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先驗道德

先驗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12 21:19:50

1. 道德與先驗信息的利用

該文是總裝備部"九五"預研重點課題"小子樣系統可靠性綜合方法研究" 的部分成果專,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屬先驗信息進行系統可靠性綜合評估及分析可靠性增長數據.在可靠性統計分析中,當樣本量較小時,經典方法難以給出符合工程實際的評估結果.這時,利用先驗信息可以提高評估精度,還能節約試驗經費,縮短研製周期.關於在系統可靠性綜合中利用先驗信息的問題,文獻中都是用純粹貝葉斯方法...

2. 李澤厚 《批判哲學的批判》有人看過嗎

第一章 思想來源和發展過程
1.「康德哲學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如果說(《純粹理性批判》的文體有如康德的刻板生活,那麼其內容卻反映了整個時代。
2.康德的政治態度:主張共和政體,要求「筆的自由」,反對暴力革命。
3.康德與前康德哲學的關系。牛頓(科學)與盧梭(民主) 是影響康德最大的兩個人。
4.十八世紀五十年代的康德。自然科學論著具有哲學家的特徵:重視方法論、整體觀點和理論概括。《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等著作。
5.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康德。苦惱和糾纏於科學與宗教、形而上學關系等問題,經驗論的傾向。《負數概念引入哲學》等著作。由自然科學的一般探討日益轉向哲學基本理論。
6.「二律背反」把康德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從就職《論文》到三大《批判》。
7.康德與歌德。
8.研究康德的意義。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革命學說,而且也是建設理論。要研究入的主體性的文化一心理建構亦即人性能力問題。

第二章 認識論:(一)問題的提出
9.《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形式結構。它的術語、用詞的多義性與思想內在矛盾有關。「湊合說」和「一貫論」都是片面的。
10.所謂「批判哲學」的含義:反對獨斷論和懷疑論,把研究人的認識形式作為中心,提出入的認識有界限范圍以區分科學與宗教。
11.作為「批判哲學」主題的「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其實際含義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學真理如何可能」。康德的二元論的回答。
12.所謂普遍必然與一定社會、時代的實踐水平有關。普遍必然性在一定意義上是「客觀社會性」(亦可稱「人類客觀性」) 的表現。應從社會實踐、工藝科技水平而不僅從感知經驗或語言來研究認識的本質和發展。
13.「分析」與「綜合」的劃分。「綜合」在康德哲學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4.「綜合」之所以比「分析」更重要,在於它的根源與實踐活動有關。
15.羅素等人把數學歸結為分析是不對的。為康德所凸出的數學的本質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數學充分地體現了人的認識能動性,它的原始根源是操作活動的內化。哥德爾。皮阿惹。
16.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批判康德,正是要研究認識能動性和作為人性能力的智力形式結構。

第三章 認識論:(二)空間與時間
17.康德的「先驗感性論」:主體具有的感性直觀形式與外界提供的感性材料相結合,形成感性經驗。
18.康德反對萊布尼茲和牛頓的時空觀,認為時、空不是客觀存在,不是知性概念。康德的幾個時、空「闡明」。
19.康德所謂時、空的「經驗實在性」:時、空與聲、色、香、味、暖不同,不是個體的主觀感知,而具有經驗中的客觀性。
20.康德所謂時、空的「先驗觀念性」:時、空與變化、運動不同,不是事物的性質形態,而是主體的先驗感性形式。
21.羅素對康德時、空觀的批駁,認為時、空與聲、色並無不同,把康德拉向巴克萊。
22.工藝在社會實踐中的決定意義。從洛克區分第一、第二性質到康德提出時、空的普遍必然,實際都受工藝科技的時代水平的制約。
23.實踐、數學、時空與社會(巫術禮儀的原始重要性)。形式化、非歐幾何並不推翻數學與感性時、空在根源上的聯系。「內化」與「積淀」。

第四章 認識論:(三)范疇
24.康德的「先驗邏輯」的第一部分:「先驗分析論」。知性與感性結合才形成認識,但知性與感性是平行獨立的兩種能力。
25.由判斷得來的「知性純粹概念」即十二范疇,三三排列分為量、質、關系、模態四組。這是由形式邏輯過渡到認識論,康德的「先驗邏輯」開黑格爾邏輯學的先聲。
26.康德與黑格爾著重點的不同:黑格爾重視邏輯范疇如何能與歷史相一致,使歷史從屬於邏輯;康德注意知性范疇如何能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結合。康德提出「先驗構架」作為感性與知性之間的橋梁。
27.「知性先驗原理」是范疇的具體展開,這個部分實際是康德認識論的主要部分。
28.「量」的范疇:「直觀的公理」,認為任何認識對象均應有可計算的數量。對象是可分割的。所以數學有普遍適用性。
29.「質」的范疇:「知覺的預定」,實際肯定外界物質是知覺的前提。提出質量相結合的「度」。
30.「關系」范疇之一:「實體」。在唯心主義的先驗形式里,肯定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永恆性。
31.「關系」范疇之二:「因果」。最重要的范疇:「凡事總有原因」是一切認識和科學研究的思想上的「先驗」前提。
32.「關系」范疇之三:「交互」。空間關系對認識的意義。
33.「經驗思維三準則」,強調現實的可能、實在與必然不同於邏輯的可能、實在與必然。前者必須有感性經驗作依據,後者不能等同或替代前者。
34.康德一面強調作為認識,知性不能離開感性;另一面又強調先驗知性主宰感性,唯心主義地高揚了理性認識。
35.現代自然科學使理性認識問題異常突出。因果是量子力學等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哲學問題。愛因斯坦。理論假說對觀察的優先性。
36.恩格斯非常注意因果問題,指出「單憑經驗性的觀察決不能證明必然性」,「必然性的證明是在人類活動中、實驗中、勞動中」。
37.人類實踐活動以原始工藝(製造工具)為始端。使用工具、製造工具的人類勞動打破了動物生活活動的狹隘性、固定性、特殊性,對現實世界在客觀上造成了大量的、多樣的因果聯系,這才是因果觀念和范疇的原始基礎。構架、理想模型對認識有重大作用。

第五章 認識論:(四)「自我意識」
38.「自我意識」是康德哲學認識論中最重要也最難解的問題,其實質是集中提出了人的認識能動性。
39.「主觀演繹」充滿了心理學的內容,認為主體意識中必須有一種主動的統一性,才能綜合感性,由想像而概念。『『自覺注意」(對自身操作活動的注意)應是人最早的心理特徵。
40.「客觀演繹」的哲學內容。康德區分「知覺判斷」與「經驗判斷」;認識的客觀性不來自直接的感知,而得自意識的能動性,這是與經驗論的重大區別。
41.「先驗自我意識」(「先驗統覺」)指的是人類特有的認識形式。它不能獨立存在,只存在於經驗意識之中,但它建立起 「對象意識」。「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的相互依存。
42.康德反對任何形式的「心靈」實體,強調「我思」(「自我意識」)只是認識形式和功能,而非實體或存在。
43.經由費希特,黑格爾將「自我意識」實體化。客觀性與對象化由認識中的同一(康德)變而為現實中的同一(黑格爾),思維、范疇不再只是主體認識的規定,而成了客觀存在的本質和規律;思維的能動性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創造世界。
44.馬克思主義對黑格爾的批判。改造世界的偉大「自我」,不是精神、意識、思維,首先是人類總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首先是物質生產活動。
45.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現實性的優點,認識的能動性根源於實踐的能動性。工藝史、認識論與主客體的區分。
46.舊唯物主義從個體感知的現實性出發,康德、黑格爾從人類意識的普遍性出發,馬克思從社會實踐出發。

第六章 認識論:(五)「二律背反」
47.「先驗邏輯」的第二部分:「先驗辯證論」。「分析論」說明認識如何可能,「辯證論」說明謬誤如何產生.指出上帝、靈魂不是認識對象。
48.「理念」作為理性概念,並不能適用於感性經驗,它不具有客觀效用,只與入主觀上追求無條件的「總體」有關。
49.人的認識追求無條件、超經驗的總體,產生「先驗幻相」,此即辯證法。這是思維進程所必然要發生的越出經驗的結果。
50.充分暴露這種辯證法的四個「二律背反」:時、空有限又無限,物體可分又不可分,必然又自由,上帝存在又不存在。
51.黑格爾對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指出它們不是主觀幻相,而是客觀存在,要在總體行程中予以展開和揚棄。
52.總體、系統結構、否定之否定在辯證法中的地位。總體把握的辯證方法優於片斷經驗的實證方法。辯證法是歷史的:在過程中展開。反對預成論,重視偶然性。

第七章 認識論:(六)「物自體」
53.「物自體」有三層含義,作為感性來源的含義是其唯物主義方面,不能把康德等同於巴克萊。
54.「本體」一詞的「消極含義」,「物自體」在認識論上的第二層含義。洛克、霍爾巴赫均有實體不可知的思想。
55.所謂「先驗對象」:必須肯定一個不能具體確定也永不可知的某物x,作為認識在對象方面的前提條件。
56.「先驗對象」與「先驗自我」:兩個遙相對應的X。
57.康德之後,唯心主義總是用「自我」吞並對象,意識吞並存在,或用「想像」來解決「物自體」問題。
58.恩格斯一再指出實踐、工業是對不可知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本書強調,認識如何可能應從人類如何可能來解答。
59.「物自體」作為理性理念:「本體」一詞的「積極含義」,具有引導認識、統一經驗的「范導」功能,這實際涉及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問題。
60.由認識論到倫理學,康德的積極的「本體」不是認識,而是道德。「不能知之,只可思之」的對象不能由經驗來認識,只可由信仰來保證。維特根斯坦。作為「本體」的人類主體性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八章 倫理學:(上)道德律令
61.康德反對法國唯物主義的幸福主義,認為把道德建築在快樂、利益、人性、良心、天命、神意上都是沒有普遍必然性的。
62.兩種道德理論的對照表。康德認為恰恰是在與幸福、功利的對峙、沖突中顯示出道德。
63.「道德律令」第一條:「普遍立法」。
64.「道德律令」第二條:「人是目的」。
65.「道德律令」第三條:「意志自律」。
66.自由(本體、理性、道德律令)與自然(現象界、經驗、因果必然)的截然二分。黑格爾批判康德倫理學為空洞(.無社會歷史內容)的形式主義。
67.康德的倫理學是盧梭革命理論在德國的抽象翻版,政治要求變成了道德律令。
68.康德強調善惡不同於福禍。
69.道德感情的特點,理性戰勝自然性。康德倫理學抓住了道德超越個體存在,是理性凝聚的人性能力。

第九章 倫理學:(下)宗教、政治、歷史觀點
70.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幸福不是道德,有德未必有福,德與福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統一。
71.只好把這種統一期之於天國的「至善」,上帝是「至善」 的前提公設。
72.康德反對宗教儀式和迷信,堅持啟蒙,認為道德不應以宗教為基礎,應把宗教化為道德,反對神學道德論。
73.他主張道德的神學、理性的宗教。
74.康德的法權、政治思想:認為法權是經驗政治的先驗原理,主張三權分立,主權在民,自由、平等、獨立是立國基礎.反對破壞法制。
75.建立在共和體制的國家聯合基礎上的永久和平論。
76.從洛克到盧梭、康德、黑格爾,從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到總體主義、集權主義,是近代歐洲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轉折。
77.康德的歷史觀點的重要性:「歷史理念」;非社會的社會性,人在斗爭中發展,不依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合目的性。
78.康德在「我能認識什麼?」(認識論)、「我應做什麼?」 (倫理學)、「我可期望什麼?」(宗教觀)之後,晚年添了一問: 「人是什麼?」它實際上是整個康德哲學的真正內涵。
79.康德的歷史觀。黑格爾將道德從屬於歷史。
80.再回到康德哲學中心的「物自體」問題。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豐富而含混的「理性」一詞究竟是什麼?
81.倫理相對主義的膚淺和維特根斯坦的神秘。
82.邊沁、穆勒以來的倫理學。
83.馬克思主義中的主觀主義、意志主義思潮。praxis與 practice。
84.社會是主體又是客體。「要康德還是要黑格爾?」

第十章 美學與目的論
85.《判斷力批判》作為認識論與倫理學的橋梁,是康德哲學的終結點:以人為中心。不同於法國唯物主義的自然,也不同於黑格爾的理性總體。
86.「反思判斷力」與「自然合目的性」。康德的「人是什麼」的真正答案在美學。
87.「美的分析」一,質:「非功利而生愉快」。樂、美、善三分,實際提出了人(倫理)與自然、理性與感性相統一的思想。
88.「美的分析」二,量:「無概念而有普遍性」。想像力與知性的自由運動,這是上一問的心理方面。
89.「美的分析」三,關系:「無目的的目的性」。上二者的哲學概括。
90.「美的分析」四,模態:「共通感」。指出審美根源在社會。
91.「崇高的分析」:崇高不在對象,而在人心,即人的理性、倫理的尊嚴。對崇高的欣賞要求更高的文化教養。
92.美與崇高、純粹美與依存美,是審美領域由自然到倫理過渡中的兩步。
93.「美的理想」、「審美理念」、「藝術天才」,講的都是在感性自然的有限中展現出道德倫理的無限,其特徵是無法而法,言有盡而意無窮。
94.康德美學的形式主義與表現主義兩種因素對後代都有巨大影響。
95.生命有機體的特點: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互為因果,具有自組織功能。機械論不能解釋生命,需要目的論理念。
96.機械論與目的論的「二律背反」。現代生物學中的還原論與反還原論。
97.康德認為,整個自然的最終目的是文化一道德的人。
98.康德美學與黑格爾美學的歧異:後者是思辨的藝術史,撇開了人與自然這個基本問題。
99.康德哲學和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德國古典哲學的精髓。
100.「人是依照美的尺度來生產的」。馬克思「自然的人化」 思想。「人之所以為人」(「人是什麼」)即「普遍必然」的人性能力的提出和回答。

3. 作文~《自我意識》

開頭:第一次是一樽五味瓶,有甜,有酸,有苦······
--題記

結尾:第一次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第一次是一個奇妙的精靈,它們都有個性,都有靈魂,我聽得見它們吟唱著動
人的歌,看得見它們用舞姿演繹一個個故事。我自豪地看著自己慢慢走過來的路,
在故事裡欣賞著,沉醉著··········

開頭:在人生這個百味瓶里,可謂百感交集,有甜、酸、苦……各種滋味。可是,誠實之後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那次,我就嘗到那種滋味

結尾:「人不可以沒有誠信。」我記得某位外國作家曾經說過。對!人是不可以不誠實的。這件事雖然已過去多年,但它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我。我為我感到自豪,因為我誠實。

開頭:歷史的長河,終會萬里歸海;荒涼的大地,必將重生希望。只因,我愛我的祖國,我因祖國母親而自豪。詩人艾青說:「假如我是一隻鳥……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學者聞一多說:「嘔出一顆心來,祖國啊,你在我心裡。」多少次為詩人而感動,多少次為祖國而自豪。

結尾:我是一粒沉沙,我因祖國而自豪。
我是一位兒子,我因「母親」而自豪。

開頭: 母親的一生並不轟轟烈烈,但是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英雄。

結尾:是的,也許母親在別人的眼裡並不優秀,但是在我的眼裡,母親的每一句話都可以成為我的座右銘,我長久奮斗的目標,我永生難忘的財富。

開頭:習慣了傷心的時候有你的安慰,習慣了失落的時候有你的鼓勵,習慣了把你當成我的偶像來崇拜,習慣了有你在我身旁,陪我笑,陪我哭,陪我瘋,紫雨(筆名),你知道嗎,一直以來,我都因你而自豪。

結尾:謝意謝你,紫雨,是你給了我幫助,是你給了我安慰,是你給了我鼓勵。如今即將畢業分別,我真的好捨不得離開你。或許,時間會沖淡很多東西,但無論怎樣都沖淡不了我倆的友誼,沖淡不了我對你的記憶。紫雨,我將一直因你而自豪。

4. 何謂人的道德先驗性

有什麼樣的德性就會有什麼樣的道德,因為行為受心性支配。

5. 康德的先驗意識和道德律令是什麼意思,簡單准確的表達下。一定要簡單。不需要詳細解釋

樓上抄渺渺說的理論沒錯,不過襲你可能不是很理解。我給你舉例說明一下,「先驗」即先於「驗」,這個「驗」就是我們能夠感知、檢驗的客觀存在,是「後果」,先驗就是導致我們感知到客觀世界之所以如此的一種可能存在的「前因」。比如:你剛走出門口,忽然上面掉下來一個花盆,你看到花盆掉下來是「經驗的」,你推測花盆掉下來的原因這個「先於驗的存在」。可能是風吹的;可能是小孩子不小心碰的;也可能是有人故意的,但是你並沒有感知到花盆掉下來的「因」,你只是憑著「果」來推測,所以「先驗」的存在不用置疑,而「先驗」的方式有很多可能,且你又無法去驗證它。 至於「道德律令」,我認為僅僅一句話就可以說明:「不願自身及自身所在乎的東西受到傷害,當這個范圍擴展到群體時就是:我不傷人,人亦不傷我。」這就是道德律令。

6. 孔子是道德先驗論的支持者嗎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聰明呢?」 孔子不能判斷誰孟子的性善說是一種道德先驗論。宋代以後,為理學家們普遍接受,成為正統的

7. 鄉規民約是正式制度還是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指一些成文的規定,包括國家中央和地方的法律、法規、合同等,包括企事業部門的規則規定,因此正式制度在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其與非正式制度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社會發展。 非正式制度,又稱非正式約束、非正式規則,是指人們在長期社會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並得到社會認可的約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為准則,包括價值信念、風俗習慣、文化傳統、道德倫理、意識形態等。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識形態處於核心地位.因為他不僅可以蘊涵價值觀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性,而且還可以在形式上構成某種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驗」模式。對於一個勇於創新的民族或國家來說,意識形態有可能取得優勢地位或以「指導思想」的形式構成正式制度安排(或正式約束)的理論基礎和最高准則。 正式制度總是與國家權力或某個組織相聯,是指這樣一些行為規范,它們以某種明確的形式被確定下來,並且由行為人所在的組織進行監督和用強制力保證實施,如各種成文的法律、法規、政策、規章、契約等。非正式制度是指對人的行為不成文的限制,是與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對的概念,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為制度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個對立的統一體,既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同時,非正式制度具有自發性、非強制性、廣泛性和持續性,而正式制度則又不同。 本回答由社會民生分類達人 呂歡推薦

8. 什麼是先驗道德意識

先驗道德律首先審視康德的道德哲學。面對相當系統和自我完備的康德理論,對其整體哲學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可以是各取所需的,然而這種哲學操作方式在此並不適用。如果僅僅是為了發現康德道德哲學中對道德意識有所幫助的部分,那麼這種努力將收效甚微。不但如此,康德事實上對道德意識並不在意,康德的觀點似乎是,道德意識是一個明顯的道德事實,並且道德意識事實不足以成為論證的核心。盡管在康德的認識論中意識問題占據了一定的位置,然而在道德哲學理論中康德對道德意識問題的關注遠遠低於諸如理性事實、先驗自由這樣的核心概念。 道德意識所受到的冷遇與它的經驗性有關。道德意識是經驗而非先驗的,按照康德的慣用邏輯,經驗性的事實並不具有與先驗理念等同的地位,何況道德意識所具有的經驗事實被康德視為無礙其道德哲學理論的核心部分。道德意識成為了一種相當於人們的直覺的東西,它同樣地作用於所有人,然而,由於這種道德意識的作用形式在先驗人類學的關照角度下變得相對單薄,以及此一意識的經驗性與諸如理性事實這樣的經驗性以及人性的經驗愛好等康德理論中的經驗性內容有所區別,道德意識也就同時無法在康德的認識論與倫理學中獲得論證。康德對道德意識的此論證不足間接地解釋了康德在倫理學理論上的偏差。盡管不同研究者對康德倫理學的好惡在倫理學中是一個事實,仍然有理由認為康德持有的道德觀是狹窄的,當康德反復舉出的是那些內容有限、事實過於簡單的例子時,可以相信康德的道德觀也就是其所縈繞腦際的道德事實,而問題恰恰在於,這些道德事實與真實經驗中的道德事實相比過於簡單。對此的可能反駁將是,康德確實僅對那些在其自身倫理學范疇之內的道德事實作出深入分析,然而,如果對這些已經狹窄的道德事實作出了剖析,由於道德事實簡單性的預先限制,其自身論證的完整性與有效性也就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極大限制。所以,重要的是康德的倫理學理論中可以保留哪些部分。先驗道德律應在是其中最為重要,先驗道德律和與之聯系的先驗自由不僅為康德所獨有,而且也同時是康德倫理學的基礎。然而,先驗道德律作為道德知識以及先驗自由作為人性論卻與康德的其它理論一樣受到了為數都眾多的歡迎和批評。難道在認為康德持有著過於狹窄的道德觀之後可以繼續認為先驗道德律是可以被單獨接受的理論成分?這種情況是可能的。事實上可以通過如下看待方式來達到這一點,亦即將先驗道德律視為康德倫理學論證基礎的同時也將其視為一種公共的論證基礎資源。這是一種將理論中一個部分析取出來的做法。如果同樣承認了康德道德觀的狹窄性,則在狹窄范圍內的先驗道德律由於其特殊性質而可被更寬范圍的道德觀所接受,從道德知識的角度來說,先驗道德律對康德的倫理學與經驗論的倫理學同樣有效。前者容易理解,後者卻似乎不然,此處又引致一個問題,先驗道德律如何成為經驗論的基礎資源?回答此問題的關鍵既在於康德對其所作出的卓越的肯定也在於經驗論視野下的倫理學本來也將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識基礎,沒有先驗道德律的康德倫理學將是難以想像的,與之相同,沒有道德知識基礎的經驗論也是難以想像的。盡管還面臨諸如怎樣將先驗道德律的先驗性質轉換為經驗中道德知識的困難,對先驗道德律的充分承認卻完全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

熱點內容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財政法律制度 發布:2025-05-10 23:37:48 瀏覽:869
考公司法 發布:2025-05-10 23:30:21 瀏覽:242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 發布:2025-05-10 23:24:29 瀏覽:552
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活動 發布:2025-05-10 23:22:41 瀏覽:880
彭澤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10 23:21:03 瀏覽:237
法律意見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23:05:18 瀏覽:169
勞動法修訂時間 發布:2025-05-10 23:04:21 瀏覽:198
大學生道德觀現狀 發布:2025-05-10 23:04:16 瀏覽:984
最新勞動法哪條明確2175 發布:2025-05-10 23:02:12 瀏覽:571
2016交通法律法規知識 發布:2025-05-10 22:56:37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