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觀改變

道德觀改變

發布時間: 2025-09-14 04:42:25

㈠ 思想觀 價值觀 道德觀 還有什麼觀

人生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關於人生價值的各種觀點和觀念。自有人類的文明史以來,人類社會曾流行過,奉行過多種人生價值觀,然而,這種人生價值觀,說到底都是關於「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和「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的觀念,即關於人生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的觀念。因此,人生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尺度,是以基本評價標准為中心的價值信念,並為一定的人生哲學或人生哲學思想所統攝。值觀,顧名思義,就是關於人生價值的各種觀點和觀念。自有人類的文明史以來,人類社會曾流行過,奉行過多種人生價值觀,然而,這種人生價值觀,說到底都是關於「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和「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的觀念,即關於人生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的觀念。因此,人生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尺度,是以基本評價標准為中心的價值信念,並為一定的人生哲學或人生哲學思想所統攝。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價值觀的追求,在同一個歷史時期每個人與每個人之間價值觀也不盡相同,其原因多樣化很復雜,各種人生價值觀,可依據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對利益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為不同類型有三種:第一種是社會本位論的人生價值觀,它強調社會本位,以社會共同利益為最高價值取向,這在中國古代,它是聖人的或志士仁人的人生價值觀,在我們稱之為「一心為公」,「毫不利已」的精神境界;第二種是個人本位論的人生價值觀,它強調個人利益至上,提倡個人為中心論,它以「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合理利已主義」,「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等為表現形式。我們平常所說的意志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等價值觀都屬於這一類;第三種是消極虛無和悲觀厭世的人生觀,它對待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都是以一種消極無為的態度來處置。也正因為人與社會處於辯證統一的關系中,所以,人生價值也包含了多方面的豐富內容:人有社會價值觀和自我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即個體的人生對他人和社會的意義,自我價值即個人對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對自己的接受和尊重以及個人的自我完善等等;有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外在價值即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或有益行為,內在價值即個人德性、知識、能力等創造社會價值的潛在力量;人有現在價值和應有價值,它是包括在現在人生中的,預示著人生未來的,潛在的尚未實現的價值。人應該活得有價值,應該追求和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每個人都應當正確解決價值取向問題,確定人生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科學的、高尚的人生價值觀並付諸實踐。價值取向問題是解決人生的價值目標問題即確立什麼人生價值生活才有意義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得解決什麼價值目標,什麼人生價值觀是可取的,是使我們人生高尚和有意義的?人生價值目標是人生奮斗的根本目標,是人生的生命線。所以人的價值觀與社會的政治,人的學位,地位,智商都有直接的影響和關聯,但都離不開自我價值,淺析幾種人的價值取向;1;追求仕途的人從古到今都死死盯著權位和金錢,並且為了達到自己所追求的地位施展一切手段去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為了達到目的喪勁良心道德。王權貴族的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叔侄之間,相互殘殺,當今的爬官者者通過幾千年的品種進化智慧和手段更高的難以揣測,買官賣官明碼標價的狂妄至及了。這種人把自己的價值觀走火入魔似的就定位在權位上,有的能夠如願以常,有的身敗名裂,其實不必這樣,價值觀念是可以改變的,在同一個歷史時期,一個人的價值觀完全是可以改變和選擇的,2;追求物質的人,這類人錢迷心竅,為了得到物質和金錢,冒著生命危險貪污,受賄搜刮民財,有的去盜竊,搶劫,有的出賣肉體,這些讓人憤恨和惡心的現象是價值觀造成的嗎?不是的,你追求官位沒有錯,但要靠自身的能力和機遇來爭取,當政治黑暗官運不育的時候要調整自己的價值觀,是金子到那裡都發光的,再者就是你想得到物質的滿足要靠智慧和勞動取得,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追求人生價值觀的同時也要保持人生的道德觀,總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價值觀的追求,給自己定好位,追求什麼樣價值觀,必須首先確定自己道德觀,只有這樣活著才充實,生命才有意義。

㈡ 同性戀算是違背倫理道德的嗎

分解開一一做答:
1.同性戀算是違背倫理道德的嗎?
這要看是誰的倫理和誰的道德。孔孟的倫理中心是忠孝,而孝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傳宗接代,同性戀行為不能傳宗接代,因此有違儒家倫理和中國傳統道德。不過按照這個理論推導的話,安全套就是最違背倫理的的發明。

2同樣都是人,為什麼會有同性戀呢?難道他們或她們都是天生的嗎?他們或她們都不正常嗎?
把你的話替換一下是這樣的:
同樣是人,為什麼會分男女呢?難道男人和女人是天生的么?男人和女人都不正常么?
替換後怎麼回答,你的問題就怎麼回答就沒錯了,因為性取向和性別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人為可以左右的;雖然變性手術可以改變外表,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同樣想改變性取向,也要用慘痛的代價來交換。

3有很多人說過同性之間的愛大部分都是痛苦的!「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這句話對嗎?
這句話本身我認為是正確的,沒有慾望就不會失望也就不會痛苦,從根本上來看我們的痛苦確實是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導致的。
同志最大的痛苦在自己都不能接受自己的取向,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男孩要勇敢堅強,女孩子要溫柔細心,如果不走這個路線,就是另類就要受到指責,不可能和教育無關;另外的例如婚姻、家庭、社會輿論的壓力,各種無形的有形的歧視,以及群體自身的不穩定性帶來的混亂等等諸多麻煩,但都遠遠小於不能自我認同的折磨。

㈢ 什麼是道德價值觀

「劃一根數軸,男人就正一百,女人就是負一百,那女人都出軌了」是偽命題。

參考網上: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孕育形成了傳統道德及其價值觀。善、孝、禮、勤、新,業已積淀成為中國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價值觀。

「善」的追求與實踐是人道之本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一是在這一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善與愛相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愛眾」;再進一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志士仁人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在群體層面,善的追求是將個體與他人、家庭、群體聯系起來,並在其中有所奉獻的價值實踐過程,其導向歸之於以群體(集體)為本。在群體中,善的實現是以仁愛為根本的。所以,仁愛主義是群體主義的基礎。同時,善利群體的價值追求在於以鄰為善,互利共生,這構成了群體與群體交往的和平主義的價值理念。群體主義、仁愛主義及和平主義的實現,是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所謀求的人類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與推進是和諧之始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培育與實踐的重要場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價值理念為孝。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維系家的核心在孝。「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首先是熱愛自己的生命並能發展延續生命。其次,孝是對父母、先祖的愛、養、畏、敬。孝的基礎在愛,即「父子有親」;孝的實踐在贍養父母;孝的升華在敬畏;孝的終極關懷在慎終追遠;孝的最高價值追求在有所成就。中國孝道的特殊性在於:孝與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作為相聯系,與忠君愛國相聯系。這是孝的家庭價值觀與忠的社會價值觀內在合一性的體現,是個人、家庭、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維系。

孝的價值觀的本質在和諧。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道的實踐與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質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現實地實現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統一。教育貫穿著感恩、為他、奉獻、責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後,孝是天之道。中國傳統道德將孝同天理、天道相聯系,使中國人孝道德觀同天人合一宇宙觀、價值觀相合一。這既體現了中國人宗教性的終極追求,又將和諧的價值理念貫穿於宇宙人生,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禮」的普及與踐行是治理之道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外在維系核心在「禮」。對個體而言,「禮」是立身達人之本。對群體而言,「禮」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義之樞、天地之理。禮儀對個人的實踐重在冠、昏、喪、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環節和重大場合。應該說,中國古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禮儀、踐行禮儀、維護禮儀。人的文明化、社會化的標志就是禮儀化。

在群體社會生活層面,禮在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賀慶之禮、飲食之禮、養老禮、喪禮、祭禮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規范,使群體生活的每一位成員均了解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禮業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文化符號,成為鄉規民俗的基本准則和理念。

中國傳統禮儀同社會制度的結合,使「禮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追求。「禁於將然之前」的道德教化與「禁於已然之後」的法制規范在「禮制」的具體推進實踐之中緊密結合起來。當然,其中的遵從、固化等級制的部分是我們今天要堅決剔除的。
「禮」上升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層面,則是別、讓、敬、同、和。「禮」的核心是實現人與動物的區別。在禮的實踐中,中國人首先要培養敬畏的心理與意識,即敬畏天地、敬畏規律、規則。其次,禮培育了中國人的「誠」。「心誠則靈」是中國人的普遍行禮准則。最後,禮使中國人走向和平。「禮之用,和為貴」。禮使中國道德價值觀的和平、友好進入到人際交往之中,進入到與群體、自然的友善相處之中,使中華民族走向「禮儀之邦」。

「勤」的固化與應用是存續之則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在中國人生產、生活和發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華民族在道德價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務是勤勞。《左傳》言:「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首先,在榜樣的樹立、輿論的導引上進行推動。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進行導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應法天,要努力奮斗。於是,中國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後,在價值觀念的確立上堅持不懈。「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觀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是中國「重生」文化的價值觀基礎。

中國人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實踐一是開源,即勞作、奮斗;二是節流,即節儉戒奢。《尚書》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在創建事功上,中國文化既倡導「夙夜在公」的勤勞公忠價值觀;又將「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式為民作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彌」的理念及實踐觀。可見,勤已成為指導中國人的存續法則和生生不息的價值圭臬。

「新」的締造與日進是超越之源

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中,「新」與中國人的理想、夢想與超越境界的追求與實現相聯系。

《周易》是對上古文化價值的總結和對後世中華文明價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強調「日新」。其次,強調要「與時偕行」。最後,要謀求變化和發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共同弘揚及實踐,使創新成為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新」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層面的運用也處處體現。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處事安身上,強調「敬其在己」;在立業上,追求「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這種求「新」的精神,在中國古代儒商的開拓實踐中,在科技的進步上,在文學的創作上,甚至在中醫理論及實踐中等諸多方面均能夠實現不斷發展與突破。中國文化中的求新求變與不斷創新使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新」的本質在於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認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實現對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的肯定的。這種超越的特點在於:其一,在肯定主體的存在,在肯定現實、現世的存在中實現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煉」。其三,在群體之中追求超越。中國文化強調「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人的終極追求上的價值導引,強調在群體中實現理想、夢想。這種倡導現實超越性及在群體中追求實現理想的價值理念使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恆的價值與意義。

熱點內容
破壞別人家庭的法律責任2019 發布:2025-09-14 06:46:53 瀏覽:536
社會保障法的問題 發布:2025-09-14 06:46:14 瀏覽:164
如何保障司法公正 發布:2025-09-14 06:29:11 瀏覽:851
江蘇人民法庭直播 發布:2025-09-14 06:24:59 瀏覽:677
勞動法要求繳納五險一金的依據 發布:2025-09-14 06:20:49 瀏覽:896
並購協議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14 05:54:35 瀏覽:343
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發布:2025-09-14 05:54:34 瀏覽:145
法治是民法之 發布:2025-09-14 05:52:34 瀏覽:129
王錫鋅法治政府建設 發布:2025-09-14 05:50:21 瀏覽:678
張忠愚律師 發布:2025-09-14 05:29:33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