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信息安全的立法
① 信息安全法的我國制定信息安全法的必要性
(一)政府治理社會的基本需要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並且,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走向信息社會。在這個急速信息化的過程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家庭上網、十二金工程等信息化計劃深入推廣,網路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安全已經成為社會安全和社會秩序的新領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先進的技術正在不斷地保障著信息安全,諸如電子簽名、防病毒、反黑客、防垃圾郵件、公共安全平台等措施,為我們實施信息安全戰略提供了技術上的保證。然而,風險是絕對的,安全是相對的。信息安全面臨的挑戰不但是技術上的風險,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制度上的風險。法律是最終的解決方案,制定信息安全法是政府治理社會的基本需要。
(二)協調信息安全管理機關職責的需要
目前,我國並沒有專門的信息安全機關,而是由公安部、安全部、國家保密局、國家商用密碼管理辦公室等協同管理。實際上,涉及信息安全工作的國家機關還遠不止於此,幾乎所有的部委和行業主管部門都在根據自己的職責管理相關的部分。這個看似龐大的規模和隊伍,需要統一和協調。制定信息安全法,明確管理機關的責權利,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內容。
(三)規范網路行為的需要
信息安全問題,實質是網路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范的問題。在信息網路上,黑客、病毒和垃圾郵件並稱為「三大公害」,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網路運行的正常秩序。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95%的與網際網路相連的網路管理中心都遭到國內外黑客的攻擊或入侵,其中銀行、金融和證券機構是攻擊重點。這些犯罪行為往往會給社會經濟和國家安全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制定統一的信息安全法,為網路信息提供規范,可以震懾犯罪,凈化網路空間。
(四)完善法律自身的需要
自1994年以來,我國先後頒布了一系列有關計算機及國際互聯網路的法規、部門規章或條例,這些信息安全立法,許多內容已明顯滯後,並且有的內容還相互沖突、抵觸。1997年修訂的《刑法》中的有關條款,也難以適應現實的諸多需要。因此,制定信息安全法,廢止過時的或者相互抵觸的行政法規,非但不會打亂現行法律體系,而且能夠減少現有信息安全法律和法規的沖突和抵觸,是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法律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
② 急求告知以下的法律共有幾部國防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網路信息安全,社會公共安全。
我國網路安全立法體系分為以下三個層面:數量需要統計到某一截止時間。
第一層面:法律。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規范。我國與網路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主要有:《憲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刑事訴訟法》、《國家安全法》、《保守國家秘密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人民警察法》、《行政復議法》、《國家賠償法》、《立法法》等。
第二個層面:行政法規。主要指國務院為執行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法律規范。與網路信息安全有關的行政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商用密碼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等。
第三個層面:地方性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主要指國務院各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行政法規與法律規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
公安部制定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檢測和銷售許可證管理辦法》、《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金融機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工作暫行規定》、《關於開展計算機安全員培訓工作的通知》等。
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互聯網電戶公告服務管理規定》、《軟體產品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資質管理辦法》、《國際通信出入口局管理辦法》、《國際通信設施建設管理規定》、《中國互聯網路域名管理辦法》、《電信網間互聯管理暫行規定》等。2009年5月,又在其頒布的《互聯網網路安全信息通報實施辦法》和《木馬和僵屍網路監測和處置機制》中,對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和互聯網運營商、域名服務機構,以及網路安全企業共同開展網路安全信息共享和打擊黑客產業給出了具體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