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案對法治進程的影響
⑴ 死磕派律師的爭議死磕
死磕派律師中比較年輕的王興律師並不贊成使用「死磕派」這樣的說法,「往往因為概念界定不清,導致誤會和矛盾」。
這種擔心已經成為現實。根據楊學林的三分法,非死磕派律師好像被歸為道義上存在問題的群體。這引起不少律師的不滿。
王立峰律師用充滿諷刺的筆調寫了一篇《正常律師轉向死磕派律師之秘笈》,描繪了一幅從接案、會見、庭審一直到結案過程的死磕派規劃路線圖,言語間頗有指責死磕派律師喜歡炒作、煽情和不顧當事人利益的意味。
黃雲中律師則直指死磕派律師為撒嬌派,他批評死磕派沒有傳遞正能量,「置己身於體制對立面,以演藝手法娛樂社會。利慾之心高過公義之心,熱鬧之中對正常法制構成破壞,也將律師業導向不歸之途,十分惡俗」。
死磕派律師受到的非議不光來自業界。頻繁發生的死磕案例也吸引了最高人民法院高層的注意。在法庭上抗議、發微博、被逐出法庭……這些死磕表現被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張軍在一次法官培訓會上歸納成律師「鬧庭」,並要求法官加強庭審的掌控能力。
或許死磕派律師最危險的爭議來自內部。遲夙生說,死磕派之間有時候也會死磕。盡管陳有西和斯偉江兩位成名於「李庄案」的律師都不承認自己是死磕派,但他們在一系列大的死磕案例中幾乎沒有缺席。
沖突首先發生在陳有西和楊金柱之間,兩位曾並肩作戰的律師在「北海案」後突然決裂,雙方各自寫了多篇文章相互指責、「揭露」。此後先後代理過「李庄案」的陳有西和斯偉江之間又發生了論爭。許多律師不願談論誰是誰非,事實上這些論爭已經演變成了羅生門,在不同人那裡將構建出不同的「真相」。一些人認為主要是理念之爭,另外一些人則將論爭解讀為爭功。
死磕派律師們也在努力消除誤解和爭議,他們做出的第一步努力就是為死磕正名。楊學林認為「很多人對死磕派有誤解,好像就是瞎鬧、瞎搞,我們全是從刑事訴訟法上抄的,一個字都不差,要求法院按照刑事訴訟法來做。如果法院做了,死磕也磕不起來」。
王甫律師自「北海案」開始加入死磕團隊,他認為造成誤解的關鍵在於死磕的方式太單一,無非是申請迴避、被逐出法庭、死磕程序等等,而法庭上的辯護詞、辯護策略這些技術性的內容公眾沒有看到,因此容易形成死磕派沒有技術的印象。
被楊學林稱為「傳奇人物」的朱明勇律師雖然有許多「死磕」的輝煌歷史,但也不願意自稱為死磕派律師,因為這個概念「無法從字面意義理解真正的內涵是什麼」。在他看來,死磕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對司法機關的違法進行堅決的抗爭」,而律師最大的武器就是法律。
死磕派律師雖然都不再是體制內律師,但他們也在尋求與體制共存之道。楊金柱在他今年新年獻詞中寫道:新年的夢想之一是「讓執政黨對死磕派律師們越來越包容和尊重」。在死磕派律師之前,涌現過一些維權律師或人權律師,以公益維權為主,通過個案推動社會進步。在朱明勇看來,他們與死磕派律師的不同之處在於,死磕派律師追求的是個案公正,而維權律師可能出於理想而傷害到當事人。
即使是死磕派律師中表現最為高調的楊金柱,在楊學林看來,也是頗為務實的。他舉例說,楊金柱在近期一個案子中,「前期大力死磕,網路揭露,後期庭審和諧,網路消聲。為何?因當事人告知有司已讓步,要求給面子。律師及時改變策略,以最大限度維護當事人利益」。死磕派律師本質上仍然是追求業績的職業律師。
2013年7月24日,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長吳慶寶在《環球時報》上發表了《死磕派律師更要維護法治社會》一文,肯定了死磕派律師的作用,提出「政府應主動團結這些律師群體,讓他們成為決策的參謀之一」,但同時也提醒「切忌私下小范圍形成與政府對立的意見和行動,將自己劃到政府的對立面」。
不少死磕派律師都提到私下場合來自官員的認可和贊賞,或是官員改變了以往對律師的偏見。楊學林在代理「李庄案」之後就明顯感覺到了差別,以往他代理一些比較敏感的案件時,有關部門都會找他談話,自那以後好像變得信任他了,不再有類似的談話。
從掀起業界漣漪到撬動中國法治進程,死磕派律師無論毀譽幾何,都將是中國法治史上的重要一筆。著名刑法學家陳興良教授覺得死磕派律師「不像律師」,但是「律師不像律師首先是因為法官不像法官」,他認為「不可否認死磕派律師以一種自我犧牲的方式推動法治進步」。
2014年4月9日,求是理論網轉載新浪博客博主千鈞客博文《解讀「死磕派」律師》一文,文章認為,法律人是十分聖潔的稱呼,全國25萬律師,絕大部分兢兢業業,為中國法制建設和公平正義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在少數所謂「死磕派」糟踐下,法律人這個詞已經毀譽參半。他們以網路為平台,以宣揚「憲政」思潮、炒作負面輿論、插手熱點個案為共同目標,以師生、朋友、同事等人脈關系為紐帶,以操控輿論、簽名造勢、煽動圍觀、聚集施壓為手段,結成了形式鬆散、聯系緊密、行動抱團的「聯盟」。這個「聯盟」不守法律倫理、不講公平正義,只有壟斷司法叫板政治的野心,把小事搞大、大事搞炸,唆訟、架訟、霸訟等現象愈演愈烈,庭審中想當法官,遇事後爭做無賴,動輒扣以「政治迫害」的帽子,儼然法律界黑社會,嚴重阻滯中國法治進程。
2014年5月8日,環球時報刊登單仁平評論文章《「死磕派」律師不可政治上自我高估》,評論稱,「死磕派」律師大體都是針對「公民維權」開展活動的。整體看,他們對推動社會更加公正、對發展公民維護正當權益的能力做出了一份貢獻。通過唐慧案、任建宇案等,社會的法治思維獲得了新的角度。與此同時,「死磕派」律師的行為方式不時突破律師行業的規范。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經常表現出激烈的政治傾向,他們的維權活動並非專注於法律手段,而是傾向於「社會化」,如動員網上輿論,支持甚至參與非法的現場活動等。律師通常都應是法律條文主義者,嚴格在現有法律體系內行事,以這個體系為唯一藍本開展業務。但一些「死磕派」律師以質疑、修正現有法律體系為使命,他們更像是「社會活動家」和「政治積極分子」。這使得「死磕派」律師的角色讓人一言難盡,他們當中一些人對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和政治破壞力錯綜交織,一方面推動司法的程序正義,一方面又為實現具體訴求不擇手段。他們一方面喚醒了部分人的維權意識,一方面又與民粹主義力量合流,導致輿論對司法的過度干預。從這幾年的情況看,維權律師表現自我價值觀的空間很大,盡管一些人公開展現反對現有權力體系的姿態,但只要他們以合法方式活動,他們的存在就實際被接受了。這當中有的「死磕派」律師自我炒作,謀取名利,整體環境也未做干預。
.......在這個社會上,所有人都應當對法律有敬畏感。一些官員喪失這種敬畏,結果不斷有人身陷囹圄。有的「死磕派」律師也從另一個方向失去對法律的敬畏,以為自己的價值觀就是法,順他們的要求行事就是法治建設,否則就是「維護專制」、「反人民」。他們在政治上有些幼稚,個人性格中還有些傲慢,這使得他們對時代潮流的看法出現偏差。「死磕派」律師成為「異見人士」中較為活躍的群體,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會的反思,但他們自己卻喪失了反思的能力。這是危險的。他們必須承認自己的局限性,他們切不可以為,自己才是中國民主與法治建設的突破和決定性力量,這樣的自我政治高估會導致行為的很多錯誤。
死磕派律師面臨著諸多無奈,無奈之下難免有無奈之舉!但是,如果律師群體希望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就要走一條有別於傳統的死磕道路——依靠嚴謹的邏輯贏得時代的掌聲,經受歷史的檢驗;用律師的經驗活躍法律的生命,而不能無理取鬧。
⑵ 個人模擬法庭心得體會匯總
【 #心得體會# 導語】模擬法庭通過案情分析、角色劃分、法律文書准備、預演、正式開庭等環節模擬刑事、民事、行政審判及仲裁的過程,雹慎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提高了法律文書的寫作能力。在各種實踐性教學方法中,模擬法庭教學法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以下是 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個人模擬法庭心得體會匯總,供大家的閱讀。1.個人模擬法庭心得體會匯總
根據電大對法學本科畢業生法律實踐的要求,我們法學本科班二十幾位同學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在我們同學的密切配合中,我們舉辦模擬法庭實踐活動,這次模擬法庭實踐活動,「審理」的是一個「離婚案」。我們「依法」組成了「模擬法庭」。由陳某擔任審判長源滾敬,劉某擔任審判員,萬某擔任審判員,薛某擔任書記員,黃擔任原告,王某擔任被告,董某擔任原告律師,張某擔任被告律師,其他同學擔任旁聽。首先是書記員宣布法庭紀錄;然後是審判長宣布開庭,公布原告被告,以及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法庭調查;原告被告進行法庭辯論;法庭調解;審議庭評議;公布判決等程序。此案由於事實清楚,證據比較充分,經過了一個多小時較激烈的辯論,審議庭審議後,法庭作出了判決,此次的模擬法庭到此結束。透過這次活動,加深了對有關法律知識和我國司法實踐的了解,法學思維和業務技能的得到基本訓練,對所學課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專業知識水平認識和觀察社會的潛力進行了自我檢測,用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潛力與創新意識有所提高,認識、理解了法庭庭審的程序;實踐活動是學習方法的轉變,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應潛力的重要舉措;我還認識到此次模擬法庭中存備族在的問題;以及對我今後工作學習的影響等。下方就這次模擬法庭活動談談我個人看法。
一、法庭庭審程序合法,執法嚴謹
1、開庭前三日,法庭送達了原告人及被告人傳票,這個過程讓當事人有所准備:請律師,找證據,組織法庭辯論等。
2、法庭庭審莊重嚴肅,開庭之前書記員宣布十條法庭紀律。未經法庭允許,不準錄音、錄像和攝像;不準鼓掌、喧嘩、哄鬧;不準攜帶武器進入法庭,不準吸煙和隨地吐痰,在法庭審理期間,關掉移動通信工具等。
3、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尊重人格,無論原告、被告,都要做到法律向前,人人平等。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當事人享有以下訴訟權利:。對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有申請迴避的權利;由舉證、質證的權利;原告又申請撤訴的權利,被告有承認原告的訴訟請求的反駁原告請求的權利;對雙方爭議的事實和法律關系,有相互辨認的權利;經法庭允許,雙方當事人有權向證人,鑒定人發問的權利;雙方當事人有請求法院調解的權利。民事訴訟當事人應承擔以下訴訟義務:對自我提出的主張有舉證的職責;應如實陳述案件事實和理由;應自覺遵守法庭紀律;對發生法庭效力的判決。裁定和調解協議務必自覺履行。
4、法庭庭審人性化,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見。
本次模擬法庭是一件離婚案,在庭審過程中,先讓原告陳述事實和理由以及請求事項,再讓被告針對原告的陳述及請求事項進行答辯,然後是雙方對主要事實進行舉證辯論,在這些過程中都體現了尊重當事人的意見,由於本案當事人雙方都同意離婚,只在財產分割和孩子由誰撫養、撫養費、學費和醫療費上有分歧,在雙方各自闡述自我的理由後,最終也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另外,法庭還尊重當事人意見沒有進行法庭調解。
5、庭審程序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執行:庭審准備,審前書記員宣讀了法庭紀律,詢問了當事人是否在三天前收到法庭傳票;公布開庭,由審判長一聲槌響,宣布開庭;庭審調查,由原告陳述事實及請求,被告答辯;法庭答辯,由雙方當事人辯論、舉證;法庭調解,本案由於當事人意見不統一,故放下調解;合議庭評議,由審判長、審判員就案情緣由做出審判結果;公布判決,把合議結果公之於眾。
二、模擬法庭是學習方法的一大轉變,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應潛力的重要舉措
模擬法庭在教學模式上更加開放靈活,不像書本上的知識那樣枯燥無味,它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興趣,用心參加到模擬法庭這個實踐活動中來,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在實際中起了指導作用。「模擬法庭」是法律實踐的重要資料,以前我們主要是依靠自我學習為主、老師指導為輔,在學習中很難結合實際生活思考問題。而「模擬法庭」就給我們帶給了十分難得的法律實踐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自我和同學們一齊扮演審判長、審判員、書記員、公訴人以及原告、被告、辯護人、法定代理人,完全按照正規的法庭訴訟程序「開庭審理」,我們從案件材料入手,經歷了分析實事狀況、找出有關的法律文書、尋找適用的法律規范、構成自我的辯護或代理意見、書寫有關的法律文書、出庭辯護等全部環節,這種親身經歷使我們能夠了解案件進展的全過程,在必須程度上把握案件的進程和結局,同時在模擬法庭的訓練過程中,我們作為當事人的律師、檢察官或法官,成為案件的當事人或參與人,因而務必思考所處的主角的利益,設身處地地分析案件,全力以赴地爭取結果,使自我由靜態的理解知識轉向動態的思考分析,由理論分析進而投入到評判審理的實踐之中,這些都不能在書本上學到。
模擬法庭讓原先的照本宣科轉化為虛擬現實,把學到的法律知識運用在模擬法庭中。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這兩年來,我們學了《民法》、《刑法》、《婚姻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都在模擬法庭上得到了很好的檢驗。讓我充分認識到不單要重視理論知識,還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實際問題要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人性化地實際解決。
三、模擬法庭中存在的問題
此次模擬法庭比較成功,但我個人認為還有不足之處:
1、庭審准備不夠充分。部分證據不夠充分,如被告出示給其母親11000元的借條,缺乏鑒定,離婚財產分割的法律適用條款不夠清晰等。
2、在庭審調查階段,直接由原告陳述事實,理由及請求事項;被告針對原告的陳述作出辯論,及原告被告之後做的法庭答辯都忽略了原告和被告律師的作用,好像原告,被告都比律師還懂法。
3、在辯論階段,在本案中離婚是雙方都同意的事情,所以爭議的焦點是財產分割和孩子的撫養問題,但是在法庭上沒有做太多的辯論,缺乏真實性。
4、我認為本案就應設計法庭調解,因為是「模擬」,所以「設計」成被告不一樣意調解,我認為這樣設計不妥,缺少讓同學們體驗法庭調解這一過程。
四、開展模擬法庭對今後的工作、學習產生的影響
1、參加庭審活動,使我對庭審程序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明白了什麼時候該陳述事實;什麼時候該雙方辯論;還了解到怎樣舉證;以及「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規則分配舉證職責;以及怎樣依法判決;怎樣作好記錄等。
2、實踐出真知。透過本次模擬法庭庭審活動,檢驗了我們兩年來的所學的知識,使我認識到光有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問題,只有多參加實踐活動,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更好地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3、兩年的學習生活的確太少。
透過這次活動,讓我認識到自我學到的知識太少,各門知識都是只是學了點皮毛,要想在今後有所成就,就要「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充實自我,不但要在書中學習,還要在生活、實踐中磨練自我。
4、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做到學有所用。
用學到的知識幫忙身邊的人,教育他們要如何遵紀守法,做一個好公民,對觸犯法律的人要繩之以法,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服務於社會。
五、加強對人民群眾的法制教育
此次「模擬法庭」審理的案件中,我們能夠看到,當事人不懂法、不知法、法律意識淡薄。我國此刻犯罪還很多,我國的普法宣傳還沒能深入到千家萬戶,普通老百姓個性是未成年人和失學社會青年的法律意識還相當淡薄,未成年人犯罪和失學社會青年犯罪相當高。因此,要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就務必在人民群眾中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制教育,個性是加強對未成年人和失學社會青年的法制教育,引導他們學法、懂法、守法,使群眾學會用法律的手段解決問題,認識到法律不僅僅是懲惡揚善的正義之劍,還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讓每個公民都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用法律武器及時化解各種矛盾糾紛。
2.個人模擬法庭心得體會匯總
模擬法庭是我們了解和認知法律,體會法律威嚴,加深法學理論的重要方式,對我們學習和今後參加法律工作有巨大的幫忙作用。透過參加這次模擬法庭,使我更加了解了法律的神聖。使原有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透過親身體會法律的運行,使我對整個法律體系有了更加完整的把握,為今後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我所擔任的主角是刑事訴訟的公訴人,在我國刑事訴訟體系中,公訴人的職能是對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提起控訴,監督刑事訴訟的實施,保持法律威嚴和社會的秩序,社會在擔任檢察官這一主角中,我深深體會了檢察官的職位的神聖和法律的威嚴。了解了法律工作的嚴謹和辛苦,同時也找到自身的不足,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是我今後學習中的寶貴財富,對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會產生巨大的指導作用。
首先,在前期准備工作時,我了解法律工作的嚴謹和辛苦。李庄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重大案件,涉及超多證據材料,和復雜的法律關系。在案件的准備過程中,我們首先要理清案件的法律關系,把龐雜的證據材料分類匯總,編寫證人證詞,完成公訴意見等工作。為了完成這些工作,我們犧牲了超多可與時光,進行了細致的討論,以嚴謹的態度吧前期准備工作做好。我深深地體會到法律工作的艱辛和嚴謹,每一個案件都需要應對超多復雜的事實,龐雜的法律關系,以及繁雜的證據材料。這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更好的把握案件,找出解決思路,才能做好法律工作。同時,在准備過程中,務必以嚴謹的態度對帶每一個細節,事無巨細,仔細思考,往往一個細節就能決定案件的成敗,否則只能是功敗垂成,遺憾自責。
其次,透過參加模擬法庭,使我法律知識得到了鍛煉,實踐潛力得到了提高。透過模擬法庭的實踐,使我的法律綜合潛力鍛煉和提高,諸如口才表達潛力、應變潛力、思維潛力、運用綜合知識的潛力結合法律基礎課的學習,會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他人或組織侵犯時,運用所學法律向司法機關提出訴訟,同各種侵權行為進行斗爭。透過參加模擬法庭教學實踐活動,能夠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法庭審判程序,使之對法庭審判程序的理解顯性化、感性化,從而到達鞏固所學知識,真正體悟法律的公平、公正、權威等精神內涵,為構成法律意識和法治信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透過這次模擬法庭我也清楚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問題,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是我在在以後的學習中需要不斷加強和改善的地方,也是今後要努力完善的方向。首先加強法律理論知識完善法學理論體系。在模擬法庭中,我體會到了自我法學理論的不足和缺陷,對概念的模糊,缺乏法律的整體的理性思考,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完善自身的法律體系,培養理性思維潛力,提高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潛力。同時也要加強語言表達潛力,提高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增強法庭上的辯論技巧,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法律潛力。
3.個人模擬法庭心得體會匯總
按照法學本科法律實踐的要求,為了更深入地學習法學這一專業,我們以模擬法庭的方式進行了一次法律實踐。作為以後想成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一員,在學校學習必要的法律理論知識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從事法律實務這個職業,尤其是對於電大這個本來就是培養實踐性人才的學習方式而言,能免更好的實踐法律才是最重要的。而模擬法庭是我們了解和認知法律,體會法律威嚴,加深法學理論的重要方式,對我們學習和今後參加法律工作有巨大的幫忙作用。透過參加這次模擬法庭,使我更加了解了法律的神聖。使原有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透過親身體會法律的運行,使我對整個法律體系有了更加完整的把握,為今後從事法律實務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下方就這次模擬法庭活動談談我個人看法。
一、模擬法庭的概念和性質
所謂模擬法庭,是指透過模擬表演的形式將庭審過程展示出來的供學習和觀賞的一種活動。我們所談的模擬法庭主要是純學習性的模擬法庭,他是法學教育方法中的一種。其主要有一下性質:模仿性、學習性、表演性和指導性。模仿性是模擬法庭最本質的特質。模擬法庭主要模擬庭審過程,其有關的案例資料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但是有關的訴訟參與人,是虛假模擬出來的,由模擬法庭參與者所扮演,就像演話劇一樣。在我們的模擬法庭中,我是扮演的原告,心中所想的都是如何維護自我的權利,如何使自我的利益化,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是我們模擬法庭最終目的,我們需要透過這個模擬法庭運用我們的法律知識,學習更多的法律知識。模擬法庭的教學能夠幫忙學生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潛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潛力。我們不能把模擬法庭純當做一個話劇表演,要把學習的目的貫穿於始終。合理的指導是完成好模擬法庭的內在要求。模擬法庭離開了老師的指導,僅僅有學生自學自演,是無法到達良好的效果的。學生在模擬過程中可能出現很多問題,只有老師指出才能及時發現得以糾正。
二、法庭庭審程序嚴謹
從老師布置模擬法庭的案例開始,同學們就進行了詳細的分工,並根據分工分頭開始准備各類材料。從起訴書、證據、答辨狀、法律條款的確認等。在案件的准備過程中,我們首先要理清案件的法律關系,把龐雜的證據材料分類匯總,編寫證人證詞,完成訴訟意見等工作。最後,為了完成這些工作,參與人員犧牲了超多時光,進行了細致的討論,以嚴謹的態度把前期准備工作做好。其次,法庭庭審莊重嚴肅,開庭之前書記員宣布十條法庭紀律。未經法庭允許,不準錄音、錄像和攝像;不準鼓掌、喧嘩、哄鬧;不準攜帶武器進入法庭,不準吸煙和隨地吐痰,在法庭審理期間,關掉移動通信工具等。我深深地體會到法律工作的艱辛和嚴謹,每一個案件都需要應對超多復雜的事宜,龐雜的法律關系,以及繁雜的證據材料。這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更好的把握案件,找出解決思路,才能做好法律工作。
三、庭審過程人性化
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尊重人格,無論原告、被告,都要做到法律向前,人人平等。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當事人享有以下訴訟權利:對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有申請迴避的權利;有舉證、質證的權利;原告有申請撤訴的權利,被告有承認原告訴訟請求和反駁原告請求的權利;對雙方爭議的事實和法律關系,有相互辨認的權利;經法庭允許,雙方當事人有權向證人發問的權利;雙方當事人有請求法院調解的權利。民事訴訟當事人應承擔以下訴訟義務:對自我提出的主張有舉證的職責;應如實陳述案件事實和理由;應自覺遵守法庭紀律;對發生法庭效力的判決、裁定和調解協議務必自覺履行。另外,法庭還尊重當事人意見沒有進行法庭調解。
四、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這些暴露出來的問題是我在以後的學習中需要不斷加強和改善的地方,也是今後要努力完善的方向。首先加強法律理論和知識完善法學理論體系。在模擬法庭中,我體會到了自我法學理論的不足和缺陷,對概念的模糊,缺乏法律的整體的理性思考,在以後的學習中要完善自身的法律體系,培養理性思維潛力,提高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潛力。同時也要加強語言表達潛力,提高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增強法庭上的辯論技巧,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法律潛力。
親身參加這次模擬法庭,自已的法律知識得到了鍛煉,實踐潛力得到了些許提高。透過模擬法庭的實踐,使我的法律綜合潛力鍛煉和提高,諸如口才表達潛力、應變潛力、思維潛力、運用知識的潛力結合法律基礎課的學習,會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他人或組織侵犯時,運用所學法律向司法機關提出訴訟,同各種侵犯行為進行斗爭。透過參加模擬法庭教學實踐活動,能夠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法庭審判程序,使之對法庭審判程序的理解顯性化、感性化,從而到達鞏固所學知識,真正體悟法律的公平、公正、權威等精神內涵,為構成法律意識和法治信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模擬法庭在教學模式上更加開放靈活,不像書本上的知識那樣枯燥無味,它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興趣,用心參加到模擬法庭這個實踐活動中來,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在實際中起了指導作用。「模擬法庭」是法律實踐的重要資料,以前我們主要是依靠自我學習為主、老師指導為輔,在學習中很難結合實際生活思考問題。而「模擬法庭」就給我們帶給了十分難得的法律實踐機會。最後,也感謝陳老師的點評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