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限度的道德
1.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這句話是誰說的
出自耶林《法的目的》。這句話主要闡述了法律與道德關系的一種模式,即耶律內克和耶林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說,該學說認為,法律與道德在某些方面重合,法律與一個社會低層次的道德——該社會中最起碼的道德——基本同一,法是實現這種道德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強制性手段和衡量質疑道德要求的具體標准。
關於耶林
魯道夫·馮·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1818-1892) 耶林生於德意志北部的一個小鎮上,父親是一位職業律師。耶林以其不朽成就,得以與薩維尼、祁克並列,成為19世紀西歐最偉大的法學家,也是新功利主義(目的)法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不僅對西歐,而且對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於《法的目的》
《法的目的》對《羅馬法的精神》所提出的論點作了進一步的展開,通過該書,耶林既為他關於法的定義即「法是國家權力通過外部強制手段來保證其實現的最廣義的社會生活條件的總和」進一步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克服只重視邏輯、形式和概念的「概念法學」的缺陷,以及強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結合的新功利主義法學出台創造了條件。事實上,耶林法律哲學的核心概念就是目的。他在另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本書的基本觀點是,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創造者。每條法律規則的產生都源於一種目的,即一種實際的動機。」他宣稱,法律是根據人們欲實現某些可欲的結果的意志而有意識地制定的。他承認,法律制度中有一部分是根植於歷史的,但是他否認歷史法學派關於法律只是非意圖的、無意識的、純粹歷史力量的產物的論點。根據他的觀點,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為了有意識地達到某個特定目的而制定的。
2.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這句話怎麼理解
1.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
2. 法律應當符合道德標准,這樣的法律才能獲得人們的信仰,並真正發揮其作用。
3. 法律與道德應當相輔相成,而非相互對立。兩者之間的聯系是有條件的,同時它們也有本質上的區別,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就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哈特認為法律與道德分離,而富勒則強調法律內在的道德性。
5. 法律雖然憑借國家的強制力得以實施,但其正當性並非不言自明。法律的制定和執行需要考慮到社會的接受度和實際效果。
6. 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規定體現了法律與道德情理之間的平衡。在特定情況下,法院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以兼顧法理與情理。
7. 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通過具體案件的處理和公眾輿論的反饋來不斷修正和完善,以適應時代的變化。
8. 司法與輿論並非對立,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確保有罪者受到懲罰,無辜者不受冤屈,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弱者的尊嚴。
3.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有道理。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法律與道德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而這樣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
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
(3)最低限度的道德擴展閱讀:
當法律憑借國家強制力取得社會的支配地位時,其自身的正當性常常被預設為不證自明的前提;盡管,法律已成為判斷我們和他人行為正當與否的標准,但是其規制的能力與社會的接受度卻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
如近期網上火熱的「聊城辱母案」中級法院一審以故意傷害罪判處被告人無期徒刑,宣判後引起網民、社會各界,甚至於法學理論界的強烈爭論。一方面,聊城中級法院在現有證據「不存在防衛的緊迫性」的前提下,對被告人參照刑訴法第二百三十四條,適用了「致人死亡,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法定刑。
如果單純從刑罰的適用角度來看,符合罪刑法定原則。但是從社會實效來看,卻造成了不被多數民眾所接受的事實。罪責刑是否相適應仍有待考量。法官的判決或許是「依法」而沒有枉法,但罔顧犯罪行為是在絕望情況下的人性自然反應,機械生硬地予以判決,顯然也不夠恰當。按照法理學的角度,法官採用實證主義的觀點,即權威制定。
而反對派的觀點採取的是自然法學派,即社會實效是檢驗法的唯一真理。刑訴法六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犯罪分子雖然不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但是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我認為這個法條就是為了兼顧法理與情理之間的平衡。
法不外乎人情,法官嚴格執法是對的,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的認識到法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正是需要經過無數個這樣棘手的案件來評價,最終修正和演進的更加完善,更加具有「人情味」;能夠經得起時代的檢驗,經得起輿論的監督。司法不會無原則遷就輿論,但也不會忽視乃至辜負輿論。
司法與輿論本非對立,它們的目的是一致的:讓有罪者受到懲罰,讓無辜者不致蒙冤,讓強梁不敢橫行,讓弱者獲得尊嚴。
4.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這句話出自於哪本書,哪個作
應該出自耶林的《法律的目的》一書。
這句話主要闡述了法律與道德關系的一專種模式,即耶律屬內克和耶林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說,該學說認為,法律與道德在某些方面重合,法律與一個社會低層次的道德——該社會中最起碼的道德——基本同一,法是實現這種道德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強制性手段和衡量質疑道德要求的具體標准。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