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80
⑴ 道德經中雖有甲兵,無所從之 翻譯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的意思是【雖有兵器武備,卻沒必要去布內陣打戰】。
出自《容道德經》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長距離的遷移;雖有船隻車輛,卻沒必要去乘坐;雖有兵器武備,卻沒必要去布陣打戰。使天下回復到人民都結繩紀事的遠古狀態之中。讓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滿意於他們的平凡生活。國與國之間相互望得見,雞犬之聲相互聽得見,而人民從生到死,也互不往來。
⑵ 80《道德經》第八十章
【原文】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理想的國家是這樣的:)國土小且百姓少,就算有十倍百倍於人力的工具器械也不實用,讓人民都看重死亡而不遠離故鄉。即使有船有車,也沒有人去乘坐;即使有盔甲兵器,也沒有機會陳列;使人民回歸到結繩記事的淳樸狀態。覺得自己的食物是香甜的,覺得自己的衣服是很美的,安於自己的居所,樂於自己的風俗習慣。鄰國可以相互望見,雞鳴狗叫之聲可以相互聽見,人民至死也不來往。
【經解】
第八十章歷來被認為是老子思想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子的理想國。他理想的國家是什麼樣的呢?不要總是打仗,不要那麼多人,大家不要經常地過多地交往,過多交往就容易產生彼此之間的矛盾、沖突、隔閡、戰爭。老子想讓大家和平、和諧地相處,於是提出「小國寡民」,讓國家變得小一點,讓人民變得少一點,大家就像在一個鄉村裡生活。那麼在小國寡民的理念下,他就要限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算有十倍百倍於人力的工具器械也不使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讓人民都看重死亡,不輕易離開自己的故鄉。「雖有舟輿,無所乘之」,即使有船有車,也沒有人去乘坐,「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即使有盔甲兵器,也沒有機會陳列,也就是不打仗。在老子的理想國里是沒有軍隊存在的位置的,反對戰爭,祈求和平。「使人復結繩而用之」,使人民回歸到結繩記事的淳樸狀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覺得自己的食物是香甜的,覺得自己的衣服是很美的,安於自己的居所,樂於自己的風俗習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鄰國可以相互望見,雞鳴狗叫之聲可以相互聽見,人民至死也不來往。這里強調的不是不相往來,而是強調沒沖突、不打仗。
春秋無義戰,那時候戰爭此起彼伏,沒一場是正義的戰爭,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置於當時的背景下,再來看 第八十章,我們就知道老子的良苦用心。只要國家一大,大國兼並小國,小國聯合起來,要麼合縱,要麼連橫,互相爭斗,所以老子就想這解決辦法是什麼呢?小國寡民。讓人類回歸那種和諧相處、沒有戰爭、淳厚樸素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