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師祖
㈠ 黃元吉的人物介紹
黃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說號元吉,江西豐城人,生平事跡近於神奇傳說。他清朝時曾在四川富順樂育堂傳授內丹訣法,由門下弟子筆錄並編纂成《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三書留傳於世。據傳尚有《玄宗口訣》、《醒心經注》、《求心經注》等書,外界已難於搜求,門內尚且珍藏有《玄宗口訣》等秘本。
道家傳統丹道向來有兩大主幹,一是鍾離權呂洞賓一脈,稱為少陽派,後開全真派發揚光大,;另外一大主流是陳摶張三豐一脈,陳摶與呂洞賓互為師友,呂洞賓尊稱陳摶為「先生」。這派稱為隱仙派。陳摶傳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傳黃元吉和張三豐,其中黃元吉開創樂育堂法脈,將隱仙派發揚光大。
黃元吉真人於清末道光、咸豐、光緒年間,奉師命應運而來,數次往來蜀中,誨人不倦,創立了一個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煉流派——天府樂育堂。「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這里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天」者,乾也,道也;「府」者,家園也。我們都來自生生不息的「大道」這個母體,也終將歸於不死不滅的大道家園。「樂育」寓意「以化育眾生和萬物為樂」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闊無物、承載萬物之含義!
黃元吉先生之傳承來源於隱仙派,其丹法則帶有中派的特色。黃元吉真人原是博學鴻儒,兼通佛乘,後「飄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龍真人傳授,於悟道見性之後更進一步,終成無上大道!火龍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張三豐真人,而不知有黃元吉祖師,在此依據師師口授而補上。
黃元吉道脈遠古傳承:
廣成子-----黃帝-----岐伯天師-----老子——尹喜——麻衣道者——陳摶——火龍真人——黃元吉祖師
黃元吉道脈近代當代傳承:
第一代(元): 黃裳(元吉) 開樂育堂
第二代(恆): (富順)陶炳南(恆真)郭明賦(恆秉)朱達成(恆泰)李應元(恆陽)
第三代(真): 劉客舟(真元)官德懋(真貫)龍騰劍(真清)康千里(真道)谷海濤(梅自強與之熟稔,親切地稱之為「師兄」,實際輩分是梅老的師伯)
第四代(常):趙德正(常靜)傳人 江西張老太受法弟子梅自強(常明)學者 等
第五代(賢):廖賢陽傳師羅述名黃達陽等
黃元吉道脈近代傳人小記(限於篇幅僅節選部分)——
之一:黃裳,字元吉。其名字取自《易經》坤卦「六五」爻辭;「六五,黃裳,元吉」。黃裳之名很早就見於道教史。在宋代就有黃裳奉宋徽宗之命鏤雕《道藏》。元代復現身豐城,為著名的凈明忠孝道第三代宗主;清末咸豐年間,復受命而來,設帳「樂育堂」,留傳丹道正法。是以門內傳說黃裳祖師「留形住世六百餘年」,當有依據。
黃裳元吉祖師羽化飛升之事跡,在修行界多有流傳。「清代道家大師黃元吉圓寂時,當場於八仙桌上將色身隱化。」(釋圓智《恆河大手印講義》);道門流傳,黃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餘年,最後乃是奉命化身前來大開普度,於清末光緒年間,在四川講道十餘年,開創樂育堂法脈。(《樂育堂語錄》跋、《道門語要》等);「
黃元吉清光緒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講道,最後解館,弟子恭送館外,黃當下飛升,徒眾見之,皆痛哭流涕,始後悔往日蹉跎,未嘗從師勇猛學道也。」(台灣李樂俅《訪道語錄》);門內流傳,黃元吉真人的確是在眾弟子簇擁中,將肉身化為清風(清風者,視之不見搏之不得也,比喻無形無相之先天一炁;「清風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現之一,蓋因有形則有生滅,所以清風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類有聲有色的表象來,水平更為高絕),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一炁)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與名」,充分體現了道家之逍遙精神!
之二:黃元吉法脈第三代傳人之一、谷海濤師祖。在民國時期,與龍騰劍、官德懋等其他黃元吉法脈傳人,共同組成「弘道學會」,取「弘揚黃元吉祖師傳承的傳統丹道」之意,廣傳丹法。「谷海濤自幼天資聰穎,卻體弱多病,常常吐血,早年入於佛教,修凈土,見效甚微;中年後才入道,不到20年就小有成效」(據谷海濤之曾孫谷達聖先生口述)。
谷海濤師祖得黃元吉之全法全訣之後勤修苦煉,於1934年陰歷九月初六羽化於榮縣招鳳山。據谷海濤之子谷醒華回憶:父親提前數月即預先告知羽化之日期(九月初六午後六點),並通過托夢的形式提前谷醒華。是日,谷海濤師祖來到羽化亭,准時坐化,其羽化之時,含笑端坐,頭冒青煙(此乃陽神化青煙而合道的方式),滿空異香,身體及頭頂三天之內保持溫暖!谷海濤師祖羽化之後,劉客舟、官德懋等黃元吉法脈體系的前輩主持了「谷海濤先生歸元紀念會」,並匯編為文集(現樂育堂傳人及谷家後人手頭還有文物保存),記錄了這一事情。
對於這轟動一時的事件,凈土學人黃書雲的《谷海濤居士往生記 》也有相關描述,可以證明其真實性。不過,其文殘缺不全,且存在顛倒黑白的情況。裡面寫谷海濤「原先學道,近年聽他老師劉客舟的話改學佛」,這既與谷家後人的回憶明顯不符,也不符合《谷海濤先生歸元文集》的記載,同時,劉客舟先生同為黃元吉法脈核心傳人,建議谷海濤「改學佛」的事情更是不合常理、匪夷所思!這些卑鄙的行為是有意還是無意?就不得而知了。
谷海濤師祖的遺體,就安葬在招鳳山,其肉身埋與地下,60餘年不腐爛。「90年代,榮縣治安稍差,常有盜墓人,曾祖墳墓也被發掘了。當初挖開之時,身體如常人,沒有僵硬,甚至可以坐立!因為是冬天挖的墳,第二年春天我和父親去上墳,實體才開始腐爛,肉質還有血色,這是我親眼見到的。」(據谷海濤曾孫谷達聖先生口述)
之三:黃元吉法脈第四代傑出傳人之一——趙德正師祖,現代丹道修煉功夫達到登峰造極地步的人物之一。趙德正師祖一生經歷過清朝、民國、新中國三個朝代,以其大智慧得全身於亂世,並繼承了黃元吉祖師全法全訣。趙師祖 的師父是康千里,康千里師承李應元,李應元、陶炳南、郭恆秉和朱恆泰四人為黃元吉祖師四大親傳弟子。康千里得李應元真傳,在編輯《樂育堂語錄》的時候,提供了黃祖師講學第一手資料,於樂育堂功莫大焉。對於這段歷史,道家混元派傳人吳雲青、武當九宮門傳人李仁之都知悉。
趙德正師祖得黃元吉丹道全法後大隱於世,苦修多年,終成大道。廖賢陽老師(趙德正師祖之高徒)回憶:「趙老先生貌極愚朴,與當地普通之老農民差不多,但其修煉境界已然達到金液大還!」「我見到過丹道功夫達到金龜縮首、馬陰藏相的無漏境界的高人,趙德正先生是一個。」
趙德正師祖金液大還,欲超塵世,在1999年,於江西贛州南部深山某洞穴閉關。入洞時,趙老沒有刻意吩咐,只是說5天之後不見出來就進去找他。到了第五天沒有出來,廖師進去察尋的時候,密封的閉關洞已經「空無一人,唯余紅光裊裊,其他日用衣物一概完好」。如此,趙德正師祖以其德滿功正,完成了「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丹道了手功夫。當時護關者廖賢陽恩師及另外兩位近身侍者可以見證。
謹公布上述數例,以證黃元吉真人內丹法訣之高妙。
㈡ 請問道教不是張道陵創立的嗎,為什麼說老子是道教始祖呢
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闡述了「道」,其所著的《道德經》更是道教主要經典,所以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道教於中國上古母系氏族開始出現,在演變過程中綜合納入多源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傳統、方技術數,以道家黃老之學為旗幟和理論支柱並囊括易學、儒家、墨家、道家、中醫、陰陽、神仙諸子百家學說中的修煉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分和倫理觀念。
道教初步形成於上古軒轅黃帝(前2717—前2599年)時期,正式建立於東漢末年祖天師張陵(34年—156年)立教,以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