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道德觀念
⑴ 綜合所學指出作者所說的舊道德觀念指什麼,據材料二,概括陳獨秀主要思想觀點
(1)儒家傳統道德(三綱五常)(1分) 人道主義,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專2分) (2)觀點屬: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與共和政治不能相容(2分)
歷史原因:儒家思想重視倫理道德,是中國古代社會主流思想,統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維護統治。(2分)直接原因: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1分)
(3)關系:新文化運動存在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的傾向導致材料三中「青年的誤會」;(2分) 作用: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統治地位;傳播了自由、平等、獨立觀念。(2分)
⑵ 道德在不同時期有哪些體現
1、原始社會的道德,以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為基本原則,倡導共同勞動、平等互助,人們無條件地踐行公共義務,推崇正直、誠實、勇敢等品格。但同時,氏族間的復仇殺戮、血親之間的通婚以及人食人的風氣則表現出這一時期道德形態的缺陷。
2、奴隸社會的道德,講求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服從和人身依附,主流社會鄙視勞動和勞動者,並奉行男尊女卑、男主女從。這一時期,西周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姬旦創立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宗教政治倫理觀。而春秋時代的孔子開始形成以「仁」為中心的道德體系。
3、封建社會,道德被用來維護宗法等級關系,具有政治化、宗教化、規范化、理論化的特徵。封建制度以小農經濟為基礎,而小農經濟需要宗法制度來維系,於是,宗法制度及其派生出來的倫理文化獲得尊崇和弘揚,逐漸演化為以「三綱」、「四維」、「五常」、「六紀」、「三達德」、「八德目」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要內容的一整套道德修養理論。封建社會道德的基本規范就是忠君、孝親。
4、鴉片戰爭後,西方思想逐漸傳入古老的中國。以嚴復、孫中山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將資產階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天賦人權論等學說,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等資產階級的基本道德規范引進了中國。當時的中國屬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產階級的道德原則對推動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其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道德局限性也表現得十分明顯。
(2)舊的道德觀念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快樂常常誘導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則迫使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的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的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⑶ 新文化運動中的「舊道德」「新道德」是什麼
舊道德主要指以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倫理學說。李大釗在1916~1917年之間相繼發表了《孔子與憲法》、《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等反對尊孔的論文。他的看法是:孔子是數千年來封建帝王實行專制統治的護符,儒教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比專制帝王加於肉體上的淫威更其嚴重。今天的時代和過去不同了,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應該隨著時代有所改變。他們還猛烈攻擊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倫理學說和封建專制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結合在一起加以抨擊。《新青年》在反對舊禮教、舊道德的名義下,對婦女解放問題,封建家庭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宣傳了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的思想。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話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學,打倒舊文學的口號。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見。胡適的主張,著重於文體形式的改革。陳獨秀緊接著發表《文學革命論》,要求文學不僅在形式上,而且在內容上進行一次革命。《新青年》從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話文,採取新式標點符號。一些新體詩也開始在《新青年》上出現。魯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將,他陸續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和一些犀利的雜文,出色地把反封建舊禮教的革命內容與白話文的形式結合起來,樹立了新文學的典範。
⑷ 舊道德和舊文化的主要表現
舊道德就是封建社會那一套道德要求,比如三綱五常,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舊文化,是一種舊的思想體系阻礙社會發展、阻礙新思想的建立的舊思想、舊習貫勢力的表現。
新文化,是一種能跟上社會發展、能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和推動作用的新思想、新道德的精神、品質的表現。
概念
人類傳統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文化是人類在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中,在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並獲得人們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以文字為主、以圖像為輔)與聲音(語言為主,音韻、音符為輔)的體系總和。用更簡煉的文字表達,則可縮寫為:文化是語言和文字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