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全面推進法治
1. 領導幹部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關鍵是要做到哪些方面
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重點是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1、重視法治思維養成,教育引導黨員幹部在學習和實踐中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社會比較缺乏法治傳統,一些領導幹部不習慣、不善於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手段推動工作、解決問題。因此,必須重視法治思維的養成,教育引導黨員幹部著力提高法治素養。一要牢固樹立法治信念。黨員幹部要從關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進一步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懷有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要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
2、要加強法治學習培訓。
在法治已確定為黨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如果領導幹部不學法、不懂法,有的連基本法律常識都不知道,怎麼能當好領導?怎麼能保證不出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不僅要學履行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而且要學法的原則、原理,學法的價值、精神。通過學習,知道法律授予了什麼權力,這些權力的邊界在哪裡,權力行使的原則、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權力需要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各級黨組織及其組織部門要加強法治教育培訓,把憲法法律列為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把法治教育納入各級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幫助廣大幹部切實提高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同時,要堅持把法治教育與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
3、要高度重視法治實踐。
法治思維的養成特別是法治能力的提高,關鍵靠實踐。各級領導幹部在領導和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一定要撲下身子、躬身實踐,凡是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按法律辦事,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法治原理。同時,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線,注意剖釋個案,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從而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如何強化法治思維 堅持依法辦事措施
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黨員幹部作為執掌國家權力和治國理政的重要主體,他們的法治思維、依法辦事的能力如何,將直接決定黨依法執政理念的落實、影響依法行政的效果。黨員幹部的言行具有重要的示範導向作用,其言談舉止直接影響著本地、本部門、本單位的風氣。尤其是國際化的大都市上海,在各方面都應起領頭羊的作用,黨員幹部如果沒有培育起法治思維、沒有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勢必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所以,黨員幹部要適應新的要求,不斷強化法治思維,提高依法辦事能力。
法治思維是高素質黨員幹部的重要體現,是黨員幹部以法治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標準的思維。它要求領導幹部在想問題、作決策、定政策、辦事情時,一要強化心中有法的思維,始終把「法」字放在心上,真誠地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敬畏法律,自覺地把法律作為處理各種問題的准則;二要強化遇事找法的思維,就是凡做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問問法律是怎麼規定的,看看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三要強化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的思維,切實尊重和保護人民權利,自覺接受監督和承擔法律責任,把權力的運行置於法律的制約、監督之下,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權,任何時候都不能讓權力游離於法律之外;四要強化底線思維,遵守法律是黨員幹部的底線,黨員幹部要做遵守法律的表率,始終堅持以法律為准繩,對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嚴格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言行,要求群眾做到的,領導幹部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領導幹部自己首先不能越雷池半步。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要進一步提升其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水平。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努力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處理和解決各類矛盾和問題的能力,自覺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各級政府要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明確工作職責,梳理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和工作標准,依法依規開展工作。
3. 如何提高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增強依法辦事能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是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邁向現代文明國家的當然路徑。無論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還是化解社會矛盾和解決糾紛、制約權力和保護權利,都需要大力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法治思維是指一定主體以法治理念為基礎,運用法律規則、原則、價值和精神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以致形成結論,作出決定的思維模式。法治思維主要包括合法性思維、法治至上思維、體系性思維、程序性思維、證據性思維等。合法性思維主要指領導幹部在做出決定時首先要想一想自己作為決定的主體是不是合法,作出決定的程序、依據、證據等是不是合法,合法就可以做,不合法就不能做。法律至上思維主要指領導幹部在決定時要把法律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法律至上包括外部至上和內部至上。所謂內部至上,是指法律體系內部有自己的等級,下位法服從上位法,最終服從於憲法。所謂外部至上,是指當法律與道德、習俗及政策等規范發生沖突時,法律規范為最高的效力,需要優先遵從。體系性思維是指法律是一個體系,既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憲法法律,也包括國務院、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還包括國務院組成部門、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正是因為法律是一個體系,所以領導幹部在作為決策時要通盤考慮,不能僅盯著某一個法,既要看到上位法,也要考慮下位法;既要考慮一般法,也要考慮特別法。程序性思維要求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不僅要考慮實體法,還要考慮符不符合程序法規定。證據性思維是指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要基於證據所支撐的法律事實,沒有證據就沒有法律事實,沒有法律事實也就不能形成正確的推理和判斷。
依法辦事是指領導幹部按照法律規定的措施、辦法、路徑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而形成的方法與模式。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是一個內在思維和外在實踐的關系。法治思維更多是一個內在思維活動,而依法辦事則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依法辦事最核心的內涵就是按照法律規定的措施、辦法和路徑來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如領導幹部在做出決策和決定時,相關法律法規對決策和決定的職權、程序、方式、時限有明確的規定時,嚴格遵守這種規定就是法治方式。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時限、措施等,就是法治方式。法治方式可分為宏觀與微觀兩種。宏觀的法治方式如:對國家而言,依法治國就是其法治方式,對執政黨而言,依法執政就是其法治方式;對各級政府而言,依法行政就是其法治方式。微觀的法治方式主要指在具體的立法、執法、司法和行政決策過程中,相關立法、執法、司法和行政人員能否嚴格依照法律所規定的主體、程序、時限、方式等去立法、執法、司法和做出行政決策。
盡管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依法處理政務的能力與民眾日益增長的依法治國的需求之間還存在相當大距離。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幹部個人意志至上、法治觀念淡薄,常常習慣於憑個人意志來管理經濟與社會事務,甚至干預正常的執法和司法活動。可以說,當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大力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是加強學習、培訓和實踐,努力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法治思維是一個邏輯思維過程,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影響下的行為方式。當然,不管是法治思維還是法治方式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需要通過後天不過學習、培訓、實踐才能形成。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真正懂得法治在人類社會治理模式的優越性,才能真正知曉何為合法性、何為法律至上、何為法律程序等。只有在掌握法治的特點和相關內涵的基礎上,再通過培訓、實踐,才能進一步培養法治思維、提升法治思維,並在法治思維引領下運用法治方式。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指出「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憲法法律列入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 」
二是健全法治制度,用制度倒逼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能力。學習、培訓和實踐對於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當然很重要,但這些路徑必定主觀性強,具有很大的自我依賴性,如果沒有一定的制度支撐,其效果也許並不明顯。所以當前還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法治制度,用制度來倒逼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如健全領導幹部出庭應訴制度。通過規定領導幹部出庭應訴,讓領導幹部切身感受何為法律至上思維、何為程序性思維、何為體系性思維、何為程序性思維,也讓領導幹部通過訴訟明白,如果在工作中沒能很好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訴訟中需要承擔敗訴的後果。再比如,健全、完善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制度。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查制度主要指黨政機關在重大決策前,必須由相關法制機構對重大決策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只有審查通過時,才能形成重大決策。此種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本身就是對領導幹部決策時是否運用法治思維,是否符合法治方式的全面審視和檢驗,此種合法性審查的全面審視和檢驗本身起到倒逼領導幹部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重大決策。
三是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列入幹部考察范圍。在中國,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和幹部考察內容向來是引領領導幹部工作的標桿,一直都是幹部能力提高的燈塔。如果把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法治指標作為政績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為幹部考察的主要內容,各級領導幹部一定會高度法治工作,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培養。對此,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已有明確要求,即「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幹部。對特權思想嚴重、法治觀念淡薄的幹部要批評教育,不改正的要調離領導崗位」。 (作者單位:安徽省委黨校法學部)
作者:作者單位安徽省委黨校法學部
4. 為什麼要提高黨員幹部的法制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觀念如何,能不能堅持依法辦事,對全社會具有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只有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帶頭遵守法律,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才能影響和帶動全社會形成依法辦事、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才能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展開和人民法治意識的提高,法治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們只有適應新形勢對法治建設提出的新需求,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調節經濟社會關系、統籌協調各種利益、實現改革於法有據,才能更好地規范發展行為、凝聚改革共識、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
總之,無論是黨依法執政,還是領導依法治國,都需要各級黨員領導幹部有堅守法治的定力、厲行法治的意志。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應當成為新形勢下各級領導幹部提升執政水平、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5. 為什麼必須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全 會強調,黨 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 會主 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促進黨員、幹部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重要內容。
盡管我國社 會主 義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政務的能力與民眾日益增長的依法治國的需求之間還存在相當大的距離。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幹部個人意志至上、法治觀念淡薄,以權壓法。講法治要摒棄人治思維和習慣的行政命令,領導幹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必須遵守法治原則,堅守法律底線。
領導幹部必須認識到自己在職務行為中行使的公共權力,是凝結著全體人民公意的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領導幹部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也必須有法律上的界限,不能是無限的,更不能公權私用。領導幹部在行使公權力時,無論是決策,還是執行,或者是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推動發展、深化改革,都應不斷審視其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和要求。
加強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提高個人的道德水準,力求法律實施的公正,以公心處理法律無法理清的是非,以正確的態度科學分析、解決問題。要從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高度來認識法治作用,旗幟鮮明地反對「權大於法」的人治思維,真正把憲 法和法律作為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基本規則,真正把依法辦事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行動自覺,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
參考資料:《必須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中 廉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