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德判斷
A. 面對道德兩難,我們該如何做一個高層次的判斷
歐洲有個婦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只有一名葯劑師的葯能治好她。這種葯的成本為200元,但售價卻要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借錢,可最終只湊得了1000元。他懇求葯劑師,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將葯便宜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帳。葯劑師不僅沒答應,還說:「我研製這種葯,就是為了賺錢。」海因茲別無它法,利用晚上撬開了葯劑師的倉庫門,把葯偷走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根據人們不同的道德推理將道德發展分為三個水平六階段:
前習俗道德水平 的道德推理是基於他律的和自我利益的規則來進行。出於這一水平的前一階段,對道德的判斷標准來自服從和懲罰。處於這個階段的兒童可能會認為 海因茲偷葯是錯的 ,因為他違反權威所制定的規則(即法律), 在他們看來,服從權威是對的 ,不服從就錯了,因為不服從會被懲罰。
稍大一點兒童則開始根據自己的利益進行道德判斷。他們會認為 海因茲的行為無所謂對錯,只要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就行。 如果他愛他的妻子,挽救他的妻子符合他利益,則他偷葯是對的,只不過冒著被懲罰的風險;如果他不愛妻子,可以再娶一個年輕漂亮的妻子,則偷葯是錯的。
這兩種判斷的推理均被認為是「前習俗水平」,因為這時候的兒童還沒有學會從社會或者群體生活的角度來考慮道德問題,而 將這個問題看作是孤立的個人問題 ,要麼是害怕懲罰,要麼是僅僅無視社會規范只看個人利益。
稍大一些的兒童就進入到「 習俗道德水平 」的道德推理階段。這是基於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等社會性規則來進行的。這時候的兒童和青少年在對自己的判斷進行推理時開始 重視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並且強調意圖的作用 。他們會認為, 海因茲的出發點是好的 ,是為了維持良好的家庭關系,但是賣葯的醫生卻只想賺錢,用意實在是太壞了!因此他們認為海因茲是對的。
但是再大一點青少年就不這么認為,他們的視角更加廣闊,能 夠將整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他們理解海因茲的心痛,但是卻不同情偷竊行為 ,因為他們認為整個社會需要一個整體的制度,個體不能違反社會的制度。能夠進行如此推理的青少年就進入了「 維護社會秩序階段 」。這兩個階段的推理均以社會關系和社會習俗為基礎,因此均被認為是習俗水平。
後習俗道德水平 的道德推理是基於社會契約和普遍道德原則的規則來進行的。達到這一階段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受到現有社會制度的限制,而是會考慮在一個理想的社會中,人們應當如何行為。他們認為 社會契約和個人自由才是一個良好社會的基礎 ,個人應當享受一些不受剝奪的權利:如生命和自由,且這些權利是與生俱來的,與權威無關。
因此當這些年輕人回應海因茲的問題時,他們認為一般而言,偷竊行為是錯的,但是在海因茲的事件中,他的妻子應該有生命不被剝奪的權利,而 海因茲是在捍衛她的生命權,因為是道德正確的;法官在對海因茲事件進行判決時,應該給這種道德上正確性更大的權利。
科爾伯格認為的最高階段是基於普遍、正義的道德原則進行道德推理。科爾伯格所指的原則主要是基於康德和羅爾斯的理論,他認為,在海因茲的兩難中,個體應當假定所有的人都處在「無知之幕」下決定以最符合每個人利益的方式來行事才是正義的。
也就是說, 在海因茲和賣葯的醫生都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所處地位的情況下,他們制定的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規則才算正義。 如果賣葯的醫生對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毫不知情,則他不可能把葯價定得過高,因為揭開「無知之幕」後,他可能是一個需要葯的人,定價過高無疑會坑了自己。
因此, 在「無知之幕」後,海因茲和賣葯的醫生均會同意:挽救海因茲的妻子是最佳選擇。 但是科爾伯格發現,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樣一種推理境界,因此他將此水平稱為「理論上」的水平。
【以上文字及理論部分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B. 道德判斷的四個標准
1. 道德判斷是運用道德概念或知識,通過推理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鑒別、評價和選擇的心理過程,它是道德意識的核心成分。
2. 道德判斷主要有三種形式:評價判斷、規范判斷和命令判斷。
3. 評價判斷是根據道德價值觀對道德現象表達出肯定、否定、贊揚或反對的態度,例如:「大公無私是高尚的」、「不勞而獲是卑鄙的」、「損公利己、損公肥私的人應當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4. 規范判斷確立人們道德行為的規范和准則,例如:「公民必須遵守公德」、「學生應該尊敬教師」。
5. 命令判斷則表現為命令或禁止,例如:「不許欺騙」、「嚴禁煙火」。評價判斷是最基本的形式,是規范判斷和命令判斷的基礎。
6. 道德判斷是一種智力活動,它有助於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並確定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
7. 經常運用道德判斷,可以幫助人們鞏固和擴大經驗,加深對道德意義的理解,將道德觀念轉化為組織個人行為的自覺能力。
8. 道德判斷的能力是在不斷豐富與充實道德觀念與道德信念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9. 提高道德判斷能力,使個體道德行為的調節方向具有理性的指導意義,並能通過對社會行為的道德評價,全面認識和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