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法治觀
㈠ 古代中國人是否有普世價值觀和法治精神
有的,古代的法治其實是合情合理合法,三者合一,並不像現在只是單純的法治,古代的這種才更合理,現代的法治反而是咬文嚼字,很容易出現冤假錯案
㈡ 中國人也有法制觀念嗎
法律源於道德,是社會秩序的一種,如果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要運轉,就要有一定秩序制度,中國人當然有法律制度關鍵,不然這個社會不久不能運轉了,華夏民族能存在三千年就證明有這個觀念。
㈢ 人治和法治,法制有什麼區別
1、意思不同。
法制: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人治: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法治: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2、出處不同:
法制出自現代作家巴金的《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制》:「這就說明發揚民主要講兩方面,一方面要講勇氣,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
人治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白話釋義:君主仁,沒有誰不仁;君主義,沒有誰不義;君主正,沒有誰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國家就安定了。
法治出自春秋時期晏子的《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白話釋義:原來的國君桓公統治的土地比今天小,但是他整治法的統治,擴大政治與教化,所以稱霸諸侯。
(3)中國人的法治觀擴展閱讀:
人治的特徵:
特徵是權力一元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級森嚴的「線狀」控權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與國家權力間的橫向控制,從而滋生「獨裁」與「專制」。
而憲政賴以建立的權力基礎卻是社會上的多元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間互相控制、相互制約而結成的多元化「網狀」控權模式。 「人治」的一元化傳統及「線狀」控權模式是憲政生成的政治障礙。
㈣ 社會主義價值觀是什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共識,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當代中國人判斷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
㈤ 農民工上山搶光千枚金幣,一枚倒賣15萬,結果如何
相信任何一名中國人都知道,我國擁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一個又一個王朝的更替非常頻繁,而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關於各個朝代中埋葬寶藏的傳說也流傳著不少,比如當年李自成在兵敗之後,就派人秘密的將大量搜刮而來的金銀珠寶隱藏在了一個神秘的地方,想著以後靠著這些寶藏再東山再起,但是後來因為他失敗的太徹底,自己也兵敗身死,所以這批巨大的寶藏也隨之下落不明,至今也沒人找得到,只是一個被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傳說。
結語
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舊為忠家。——於謙
這件事的發生也除了抵抗不了金錢的誘惑之外,還有一大原因就是民眾的法治觀念薄弱,不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心上,所以提醒大家,多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了解一些關於國家文物相關的法律,避免那樣的事情再次發生,而且學會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不要走上歪路和歧途,這樣不僅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國家。對於這件事,大家有什麼看法嗎?可以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想了解更多歷史趣聞,記得點贊和關注,謝謝大家!
參考文獻
《立春日感懷》《禮記儒行》
㈥ 民法典是什麼東西
民法典來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自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司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6)中國人的法治觀擴展閱讀: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起草。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台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山東大學法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深圳大學法學院、中國建銀集團法律部等單位的26人組成。
梁慧星學部委員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該草案採用德國潘德克吞編制體例,分為總則、物權、債權總則、合同、侵權行為、親屬、繼承七編,共計1947條。
㈦ 如何才能讓中國人更相信法律丨法治觀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通過公正審判,使每個當事人受到一次活生生的法治教育,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只有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法治才能成為一種「國家信仰」,法治才有最堅強的支撐。
首先,這信仰源自民主立法的參與。人民大眾是立法的主體,他們的立法參與是立法正義價值的崇高體現和有效保障。擴大民眾的立法參與,既是一個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過程,也是一個將法律精神潛移默化融入民眾思想觀念的過程。
其次,這信仰源自法治環境的熏陶。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輸出來的,被教導出來的。人們更多地是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生發深刻的感知、與政府官員的互動中獲有現實的引領。
再次,這信仰源自司法公正的彰顯。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這道防線失守,社會難免陷入「以暴制暴」的困境。這也就是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其惡果甚於十次犯罪,因為犯罪只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決卻是弄臟了水源。」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建設人人有責。今天的社會,已經從集體主義的遮蔽中再現個體,每一個個體的生存發展都是不可忽略的。我們已經擁有了人格的獨立和發展的自由。但是,這獨立有其社會的支持,這自由有其法律的邊界,我們不能生活在原子化、叢林化之中。今天的社會,已經從階級斗爭的極致中回歸法治,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是必須保障的。依法抗爭,合法維權,本來就是公民的權利和法治的踐行。但是,如何在多重社會矛盾多樣利益沖突中,將這種維權納入法治社會公共秩序的建構之中,更好地釋放這種維權對於治道變革、社會進步的良性效應,還是需要求解的問題。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是人民建設的,法治也是由人民推進的。這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利器,是社會價值的核心,也是我們每一個普通民眾權利和力量的源泉。
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8)中國人的法治觀擴展閱讀
從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支柱,是行動向導,對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建設民族精神家園,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一個人、一個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核心價值觀的引領。
發展起來的當代中國,更加嚮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強大的價值支撐。要振奮起人們的精氣神、增強全民族的精神紐帶,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就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精神。
從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看,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有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
這就要求我們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