成主任會議。主任會議處理常務委員會的重要日常工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由主任召集,每兩個月至少舉行一次。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任期與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任期相同。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需要,可以設法制(政法)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各專門委員會受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領導;在大會閉會期間,受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領導。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的職權是: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解釋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央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監督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法院院長;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請,任免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員、檢察委員會委員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並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任免;決定駐外全權代表的任免;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規定軍人和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和其他專門銜級制度;規定和決定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決定特赦;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如果遇到國家遭受武裝侵犯或者必須履行國際間共同防止侵略的條約的情況,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決定全國或者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緊急狀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的職權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議的遵守和執行;領導或者主持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召集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環境和資源保護、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項;根據本級人民政府的建議,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的部分變更;監督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工作,聯系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受理人民群眾對上述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申訴和意見;撤銷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不適當的決議;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決定副省長、自治區副主席、副市長、副州長、副縣長、副區長的個別任免;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因故不能擔任職務的時候,從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副職領導人員中決定代理的人選;決定代理檢察長,須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根據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的提名,決定本級人民政府秘書長、廳長、局長、委員會主任、科長的任免,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按照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任免人民法院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任免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批准任免下一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主任會議的提名,決定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的任免,根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提名,決定人民檢察院分院檢察長的任免;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決定撤銷個別副省長、自治區副主席、副市長、副州長、副縣長、副區長的職務;決定撤銷由它任命的本級人民政府其他組成人員和人民法院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分院檢察長的職務;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補選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出缺的代表和罷免個別代表;決定授予地方的榮譽稱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介紹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是由中國共產黨、八個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主要社會團體、各民族、各宗教、各界以及台港澳同胞和歸國僑胞等34個方面的代表人士組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又稱「新政協」,以別於1946年召開的「舊政協」。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重慶談判,決定為組織新政府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和社會賢達5個方面。同年11月,國民黨違反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單方面宣布召開「國民大會」,遂使舊政協解體。

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21日年在北京舉行。當時代行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人民政協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代替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一切活動開始以憲法為根本准則。

從1954年12月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起,區域代表和人民解放軍部隊不再作為政協的組成單位。政協具有對國家大政方針進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職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設主席、副主席若幹人和秘書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每年舉行一次,職權是:一、修改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二、選舉全國委員會的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和常務委員;三、聽取和審議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四、討論本會重大工作方針、任務並作出決議;五、對國家大政方針和群眾生活的重要問題進行政治協商,通過建議和批評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設常務委員會主持會務。常務委員會由全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和常務委員組成。常務委員會行使以下職權:一、召集並主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每屆第一次全體會議由會議選舉主席團主持;二、組織實現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規定的任務;三、執行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的決議;四、全國委員會閉會期間,審查通過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或國務院的重要建議案;五、根據秘書長的提議,任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六、決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工作機構的設置和變動,並任免其領導成員。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持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副主席、秘書長協助主席工作。主席、副主席、秘書長組成主席會議,處理常務委員會的重要日常工作。盛自治區、直轄市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盛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自治州、設區的市、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凡有條件的地方,均可設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該地方的地方委員會。盛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的地方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的地方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人民政協被迫停止了活動。1978年2月,全國政協召開五屆一次會議,這次會議舉鄧小平為全國政協主席,通過人民政協新章程,恢復了人民政協的工作。

到1993年底,全國政協已同38個國家的45個友好組織建立了聯系。

1995年3月,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將原有的: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華僑委員會、婦女青年委員會、宗教委員會、民族委員會、法制委員會、醫葯衛生體育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教育文化委員會、經濟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學習委員會、提案委員會、外事委員會等14個專門委員會,調整為:提案委員會、經濟委員會、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婦青和法制委員會、民族和宗教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台港澳僑聯絡委員會、外事委員會等8個專門委員會。

到1996年底,各級(盛地、縣)地方政協委員會已達3046個,各級地方政協委員50萬多人。

❹ 「兩會」是指什麼

最近的是
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
3月3日
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3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實行一院制。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人民解放軍選出的代表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每年舉行一次會議,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
---分割線---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人民政協是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以及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各界代表,台灣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組成。
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

❺ 2010兩會召開的背景和意義

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東方巨人由蘇醒向清醒轉變,把中國建設好了,必將再次引領世界文明快速向前發展!是在全國房價一片暴漲,老百姓買不起房子的情況下召開的 . 「兩會」是全國人大會議和政協會議的簡稱。兩會:人大會議和政協會議的簡稱。指的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每年3月份「兩會」先後召開全體會議一次,每5年稱為一屆,每年會議稱X屆X次會議。「兩會」召開的意義在於:將「兩會」代表從人民中得來的信息和要求進行收集及整理,傳達給黨中央,「兩會」代表是代表著廣大選民的一種利益的,代表著選民在召開兩會期間,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選民們自己的意見和要求。 地方每年召開的人大和政協也稱為兩會,通常召開的時間比全國「兩會」時間要早。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最高權力機構,簡稱「全國人大」。全國人大常設機構為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簡稱 全國人大常委會 );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 國家 立法權;組成人員為 全國各個行政區 和軍隊選出的 代表 組成,各 少數民族 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當然有百分之八十為各級官員及中國共產黨的各級領導,其中在軍隊的代表中有將軍一級的軍官佔百分之六十以上,地方為各省及自治區一級領導,各省的代表團團長通常為該省省長及中國共產黨在該省的委員會書記(請參閱各次大會代表名單)。 全國人大代表 名額和代表產生辦法由 法律 規定;每屆任期五年。
全國人大任期屆滿的兩個月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必須完成下屆全國 人大代表 的選舉,如果遇到不能進行選舉的非常情況,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全體組成人員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可以推遲選舉,延長本屆全國人大的任期,在非常情況結束後一年內,必須完成下屆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全國人大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集。如果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大會議。
職權
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決定或建議,修改 憲法 ;
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及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監督憲法的實施;
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決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 國家機構 的和其他的基本 法律 ;
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提名,選舉 國家主席 、副主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 國務院總理 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名,選舉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一般為前任中國共產黨的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並經中國共產黨中央組織部批准;
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並經中國共產黨中央組織部批准;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改變或者撤銷 全國人大常委會 不適當的決定;
批准 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的建置;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決定 特別行政區 的設立及其制度;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決定 戰爭 和和平的問題;
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大 」、「 人代會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 常務委員會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參見 香港立法會 、澳門立法會
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它們的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政協會議 一、政協名子的由來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又稱「新政協」,以別於1946年在重慶召開的「舊政協」。1948年,中國共產黨號召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以擴大、鞏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9年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今北京)召開。後來,周恩來提出:許多團體都冠以人民兩字,政協何不採用?這個意見被採納了。因為人民包括工、農、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愛國分子,人民民主的性質鮮明。1949年9月17日籌備會的第二次會議決定將「新政治協商會議」改稱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

二、人民政協的組織
組織原則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設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凡贊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的黨派和團體,經政協全國委員會或地方委員會的常務委員會協商同意,得參加全國委員會或地方委員會;個人經政協全國委員會或地方委員會的常務委員會協商邀請,亦得參加全國委員會或地方委員會。參加政協的單位和個人都有遵守和履行政協章程的義務,也有聲明退出政協的自由。
全國委員會對地方委員會的關系和上級地方委員會對下級地方委員會的關系是指導關系。地方委員會對全國委員會的全國性決議,下級地方委員會對上級地方委員會的全地區性決議,有遵守和履行的義務。
參加人民政協的單位和個人,都有通過政協的各種會議、組織和活動,參加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權利。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的全體會議、常務委員會的議案,應分別經全體委員或全體常務委員過半數通過。各參加單位和個人對會議的決議,有遵守和履行的義務。如有不同意見,在堅決執行的前提下可以聲明保留。各參加單位和個人如果嚴重違反政協章程或全體會議和常務委員會的決議,由全國委員會或地方委員會的常務委員會分別依據情節給予警告處分,或撤銷其參加人民政協的資格。
全國委員會
政協全國委員會從成立到現在已歷9屆。l至8屆全國政協主席是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鄧穎超、李先念、李瑞環。在1998年3月召開的政協全國委員會九屆一次會議上,李瑞環當選為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每屆全國委員會的參加單位、委員名額和人選,由上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協商決定。在每屆任期內,有必要增加或變更參加單位、委員名額和決定人選時,由本屆常務委員會協商決定。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由34個單位組成,即: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無黨派民主人士,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文化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經濟界,農業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葯衛生界,對外友好界,社會福利界,少數民族界,宗教界,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門人士,特別邀請人士。委員共2196人,常務委員290人。
全國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每年舉行一次全體會議。全國委員會設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幹人,秘書長一人,並設立常務委員會主持會務。常務委員會由全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和常務委員組成,其候選人由參加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各黨派、團體、各民族和各界人士協商提名,經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全國委員會主席主持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副主席。秘書長協助主席工作。主席、副主席、秘書長組成主席會議,處理常務委員會的重要日常工作。全國委員會設副秘書長若幹人,協助秘書長進行工作。
全國委員會設辦公廳,在秘書長領導下進行工作;根據工作需要設若於專門委員會及其他工作機構。專門委員會是在常務委員會和主席會議領導下,組織委員進行經常性活動的工作機構。各專門委員會設主任一人,副主任、委員若於人。政協全國委員會現設立的9個專門委員會是:提案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民族和宗教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港澳台僑委員會、外事委員會。政協全國委員會的機關報是《人民政協報》,1983年創刊,現為周六刊,每期發行約20萬份。人民政協積極開展對外交往工作,加強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現在已與世界上對個國家的105個機構和4個國際組織開展了友好交往。
地方委員會
人民政協的地方委員會最初根據1949年9月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的規定,只在少數中心城市、重要地區及省會設立。1954年制定忡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後,地方委員會的組織有了較快發展,1956年有358個,1966年達到1000多個。1982年修改章程後,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凡有條件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地方,均設立了人民政協組織。到目前為止,各級地方委員會已達3000多個,共有委員50餘萬人。
人民政協各級地方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各級地方委員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組成、產生辦法。職責、主要工作機構的設置等,與全國委員會相似。
三、人民政協制度的作用
從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召開的那一天起,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便揭開了新的一頁。人們不會忘記,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選舉中央人民政府,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國歌等等,這一切都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決定的,這是人民政協的歷史性貢獻。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人民政協作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重要組織形式,一直在中國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維護國家的團結與統一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多年來,各級政協通過每年一次的全體會議,每季一次的常委會議,以及根據需要隨時召開的主席會議和常委專題座談會,對各級政府的工作報告、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人事安排及群眾生活等一系列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都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還對國家各項法律的執行情況,各級黨委、政府、人大的重大決定的實施情況和各級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遵紀守法、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況也提出了一些意見或批評。僅第八屆全國政協的五次會議就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及有關部門提交委員提案1萬余件,這些提案大多是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圍繞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提出的,有的為中央、國家機關以及地方各級黨委、人大和政府的重大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有的被有關方面採納和付諸實施,對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
根據政協章程的規定,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組織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參政議政。
政治協商是對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在決策之前進行協商和就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進行協商。民主監督是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參政議政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拓展和延伸,是組織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各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以多種形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概括性表述。
為了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經常化、制度化,1995年1月,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政協全國委員會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定》,對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目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作出了具體規定。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目的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目的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反映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為參加人民政協的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少數民族人士和各界愛國人士發揮作用開辟暢通的渠道,集思廣益,促進國家重大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監督國家憲法、法律和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協助並推動國家機關改進工作,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義,反對腐敗現象;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的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促進各方面的相互溝通和理解,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黨派的團結合作;貫徹執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內容和形式
政治協商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重要方針政策及重要部署,政府工作報告,國家財政預算,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重大事項,國家的重要法律草案,中共中央提出的領導人人選,國家省級行政區劃的變動,外交方面的重要方針政策,關於統一祖國的重要方針政策,群眾生活的重大問題,各黨派之間的共同性事務,政協內部的重要事務以及有關愛國統一戰線的其他重要問題。政治協商的主要形式有: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全體委員會議,常務委員會議,主席會議,常務委員專題座談會,各專門委員會會議,根據需要召開的各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少數民族人士和各界愛國人士的代表參加的協商座談會等。
民主監督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憲法與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中共中央與國家領導機關制定的重要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履行職責、遵守法紀、為政清廉等方面情況,參加政協的各單位和個人遵守政協章程和執行政協決議的情況。民主監督的主要形式有: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全體委員會議、常務委員會議或主席會議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議案;各專門委員會提出建議和有關報告;委員視察、委員提案、委員舉報或以其他形式提出批評和建議;參加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的調查和檢查活動。
參政議政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拓展和延伸。參政議政的內容與形式除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有關規定外,還包括選擇人民群眾關心、黨政部門重視。政協有條件做的課題,組織調查和研究,積極主動地向黨政領導機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通過多種形式,廣開言路,廣開才路,充分發揮委員的專長和作用,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等。
五、人民政協的會議制度
會議是政協履行職能的一種基本形式。人民政協形成的主要會議制度有:委員會全體會議制度、常委會會議制度、主席會議制度、秘書長會議制度、專門委員會會議制度。除此之外,還根據需要隨時召開各種形式的協商座談會、論證會、意見聽取會等。全體委員會議是政協最高層次的協商形式,常委會會議是全體委員會議閉會期間的主要協商形式,主席會議是常委會會議閉會期間的重要協商形式,秘書長會議是對提交主席會議審議的議題和重要事項的初步協商形式,專門委員會會議是組織委員開展專題性協商活動的形式。
六、政協委員的權利和義務
政協委員(包括全國政協委員和地方各級政協委員)的權利主要有:
一)在本會會議上的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可以對本會工作提出批評和建議。
二)通過本會會議和組織參加討論國家大政方針及該地方重大事務,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工作提出建議和批評。
三)對本地決議有不同意見時,在堅決執行的前提下,可以聲明保留。
四)參加人民政協組織的視察、參觀和調查研究。
政協委員的義務主要有:
一)遵守政協章程。
二)遵守和履行政協會議的決議。
三)政協委員如果嚴重違反人民政協章程或人民政協會議的決議,由本會常務委員會分別依據情節輕重給予警告處分,或撤銷其參加人民政協的資格。如果不服,可以請求復議。
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人民政協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人民團體、各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組成。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多黨派的國家,為增進各民族、各黨派、社會各界、無黨派民主人士之間的團結合作,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國家在作出重大決策之前,要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進行充分協商。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關於國家的經濟建設、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統一戰線的許多重大問題,都在人民政協進行過協商。這種協商,可以通過各方面充分地展開討論,反復地交換意見,使國家制定的各項政策和法規更加充實和完備,既符合最大多數人民的要求和願望,又尊重少數人的合理意見。這種在決策之前進行政治協商的做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和優點。
政協全國委員會從成立到現在已歷9屆。1至8屆全國政協主席是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鄧穎超、李先念、李瑞環。政協九屆全國委員會由34個單位組成,包括中共、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致公、九三、台盟、無黨派代表人士、共青團、全總、婦聯、青聯、工商聯、科協、台聯、僑聯、文藝、科技、社科、經濟、農業、教育、體育、新聞出版、醫葯衛生、對外友好、社會福利、少數民族、宗教、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門人士、特別邀請人士。委員共2196人。
政協全國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每年舉行一次全體會議。
根據政協章程的規定,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組織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參政議政。
八、人民政協的會議制度
會議是政協履行職能的一種基本形式。人民政協形成的主要會議制度有:委員會全體會議制度、常委會會議制度、主席會議制度、秘書長會議制度、專門委員會會議制度。除此之外,還根據需要隨時召開各種形式的協商座談會、論證會、意見聽取會等。全體委員會議是政協最高層次的協商形式,常委會會議是全體委員會議閉會期間的主要協商形式,主席會議是常委會會議閉會期間的重要協商形式,秘書長會議是對提交主席會議審議的議題和重要事項的初步協商形式,專門委員會會議是組織委員開展專題性協商活動的形式。

❻ 兩會的主要內容

兩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國,人民通過民主選舉選出自己的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集中行使國家權力。根據憲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全權的和最高的地位,其主要職權有:
(一)修改憲法;
(二)監督憲法的實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六)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七)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八)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九)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一)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不

聚焦兩會(19張)
適當的決定;

(十二)批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
(十三)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
(十四)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
(十五)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人大的組成機構主要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與全國人大會議不同,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二者的職權在選舉、決議等方面並不完全相同。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組織參加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參政議政。政協全國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每年舉行一次全體會議。人民政協在中央設有全國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以及9個專門委員會,在地方設有政協地方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每年舉行一次全體會議。
政協會議參與的各方主要有: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參與會議;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八大民主黨派。
此外,參與政協會議的還有無黨派民主人士,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文化藝術界,科學技術界,社會科學界,經濟界,農業界,教育界,體育界,新聞出版界,醫葯衛生界,對外友好界,社會福利界,少數民族界,宗教界,特邀香港人士,特邀澳門人士,特別邀請人士等。

❼ 兩會都是關於什麼的

搜狗網路

摘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兩會組成
英語翻譯
兩會歷史
2014兩會
2016兩會
兩會知識
微信文章
公眾賬號
新聞動態

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更多義項

查看更多圖片
「兩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簡稱。每年3月份「兩會」先後召開全體會議一次,每5年稱為一屆,每年會議稱X屆X次會議。由於兩個會議基本上在每年初春的大致相同時段召開,故簡稱兩會。兩會分為全國兩會和地方各級兩會。「兩會」召開的意義在於把「兩會」代表從人民中得來的信息和要求進行收集及整理,傳達給黨中央,「兩會」代表是代表著廣大選民的一種利益的,代表著選民在召開兩會期間,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選民們自己的意見和要求。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分別於2015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
快速導航

微信文章圖冊集錦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兩會

組成 :人大、政協

人大全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政協全稱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中文名 :兩會

內容簡介

兩會相關圖片
「兩會」並不是一個特定的機構名稱,而是對自1978年以來歷年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的統稱。由於兩場會議會期基本重合,而且對於國家運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所以並稱之為兩會。從省級地方到中央,各地的政協及人大的全體會議的會期全部基本重合,所以兩會的名稱可以同時適用於全國及各省(市、自治區)。

目錄
摘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兩會組成
人大代表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
英語翻譯
兩會歷史
2014兩會
會議流程
開幕儀式
兩會看點
兩會改革
政府工作報告
數據分析
主要提案
2016兩會
兩會知識
圖冊集錦
微信文章
公眾賬號
新聞動態
兩會組成

人大代表會議
14張
外媒鏡頭下的兩會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各少數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每年舉行一次會議,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時候,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

【職權】

其主要職權有:

(一)修改憲法;

人大會議機構構成
(二)監督憲法的實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六)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七)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八)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九)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一)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不 適當的決定;

4張
兩會服務員顏值大PK
(十二)批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

(十三)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

(十四)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

(十五)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人大的組成機構主要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與全國人大會議不同,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二者的職權在選舉、決議等方面並不完全相同。

政治協商會議
【簡介】

兩會相關圖片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

目前,人民政協是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各界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士、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士、台灣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組成。絕大多數政協委員都是閱歷豐富的政治活動家、社會名流、各方面的專家和學者。

熱點內容
法院鮑蕾 發布:2025-09-07 20:52:15 瀏覽:369
呼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07 20:52:10 瀏覽:460
合同法作業答案3 發布:2025-09-07 20:52:04 瀏覽:62
灌南律師 發布:2025-09-07 20:49:52 瀏覽:44
揚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07 20:41:56 瀏覽:640
湖南省供水條例 發布:2025-09-07 20:03:46 瀏覽:428
問責條例心得體會2016 發布:2025-09-07 20:01:31 瀏覽:809
埇橋區法律援助中心官網 發布:2025-09-07 20:00:53 瀏覽:157
公共場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07 20:00:48 瀏覽:538
2016年注冊會計師經濟法真題 發布:2025-09-07 19:55:14 瀏覽: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