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道德的內涵
① 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介紹
我國傳統道德,一般說來,指的是從先秦至辛亥革命時期,以儒墨道法各家倫理道德傳統為內容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實踐活動的行為規范總和。對此,有必要了解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長期存在於我國的封建社會。我國傳統道德所賴以存在的歷史時代,主要是我國的封建社會,即從秦始皇統一中國至1840年的鴉片戰爭。在此之前的春秋戰國,屬於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由於這個時期產生了我國古代的倫理學說,這些學說對以後的封建社會產生了直接的、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國傳統道德當從先秦始。
在鴉片戰爭之後,我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始終沒有摧毀源遠流長的我國傳統道德的堡壘。在辛亥革命之前,我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道德文化仍然是我國傳統道德。所以,我國傳統道德當以辛亥革命為止。
2.儒墨道法各家思想有機融合。我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是儒墨道法各家思想的有機融合,但儒家思想在其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從影響層面的廣度還是從思想滲透的深度上來說,儒家道德的魅力是首當其沖的。
3.道德理論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我國傳統道德是由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行為規范構成的有機體系。倫理思想作為反映和概括道德生活實踐的理論,是整個體系的靈魂和核心,它是建立道德規范的理論基礎,也是人們道德思想和行為的指導依據。
4.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所在。我國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之所在,它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又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核心。
上述對於我國傳統道德的解說,有助於我們從內涵和外延上把握我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從而認識它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
② 在我國傳統倫理道德規范中,仁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自古號稱禮義之邦,禮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佔有重要地位。孔子在尚仁的同時又重禮,認為仁應以禮為表現形式。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與禮互為表裡。孟子將仁義禮智並列,荀子則主張「隆禮」。在儒家的倫理道德中,仁雖然始終居於首位,但儒家的仁愛是以「愛有差等」為原則的,而規定、反映這種差等的就是禮。儒家重禮,是為了維護、穩定等級秩序。這是因為,禮的根本精神和原則是「分」、「別」、「序」,禮的功能作用在於辨明等級區分、嚴格等級界限、規定等級權益與責任,使等級關弊型系森然而有序。
尚公是貫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條主線。首先,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仁是四德、五常之首。而仁的根本精神就是愛人利他,其著手處是「克己」,即克服自己的私心、私慾。到後來,宋儒直接以公釋仁,如「公而無私便是仁」,以去私作為為仁之方。其次,從先秦起,中國古人就特別重視義利之辨,將它看做是應事接物、處理關系、實踐道德的頭等大事。在義利這對范疇中,義即公,利即私。正如宋明儒者所說,「義與利,只是個公與私也」,「義也者,天下之公也;利也者,一己之私也」。這就是說,明義利即別公私,正確處理義利關系即正確處理公私關系,重義即尚公。古人所說的「見利思義」、「義以導利」,實際上是教導人們在重視整體利益的前提下謀求個人利益的滿足。「去人慾,存天理」是宋明租殲猜理學各派的共同宗旨。在這里,天理為公、人慾為私,所以這一宗旨的基改頌本精神依然是尚公去私。直到1906年清朝學部頒布五項教育宗旨,其中一項還是「尚公」。可見,尚公是貫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條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