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敦煌本道德經

敦煌本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1-12 22:10:17

⑴ 老子的敦煌版道德經大約有多少字

1900年6月22日,住持敦煌莫高窟前下寺的王圓籙道士打開了封閉近千年的莫高窟藏經洞,數以萬計的5—11世紀的珍貴寫本、絹畫等重見天日,然而當地政府失於職守,未加看管,致使珍貴文獻、文物成為當時橫行中國西北地方盜掘文物的西方探險家獵取的對象。敦煌抄本中除《老子五千文》、《道德經》無注本外,現已知還有11種註疏本,其中《河上公章句》、唐玄宗御注及御疏,明《道藏》收入全本,其餘八種漢末至唐代的註疏本均已缺佚。敦煌本的面世為《道德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1.《老子道德經五千文》
道教將《道德經》奉為祖經,令道教徒傳習。其所用《老子道德經》文本,是根據《河上公章句》本刪定為五千字,故稱「五千文」。魏晉南北朝以來《五千文》是道教徒傳習《道德經》的主要文本。敦煌《五千文》有甲乙兩種文本,甲本卷首有葛玄《序訣》,每章末有小字注,標明本章字數,乙本文字格式大致與甲本相同,但缺少每章末的小字注文以及甲本的四行題記。展品(BD00941號)為唐寫本,縱38.2厘米,橫50厘米,卷軸裝。1900年出敦煌莫高窟。《正統道藏》未收,隋唐道士入道門後,皆須從師受度《老子道德經五千文》及《十戒經》。此展品為甲本。字跡清晰端正,為國家一級文物。

⑵ 道家的道家經典

道家經典主要有:

《道德真經》、《南華真經》、《文始真經 》、《沖虛真經》、《通玄真經》、《陰符經》 、《玉樞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 》《太上感應篇》 《龍門心法 》。

知識拓展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南華經》本名《莊子》,是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大師莊周及其後學的作品。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陰符經》分上、中、下三篇,依次是《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民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李筌遍游天下名山,四處尋訪得「道」之人時,在河南嵩山虎口岩的石壁中發現了《陰符經》。

二十世紀初道士王圓籙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大批古代經典文書抄本。其中道教遺書抄本約有五百餘件,其抄寫時期在南北朝後期至唐朝中期約二百年的時間,尤其以唐高宗,武後至唐玄宗時代的抄本最多。其內容包括道家諸子、道教經典、科儀等約有一百多種道書,其中約有半數抄本是《正統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

敦煌道經的發現,不僅彌補現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為研究河西地區的道教歷史提供了珍貴史料。敦煌遺書一經出現,便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日本學者大淵忍爾1978年出版《敦煌道經目錄》,該書著錄敦煌道經抄本約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淵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經圖錄篇》,刊載全部敦煌道經的影印圖版。1999年中國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將敦煌出土遺書中的五百餘件敦煌道教文獻整理匯編,集成五巨冊。

《中華道藏》以明《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全藏分為三洞真經、四輔真經、道教論集、道教眾術、道教科儀、仙傳道史和目錄索引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


⑶ 敦煌遺書中保存了哪些與道經相關的文書

道教是中華民來族固有的傳統自宗教,在敦煌遺書中,共保存了800多件道經及相關的文書抄本。

《道德經》是道教的基本經典之一,敦煌遺書中保存了一批該經的抄本,可以校勘傳世本的缺失。敦煌遺書中還保存了至少11種《道德經》的註疏,其中8種是傳世道藏所無的佚書。其中有北朝寫本《老子道德經想爾注》以及《老子化胡經》等佚道經。

《太平經》是一部大型道書,是我國早期道教東漢「太平道」的重要經典。該經原本170卷,分為10部。但此經在傳世道藏中僅存殘本,缺失大部分,且無完整目錄。而敦煌遺書中的《太平部卷第二》彌補了這一缺失。

此外,還有《無上秘要》、《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教經》、《太玄真一本際經》等道書,敦煌遺書中均保存有各經寫本,價值不菲。

⑷ 中國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故事}

中國歷史基礎常識 <之一>

1、 已知的在中國境內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類是「元謀猿人」。在中國雲南省元謀盆地發現的兩顆古人類牙齒化石,
經科學鑒定,距今約有70多萬年了。
2、 約70~20萬年前,「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里。
3、 北京人已經知道使用天然火。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4、 到了大約 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裡,生活著一批被稱作「山頂洞人」的遠古人類。
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的體態特徵。
5、 山頂洞人不僅會人工取火,而且製造出了中國縫制工藝史上的第一枚骨針,骨針約同火柴棍般粗細,
長82毫米。
6、 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 陝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網紋盆上各種紋飾,是原始美術、原始文字和原始
藝術的結晶。
8、 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烏黑光亮,有著金屬器皿一樣的光澤。
9、 長江流域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裡的人們
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10、約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出現一位最早的天才人物叫伏曦氏(又叫包犧氏或庖犧氏),
根據天象地理變化規律,制出八卦,造書契,並教導人民進行佃作、畜牧、漁狩,且有「味百葯而制九
針」傳說,被譽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11、約仰韶文化時期,出現一位炎帝神農氏,是農耕、醫葯、樂器及市場交易的創始者,且有「遍
嘗百草」美德譽傳後世。當今常習慣將其與後來的黃帝並稱為中華文化始祖。
12、大約2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軒轅氏是北方部落中一位聰明勇敢的首領,因為深得
人心,取得了最後勝利,取代「炎帝」帝位,稱為「黃帝」。
13、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
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4、繼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幾位傑出人物:堯、舜、禹。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禪
位:即傳讓自己的帝位)。
15、堯舜禹時代,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奉命代替父親鯀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服了洪水。
16、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
紀)。
17、相傳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有了歷法,所以人們都把中國古老的傳統歷法叫「夏歷」。
18、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由於歷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
歷。
19、夏朝最後一個統治者桀,暴虐無道。東方的商部落,在湯的領導下強大起來,打敗了夏建立商
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20、商朝的青銅器製造業有很大的發展。商朝後期製造的「司母戊大方鼎」 重達875公斤,是迄今
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銅器。
21、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古代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
萬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總字數達到160多萬字,其中有單字4600多個,已識別的有1000多個。
22、商代末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叫「周」的部落強盛起來。到周文王時,周國成了西方諸侯的
新盟主。
23、商朝最後的統治者紂王,驕奢淫逸,殘暴無道。約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聯合其他
部落討伐商朝,經過牧野之戰,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4、周朝建立後,施行「分封親戚,以藩屏周」政策,分封了大大小小71個小國,有魯、齊、魏、
晉、宋、燕等。這些小國的國君被稱作諸侯。
25、公元前841年,周朝出現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認為中國最准確的歷史紀年時間。
26、西周前期 180多年,中原一帶產生許多大型樂舞。祭祀山川時用的是表現大禹治水的《大夏》
舞,紀念武王伐紂功績的武舞是《大武》舞。
27、至公元前771年,宣王之子周幽王被犬戎人謀殺於驪山之下。公元前770年,幽王太子宣臼,即
周平王,將都城由東遷於洛邑,史稱為「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28、春秋時期,100多個諸侯國林立,相互征討,勝者成為霸主,出現 「春秋五霸」,即齊桓公、
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29、公元前 606年,楚莊王現兵周疆,「問鼎大小輕重」。鼎是王權象徵,傳說大禹鑄了九個鼎,
代表九州。楚莊王問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30、春秋中後期,吳越兩國交惡。先是吳王闔廬戰敗受傷而死。其子吳王夫差立志報仇,讓人每天
高聲提醒他:「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么?」後來,吳國在夫差的領導下打敗了越國。
31、越王勾踐決心雪恥。他「卧薪嘗膽」,每天高聲自問:「勾踐,你忘了亡國的恥辱么?」越國
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再次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32、約2500年前,中國出了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遺作《道德經》
又名《老子》,書里有句明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是說:禍有時會成為福的因由,福中
有時藏伏著禍。並提醒人們「物極必反」,注意「道」「德」相長。這是典型的傳統辨證思想。
33、生活於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34、孔子最早在中國興辦私學,他有弟子三千人,賢者七十二人。
35、孔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作出了不朽貢獻,他整理編訂的《易》《詩》《禮》《樂》《尚書》
《春秋》六部古代經典,被稱作「六經」。
36、孔子享年73歲,死後葬在魯國都城北邊(今山東曲阜孔林處)。孔子故居後來改建為「孔廟」。
37、孔子的學生們追憶孔子日常教誨和生活行為,整理成一部語錄體書,稱作《論語》,這部書成
為儒家的經典,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其中許多著名章句仍被現代人使用著。
38、孫武,是春秋未期一位傑出軍事家,有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傳世,是舉世公認的現
存最早的戰略學著作。
39、《孫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兵無常
勢,水無常形」等軍事思想和原則。並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軍事制勝的最高境界。
40、《孫子兵法》被稱為「兵學聖典」,對後世影響極大,並享譽海內外。其精闢戰略戰術思想,
常並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外交、商戰、體育等各個領域之中。
41、《孫臏兵法》是古代戰國時期另一位傑出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42、戰國時期開始後,中國社會由奴隸制進入封建社會,各諸侯國紛紛稱王,出現「戰國七雄」,
他們展開了「兼天下」「一宇內」的戰爭。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 發布:2025-05-10 23:24:29 瀏覽:552
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活動 發布:2025-05-10 23:22:41 瀏覽:880
彭澤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10 23:21:03 瀏覽:237
法律意見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23:05:18 瀏覽:169
勞動法修訂時間 發布:2025-05-10 23:04:21 瀏覽:198
大學生道德觀現狀 發布:2025-05-10 23:04:16 瀏覽:984
最新勞動法哪條明確2175 發布:2025-05-10 23:02:12 瀏覽:571
2016交通法律法規知識 發布:2025-05-10 22:56:37 瀏覽:837
政策法規英語 發布:2025-05-10 22:56:36 瀏覽:935
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5-10 22:53:17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