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前提
① 道德經第一章講解
道德經第一章講解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一個道,我們簡明扼要地講。
道就是人生的道路,
在有些解讀當中,把道說成是事物的規律,宇宙萬物的規律,
想要說明,道是多麼宏偉壯觀,包含了一切的存在,
但是,偏偏漏掉了最重要的因素,人的這個主題。
我們要看到,是人類在了解外界的規律的基礎上面,形成自己的知識,
這些知識,不過是我們從外界的對象上得到的認識,
認識到了這些知識,就像我們使用工具,是在為人類發展的目的在服務。
不是學習知識,反倒被知識帶著我們去做人了,
按照我們學習到的知識去做人,把人變成是在流水線上的工具了,
所有對知識的認知,就像我們靈活的掌握工具,使用工具的性質,
服務在人類發展的意義上面,規律是等而下之的,人的意義,是在上面的。
第一個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已經把世間萬物和它們的規律包含在裡面了。
所以對這個認識不到位,就很容易把人,跟那些基礎知識一起,放到了一個低等的層面。
所以我們講,對道的認識,並不是學習對規律的認知,
而是在學習做人的更高的層面上,認識人生的本質,
也就是,遵循著道,在生命的本質上去完成自己的人生。
雖然每一個人,個體都不相同,人生的實際意義,也不相同,
但是所有不同的差異,在每個人生命的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在這個根底上,對於所有的不同,在根本上相同。
所以要是把對這第一個道的認識,放在了自我的認識上面,
它就是不完全的了,在每個個體認識上有它的缺陷了,
只有在人類整體的生命意義上來認識它,
才能在每一個個體身上,體現出道的完整的內涵,
所以第一個道,既包含了所有的人類發展在裡面,
又因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度,它也包含了世上的一切,
這是第一個道,在這兩個總體高度上的基本認識。
道可道的「可道」,是人生實際可行的道路,
要知道這個可行的道路是怎麼樣的,
我們就先要知道什麼道路是不可行的,
這就要從人生和事物,這兩個人類發展的基本要素上說起,
也就是,人類社會的運行雖然看起來千變萬化,
只不過是建立在這兩個基本要素的運轉上的,
兩者之間的發展關系,演化出來了世間萬象,
透過現象看待本質,我們就需要從這兩個要素的基本上,
知道在它們之間相互的運轉,會發生怎麼樣的本質變化。
首先從人生的角度來看,雖然第一個道,強調了在生命意義上的主題,
但是要把這個道,凌駕在事物發展之上,這就像把兩個磁鐵的正極,
硬要把它們捏合在一起,到最後總是要不歡而散的,
這是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行的地方,反過來呢,
從事物的角度來看,就像我們前面講的,
知識不過是為人所用的工具一樣,事物也只是人生發展的基礎,
雖然在事物的狀態上也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道路,
這些看起來得到實際發展的道路,其實是在把人拉低了層面,
把人生本來應該是冒出頭來的,在自己生命意義上的成長,
變成是在事物當中,只是在其中尋找外在滿足的活著。
認識到這兩種不可行的道路之後,我們就要看到,
人生的道路,通過事物的反映,能夠形成實際體現出來的道路,
既不同於對於人生道路的認識,也不同於對事物原來的認識,
而是在兩者的交融上,有一條被兼容的道路顯現出來了,
這是在人類實際發展上,惟一可以被許可的道路,
也就是,在事物的形態上,惟一可以去達到人類的生命意義,
並且去實現它的道路,在這個認識上,除了這個本質發展,
其它在任何走法上可以被尋找到的道路,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都是不可行的,
第二個道,也就是認識到了在事物實際發展當中可行的人生道路。
第一個道,在人生本質認識上找到了一個,一定的道路,
第二個道,是在事物的狀態上,找到了一個在人生實際發展上合二為一的道路。
第一個道,在人生的本質意義上,跟我們所處的世界完全不同,
而第二個道,跟事物原來的發展狀況截然不同,
所以落在事物變化無常的情況上面,「非常道」的非常,
在前面講的這兩個認識上,就需要不斷的落實出來,
一方面,就需要背離,不是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實際情況,
在這個問題上,因為牽涉到在每一個人的主體地位上,
要完成從自己內在生命狀態上的發展,
所以在具體發展上總是免不了要面對這種情況,
也就是,從自身吸收外界具體內容的構成上,
其中並不會有,在這個整體狀態上確立起來的人生道路,
所以就需要背離到,從自身的主體結構上所能夠成就的人生之道,
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後面的章節里陸陸續續都會講到,
所有的具體成就,都是從自己在完成著,體現事物內在的人生發展。
另一個方面是,要能夠達到在人生和事物的兩端上都正常的發展道路,
單純在人生發展上,並不是正常的;單純在事物發展上,也不是正常的,
只有把人生之道,反映在事物的形態上;同時,
從事物的形體上,體現出人生之道的形成來;
兩邊都在作交相的呼應,然後把各自的一面表現出來,
這樣一來,在這兩邊既不相同,而又相似;既有等同,而又有區別,
在兩者的融會貫通之中,獨立走出了「中庸之道」來,
這是在兩邊獨自的正常上,得出一個綜合的正常,
然後,這才是真正正常的,人生在事物形態上得到的發展之道。
從這兩個前提上面,非常之道,在面對不斷變化的發展情況,
從人生上在保持本質發展,從事物上反映出正常狀態,
也就在不斷的更新,不斷的在產生出實際行走的道路,
第三個道,所以就從現實的狀況,走出了人生進步向上的道路
在這里需要額外說明的是,雖然這個正常發展的人生之道,
已經跟事物原來的狀態不一樣了,而且等於是被重新創建出來的,
但是對這個被建立出來的,正常在人生上的發展道路,
在它的外形特徵上,除了還是用事物的這個名詞來形容,
實在找不到其它的用詞來代替了,
雖然它已經跟原來的事物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而只是在它的形態上,在為達到人生發展的目標,
所以後面第二十五章,詳細在講「強字之曰道」,也是這個問題,
這個區別,相信大家在後面所有章節出現的描寫當中,
能夠從在「事物」這個用詞上,不同的意思裡面分辨出來,
同時,這也就延伸到,我們後面要講的「名可名,非常名」上面。
「名可名,非常名」,在事物的形態上,就要有一個不一樣的認識了,
也就是在事物上面假借出人生的道路來之後,
事物自身的發展,自然也就會引起了一系列的改變,
第一個名,就是事物發展的性質,因為人生的本質被灌輸進去了,
引起了事物在根本意義上的改變,發生的第一個名,
是事物在為人生發展的屬性上,就有了人生的名分。
第二個可名,從事物在人生本質上的發展,
事物發展的目的,也就改變到為人生實現的意義上來了,
然後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可以去達到為之實現的目標,
在這裡面,從事物內在的人生意義上,實際可以完成的走向,
就可以反映出第二個名,事物在人生長遠發展上的名義。
前面第一個名,從人生的本質上,體現出事物外在的屬性,
第二個名,從人生內在意義,反映出事物長遠的實現,
這兩種從人生的內在,通過在事物外部的形成表達出來,
這種人為的表達,讓事物發展的特徵就跟原來不一樣了,
所以第三個名,「非常名」,背離了事物過去的形態,
正常在能夠實現人生的目標,在實際的情況上面,
就有了在為人生具體成就上的命名,這就像造房子一樣,
從內在居住的需要上,先有了在人生本質意義上的雛形,
然後在建造的過程當中,所有的原材料和施工,都是為了把房屋的實體建成,
而在每一個工作上實際做到這兩點,這個房子就一步步被造好來,
最後再給它一個冠名,這個冠名,也就把前面三個名稱的內容,
都包含在裡面了,在事物上所以能夠完成在人生內涵上的系統建設。
從前面可以看到,人生道路上的發展需要,通過事物的形態在得到完成,
後面就在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沒有命名,也就是事物本身裡面還沒有人生的內涵,
它還是一個原生態,在它裡面就有開發的餘地,
從沒有這些內涵,到裡面打開了一個人生發展的空間,形成內在的天地,
這里的天,是在裡面,有了一個實際向上的成長高度,
地,是通過實際發展,可以努力達到實現的地方去,
這也就是「道可道」,在「非常道」上發生出來了,
就像從自然界之中,人類的開天闢地,有了自己的天地,
從原來沒有,到裡面有了,還是在自然界之中,人類社會的發展,被開創起來。
從內在的發生,事物的外在也就有了在成形上的命名,
事物上的建設,就在人生的發展上,一直不斷的延續下去,
從它的成就上,就像有一個非常好的環境被創造出來了,
能夠讓人們在裡面,自足的成長,完成自己的實際發展,
這個外在的生態建設,從它被命名的內涵上面,
就在體現人生內在發展的需要,所以,從外圍上對人生的內在實現,
也就起到了,對其中的人們,在內在養育上的母體作用。
這里我們看到,無名有名,出現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就是無中生有,
從沒有人生的內涵到具有事物在為人生的成就,
需要看到,在沒有的時候,事物的本身,還是存在的,只是沒有其中那種內涵;
等到有了的時候,就在事物的本身具有了人生發展的體現。
人生在事物上的發展,就這么一步步地回轉出來。
後面所以講,「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能夠使事物達到為人生發展的目的,這一路上,
就要看到,從認識人生發展的正常需要上面,
還沒有那種內在發展的流通,這個時候,
就要從追求為人生道路的實際發展上,
來看到,在事物的狀況當中,能夠在其中得到成長的美妙,
這是一個從人生外在意義已經有了,
但是在事物的狀況之中還沒有,在裡面得到實際發生的方式。
在認識事物正常發展的需要上面,
就要從事物內在具有的人生目標,來追求外在實現的成就,
跟前面不一樣的是,這是一種內在已經有了,
但是外在還沒有完成的方式,所以就像已經被規劃好了,
只要在事物的實體上,把人生內在的心願,把它描繪出來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人生發展和事物發展,這兩種正常的發展狀態,
相互在對方的狀態上確立起來了,也就是後面講的,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人生發展能夠立足在現實狀況之上,分化出這兩種發展成就的體現,
雖然是在現實狀況同一個基本面上產生出來的,
但是它又分別在人生和事物不同的性質上,有不同的實際意義,
也就是,人生在事物上得到實際發展的意義,
而事物在人生上得到長遠實現的意義,
兩者各有自己優異的表現,也分別得到了,
人生去為事物發展的命名,和事物得到在人生成就上的命名,
但是這種情況,並不是就各自獨立出去了,
因為兩者在整體發展的意義上是一致的,
相互從內在和外在的形成上在互補,形成組合,
所以會同在總體結構上,構成內外在共同發展的關系,
這個過程,從分化的看待,到匯總在一起,
本身就是人生處在事物外圍之中的基本模式,
但是經過了這么一整合,從原來的不相容,
現在能夠在彼此的相稱上,融合成一個內外相通的構造,而稱之為玄。
關於「玄」這個字,我們通常會覺得,
玄是很深奧的,但是深奧並不應該只是一種感覺,
這就像解讀道德經一樣,表面上看起來,就是這么一些文字,
但是其中的意思確實非常深奧,即使是這樣,
總有把它解釋出來,讓人明白的時候。
所以「玄」這個字,《說文解字》裡面說「黑而有赤色者為玄」。
也就是在事物發展的表現當中,
幽深隱秘的蘊含著人生從中成長的體現;
所以在一切事物發展之中,需要有深度的認知,
才能發現在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真正原因。
最後面講,「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把這種深度流轉了起來,具體表現在,
人生的成長,通過事物的現實狀況當中,得到實際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把握事物的實際進行,
又在使人生的內在發展,去達到長遠的實現,
這兩種復合起來的結構,在動態發展上迴旋往復,
把人生和事物兩者之間的內外在關系,運轉起來了,
這就讓眾生在充實自己的成長上,從現實生長上相應得到實現的美妙,
在具體發展當中,內在跟外在互通,長遠和當前互通,
人生的成長能夠進入到事物的發展裡面來,
事物的促進又能夠讓人生在其中走向外在的實現,
在相對認知的貫通上,形成了起承轉合的門戶作用。
②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2)道德經前提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③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包羅萬象,他包來括宇宙及萬物的起自源於歸宿--生於無而又歸於無;治國修身之道(這個裡面講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為官從政之道。我曾經說過,君子用《道德經》無為之用,小人用《道德經》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說,真正讀懂了《道德經》,上可得屠龍之術,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會得到無限的自由與灑脫,當然還可能成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議研究一下,不過慎為小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