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道德經體會
1. 求《道德經》主題講座的心得
開篇伊始,老子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現在全球環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律的發展,人為地破壞環境所造成的。
對《道德經》的學習,感受不僅如此。細細品來,啟發很多。《道德經》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性柔弱,決之則流,壅之則止。且善於變化,能隨著容器的不同而自由地改變形狀,能隨遇而安,能隨對方的強弱作適當的調整和應對。水往低處流的特性,顯示出沒有好高騖遠的惡習,反而能穩扎穩打,由滴水、小溪、而大河,最後終能匯聚成大海。剛開始的時候,它很弱小,小石頭能阻住它,小土堆能擋住它,似乎毫無力量,軟弱可欺,甚至連小孩兒都可以使它改道。可是等聚集到一定力量的時候,它洶涌澎湃,一瀉千里,就可以開山劈石,裂岸崩堤,勢不可擋。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地位低微時,貌不驚人,看不出有什麼過人之處;可等到一有機會,他就可以出類拔萃,大展宏圖,如飛龍在天,不可遏制。水值得人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善為人者,必須具有水的性格。一個單位、一個集體、一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也應該具有水的性格。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後形成驚人的力量。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氣!老子的眼光不僅在於教善人和聖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聖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後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與別人交往時,總是以自己的原則判斷別人,然後決定是否與之交往。現在學了《道德經》,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作法,我開始以新的態度來交朋友。現在,我周圍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對人生的認識有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每個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會的產物,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和理解,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人生經歷。所謂「慈」,就是要有一個博愛之心,愛自己這是第一,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從談及愛社會、愛他人,反過來講,過分的愛自己,就是自私。在這里,老子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天大道,只是他沒用語言說明,愛,不但愛好人,也要愛壞人,世人都愛,這是「慈」的基本內涵。有了一顆無限愛心的人,接下來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認識世界上的種種事物。用一顆純正無邪的心去感悟世間的萬物,從諸事物的表現去發掘其根本的內涵,這就是「儉」的功夫。「不敢為天下先」,並不是不能領先的認識事物,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得有個先後,在認識上不能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樣社會不會有發展,老子的教誨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認識事物,不能標新立異的只是一味的教條,只有參考了不同的認識論,將眾人的思想融會到自己的思維中,才不至於片面和教條。
對《道德經》一書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認真學習,能讓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要不斷地揣摩,慢慢地體會。
2. 老子道德經第56章心得
說實話,對於老子的這一章,我最欣賞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專第81章的信言不美,屬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還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熟讀整篇道德經,你會發現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蓋天地萬物之運行法則,其為人、為政亦包攬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們每天都在說道啊,說理啊,可是誰會想到你說的是誰的道?誰的理呢?這句話翻譯到現在的通用語言就可以理解為多說無益,說的越多,解釋的就越多,狡辯的就更多了,話說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義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3. 道德經三十三章感悟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段話有向內和向外的維度。知人者智,勝人者有力。這都是講向外的維度。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是講向內的維度。從小我們常常認為的聰明是可以識人,分辨別人;我們認為的強人是可以戰勝別人。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認識到人最大的聰明和強大是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可以戰勝自己。其實整段經文,第一句就可以把整章內容概括。人因為有了自知之明,他就可以戰勝自己的私心雜念,他就可以守住自己的本分,立定自己的方向,堅定自己的意志,他也比較容易感到滿足。知足,強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都是建立在對自己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而自知之明的基礎是要回到道,守住道。富,有志,久,壽這些都是執道之得,是末不是本。這個知足必須建立在道的基礎上人才會真正地長久地感到富,因為道才是生生不滅,恆久不變的,而道是向內求,不向外求的。如果建立在向外求的基礎上,比如對外界名利權勢的追求上,那麼永遠沒有恆久的富。說到這里,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教導向外求,要永遠不知足,認為這是積極進取,要求上進的表現。殊不知這種教育無意識地把我們引向一條外求的不歸路,沒有恆久的幸福和富。強行者有志,真正的志向是內求獲得,如果內心真正知道自己的立足點,自己的優劣勢,在外在的表現就是行動強有力,堅定不移,這是由內而外散發的。不失其所者久,這句話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很多細分行業公司為何在如此激烈競爭的市場上得以長久生存,恰好印證了老子的話,守住自己的老本行,認清自己的競爭優勢,所以得以長久生存。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我用簡單的比喻是歷史上有很多偉人,雖然已經不在世,但是他們的豐功偉績,思想,品格,精神流傳至千秋萬代,這就是一種壽。這段話我覺得仔細深究,好像就是老子給道做的廣告,如果守住道,就會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4.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的感悟
下面的來自網路,你自己閱讀消化後用自己的話寫出來。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②,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③,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譯文]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注釋]
1、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
2、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為承擔全國的屈辱。
3、受國不祥:不祥,災難,禍害。意為承擔全國的禍難。
4、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引語]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本章可與八章的內容聯系起來閱讀。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後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評析]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對水的贊美;二是「正言若反」。張松如說:「在世界上,弱能勝強,柔能制剛的事例是不乏見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的許多大變化,看到了曾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變,這不能不對他的思想發生重大影響;同時,在這個時期,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人類在征服自然界的斗爭中,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在更遠的時代,水的特點還沒有為人們所了解,保留《山海經》中禹治洪水的傳說,和老子書中對於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認識,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里,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於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體道的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再說「正言若反」。老子所說「正言若反」是老子對全書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等。孫中原說:「這里連句子的結構都是類似的。……他們本來是彼此相異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但在某種條件下,某種意義上,表示某種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對方具有了統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彼此同一、一致。這樣,在同一個判斷中,就包含了對立概念的流動、轉化,體現了概念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有條件的,老子中的話也只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意義。」
5. 《道德經》怎麼能夠看到真正的生命實相,體會到一體的世界
《道德經》怎麼能夠看到真正的生命實相,體會到一體的世界?
答:老子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就這樣。你把你的心弄明白了,你把你的心弄清靜了,很自然地你就能夠看到真正的生命實相,體會到一體的世界!這時候你不會有那些我慢說:「我是得道高人、我是得道高僧、我是大成就者,你們要來朝拜我!」絕對不會這樣的!溶入一體的世界,你就沒有我慢。但絕對不會消極、不會悲觀。你會把你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為眾生來分享、服務。
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眾生有苦就是我的苦!不是說:「你是你、他是他,你這是別人生的小孩跟我無關,我不理你。」不會。眾生有苦就是我的苦,如果我去傷害任何人就是在傷害我的生命。絕對不會瞧不起任何人。本身沒有那些優越感,也沒有絲毫的自卑。所以生命活得很神聖!也看到一切眾生都是很神聖。
你也同樣會愛護普天下眾生,你的所作所為自然地就是利益一切眾生。這樣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是在積陰德!別人看得懂、看不懂那都不重要!別人再怎麼誤解、再怎麼批評沒關系,因為一般人、凡夫他是看不懂、看不到很正常。就像太陽,每天在給我們愛、給我們能量,絕大多數的眾生看不到、看不懂,甚至還罵它、還批評它。太陽有沒有因此而罷工?有沒有因此而嗔恨你?沒有!所以我們要學的就是天、地的德行特徵,「道」的德行特徵。這就是我們要學到《道德經》裡面所要啟發我們的智慧。你體會到之後,你就能夠應用得出來!你體會的是知見還是真的?那它就是一體,「道」跟你的生命就是一體,那是不會脫離的!你很自然地展現出來就是像那個太陽的德行、天地父母的德行,你自然地就是展現出「道」的特徵特性。
6. 道德經第一章的體會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版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權),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7. 持誦道德經的體會和感應
脾氣好多了。邪淫念頭明顯減少。對肉食不是很感興趣了。
8. 老子道德經心得
老子道德經中,包含了許多樸素的唯物辯證法,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和思想 觀念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所做所行,或多或少都在踐行著辯 證的觀點。比如,當我們取得成功,獲得榮譽時,內心就告誡自己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當我們遭遇打擊,面臨失敗時,我們會鼓勵自己堅定信念,勇敢堅持下去。當我們「禍兮福 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詳,出口成誦的名言警句。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淘 洗和歷史沉澱,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關於福禍的論述和引申,前人已經論述備至了。 人的一生順順利利, 風風光光, 沒有任何坎坷和波折, 可以說是失敗的人生, 是單調的人生, 因為他體會不到涅槃重生的力量,沒有經歷陣痛,沒有飽受折磨,根本無法體會和珍惜愛與 真誠。經歷了各種磨難和打擊,嘗遍了世態炎涼,當老來時,細細品味走過的漫漫路途,豁 然發現原來這一生的奮斗歷程盡是幸福。福與禍,功與過,生與死,少與多,正與邪,樂與 憂„„都是相輔相成,相依相伴的。就像每個人都離不開空氣、陽光和水一樣。
老子中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十八大的召開,是每個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表面上看起來,與我們很遙遠,有些 不切實際。那些天花亂墜的口號和理念都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戲。其實不然。每個人的發展 和進步都離不開國家的繁榮和穩定。雖然我們還只是學生,沒有投身社會實踐,沒有親身經 歷社會現實的摸爬滾打,但並不代表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並不代表我們 就不能參與社會理想和信念的落實和奉獻。可愛的中國,幸福的中國,美麗的中國,是每個 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和踐行的。 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 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 范。這在老子道德經的論述中,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構想。 「自然」和「無為」是老子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平等共生的 有專家指出, 「自然」這一概念是老子首創的,但他所說的自然並無近現代大自然或自 然界的涵義。從古文字學看,自然是自己如此、從來如此、通常如此、勢當如此和自己成就 自己,以及與「人為」相對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先秦並沒有 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與之相當者是天地或天地萬物。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深奧、內涵豐富的哲學著作,貫穿歷史數千年,流傳至今,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老子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他深邃的"道"窮微極妙,教則浩盪而宏博,理則廣大而深玄,曾傾倒無數中外鴻儒大家。孔子見老子後贊嘆道:"老子其猶龍邪!"莊子欽服曰:"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晚年後,也曾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聖人先哲都對老子及其學說發出由衷的贊譽。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根,萬事萬物都有起點。世間萬物皆有道產生,本根決定了萬物的根源,還決定他的發展,按照一定的法則去運行,絕不紊亂,如晝夜的交替不依照人的意志為轉移。老子的論斷深刻地揭示了辯證法的實質:對辯證法來說,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除永恆變化著、永恆運動著的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外,其他理論都只是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們對於各個發展階段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宇宙的進化表現為一事物不斷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斷地轉化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但這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達到新階段。 在自然科學中,現代物理學對物質的微觀和對宇宙宏觀的研究,發現中國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創生論比其它任何哲學都可能更接近於在上述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進而,一些西方科學家對融人文價值觀念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為一體的道家哲學推崇備致。 道產生了德,老子被稱為「道德家」,道看不清楚,其中有象。深遠有精,使萬物得以運轉,稱為依據。道渾然天成,獨立,獨一無二。道是永恆的,永遠不止息。 人走的路是道,做事情的方法是道,人的思想和理念也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對於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經》,應認真研究,深入分析,擯棄其神秘的外殼,汲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