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全國人大對立法工作的領導
A. 要完善什麼樣的立法工作格局
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人大主導的立法工作格局。
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黨中央領導全國立法工作、研究決定國家立法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有立法權地方的黨委按照黨中央大政方針領導本地區立法工作。
完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審議把關作用。健全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牽頭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機制。更好發揮人大代表在起草和修改法律法規中的作用,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一般都應當安排審議法律法規案。
完善立法體制機制要求
第一,健全黨對立法工作領導的體制。堅持和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
第二,完善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的體制機制。立法是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
第三,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應認真落實立法法關於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許可權、程序的原則要求,完善行政法規規章的制定程序。
第四,完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機制和程序。應健全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機制,完善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
第五,加強重要領域立法。及時反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人民群眾關切期待,對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抓緊制定、及時修改。
並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做到以良法保障善治。
B. 堅持依憲治國 依憲執政包括什麼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完善立法體制,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C. 全國人大全面領導立法工作是正確的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15年修正)》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D. 如何發揮全國人大在立法的主導作用
一是加強全國人大復常委會對立法工作制的統籌協調。草案增加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應當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通過每屆任期的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等形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確立立法項目,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和系統性。
二是充分發揮全國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草案增加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徵求全國人大代表的意見;確定立法項目,應當認真研究代表議案和建議。
三是發揮立法在推進改革和發展中的作用。按照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的要求,在立法宗旨中增加規定,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並結合近年來的做法,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作出決定,就特定事項在部分地方暫停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E. 要完善什麼樣的立法工作格局
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要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黨中央領導全國立法工作、研究決定國家立法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強調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要領域立法,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以良法保障善治。
完善立法工作格局的意義: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民主的制度設計、道路選擇。做好新時代立法工作,必須准確領會、深入貫徹書記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重要論述,以生動鮮活的立法實踐書寫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新篇章。
在立法工作和法治建設中,必須牢固樹立系統觀念,增強前瞻性、戰略性、統籌性、協調性,把改革發展決策同立法決策更好結合起來,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堅持立改廢釋纂並舉,使法律體系更加科學完備、統一權威,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F.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什麼主導立法
《決定》提出要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強調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廢釋並舉,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強調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要領域立法,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以良法保障善治。這是我們黨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出發,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對立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對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發揮立法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從《決定》闡述的具體內容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要求。
第一,健全黨對立法工作領導的體制。堅持和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我們黨在這方面已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必須繼續堅持和不斷完善。凡立法涉及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必須報黨中央討論決定。黨中央向全國人大提出憲法修改建議,依照憲法規定的程序進行憲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問題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向黨中央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法將有關法律案列入立法程序。
第二,完善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的體制機制。立法是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應把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機制化、程序化,體現在法律法規的立項、起草、審議、修改、表決等各個環節。起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並形成常態化制度。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將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第三,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應認真落實立法法關於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許可權、程序的原則要求,完善行政法規規章的制定程序。拓寬公民參與政府立法途徑,增強政府立法的公開性、透明性。加強政府立法機構的審查和協調作用。建立由政府立法機構組織起草法律法規的工作機制,既要注意賦予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必要權力和手段,又要加強對行政權力的規范、制約和監督。
第四,完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機制和程序。應健全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機制,完善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推進立法精細化,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健全法律法規草案徵求人大代表意見制度,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探索建立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專家學者對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的論證咨詢機制。完善公民有序參與立法制度,健全法律法規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對重要條款可以單獨表決。
第五,加強重要領域立法。及時反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人民群眾關切期待,對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抓緊制定、及時修改,並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做到以良法保障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