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資本主義法治精神

資本主義法治精神

發布時間: 2025-09-19 09:06:16

① 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西方憲法的基本原則:人民主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法治原則;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

1、人民主權原則

也稱主權在民原則,意思是指國家權力來源於人民,屬於人民。

這一原則最早於1776年北美十三州的《獨立宣言》和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中得到政治確認。後來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和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而傳播於世界各國,並在1789年美國憲法上首次獲得最高法律確認,而當1791年法國憲法將《人權宣言》作為序言予以記載下來以後,人民主權原則就成為了資產階級憲法的基本原則。

人民主權原則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在社會主義憲法中,人民主權原則已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包括第一,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社會主義憲法人民主權原則的基石,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核心內容和根本准則。

它否定"三權分立"反對對主權的分割,強調人民主權的統一性;第二,"人民"是個政治概念,有特定的含義,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容。

資本主義憲法所規定的人民主權原則是依據社會契約論,認為人民主權是全民的超階級的,而社會主義憲法規定的人民主權原則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即國家是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人民主權只能是統治階級的主權。

第三,人民行使主權的方式是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機關由人民選舉,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人民代表機關組織產生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它們都對人民代表機關負責,受人民代表監督。此外,社會主義國家憲法還規定了許多其它形式和途徑,保證人民參加國家管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2、人權

人權,即作為一個人應具有的權利。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是世界上最早宣布人權內容的憲法性文件,馬克思稱它為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它明確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1791年的法國憲法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對人權保障作了更為系統和合理的規定。

維護和保障人權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一貫致力於維護和保障人權。從《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到《1982年憲法》,雖然沒有直接使用"人權"一詞,但基本人權原則和人權的具體內容,則直接反映在憲法所確認和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之中,而且在實踐中始終把生存權和發展權放在首位。

生存權是第一人權,是其它人權的基礎。在佔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解決了公民的生存權問題,這在人權發展史是個傑出的貢獻,其根本原因無疑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確認與保障了人權。同時,民族的發展權在我國也得以充分實現,這對我國民族的興旺和繁榮有著深遠的意義。

3、權力制約與監督原則

權利制約原則源於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關於分權和制衡的理論。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研究並吸收了洛克的分權學說,特別是總結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政治實踐,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學說。

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三種權力,即立法權力、行政權力、司法權力,這三種國家權力應當歸屬於三種不同的機關來掌握和行使,以實現以權力制約權力,並斷言:沒有制約的國家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在美國得到了發展與運用。

最典型地採用「三權分立」原則的還是美國憲法。美國1787年憲法只有7個條文,其中有3條直接涉及"三權分立",另外4條也有一定聯系。根據這部憲法的規定,立法權屬於由參眾兩院組成的國會,但總統對國會的立法有否決權,國會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推翻總統的否決。

行政權屬於作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總統,但總統任命部長和締結條約時,必須經國會同意,國會可對總統的違法行為進行彈劾;司法權屬於聯邦法院及其下屬法院,法官是終身制,法官須經國會同意後由總統任命,而最高法院有權審判經國會彈劾有罪的總統,並有權審查國會的立法是否違憲。

這樣,三權相互保持獨立,相互制約,以達到權力的平衡。這種美國式的"三權分立",在西方甚至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產生過較大影響。

在社會主義國家,權力制約原則表現為議行合一,即權力統一原則和民主集中制原則。這一社會主義的憲法原則是由巴黎公社所創建而為後來的社會主義憲法具體化,它在理論上確認國家權力的不可分割性。

在實踐中以人民代表機關作為統一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它並不排斥行使國家權力的各部門之間的分工,但以代表人民意志的立法權作為主導,一切國家機關向人民的代表機關負責並接受它的監督。另一方面,這一原則並不排斥平衡與制約,而是在國家權力的統一和人民代表機關屬於主導地位前提下的平衡與制約。

4、法治原則

法治原則又稱依法治國,其基本含義是依法辦事,按照法律來治理國家,建立秩序,任何組織或個人均不得有法外特權。

法治原則是憲法的根本要求

法治原則是憲法的根本要求,憲政本身就意味著法治。因此,法治原則都是由憲法確認的。在資本主義國家,憲法對法治原則的確認始於1787年美國憲法,但該憲法只體現了法治精神,而並未在憲法條文中出現法治字樣。

體現法治原則最為明確的,應該是首見於以《人權宣言》作為序言的1791年法國憲法。它宣告:"法律對於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後來,法治原則成了資本主義憲法普遍接受的重要原則。

它表現為資本主義憲法都以強調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應得到法律的保護;反對特權和權力的濫用作為基本內容。

法治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法治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充分體現在社會主義國家憲法中。在我國,過去法治原則習慣上被稱為法制原則。

但這實際上卻是兩個具有不同含義的概念,法制是法律及其制度的總稱,法治則是依法治理國家,具體表現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核心是依法辦事,可見法制要通過法治的活動才能實現。"這種由靜態到動態的過程,也就是法制的適用過程,即實行法治的過程"。

(1)資本主義法治精神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於封建社會內部。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解體使資本主義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16世紀才開始的。

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引起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資本的原始積累加速了這種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一方面產生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無產者;另一方面巨額的貨幣和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轉化為資本。

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強制地使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而對農民土地的剝奪是全部過程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破壞,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從而既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又給它造成了商品市場。

剝奪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歷史在不同國家帶有不同的特點,經歷不同的階段。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權、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力量不斷壯大,為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條件。

荷蘭在16世紀末,英國在17世紀中葉,法國在18世紀末,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在19世紀中葉,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變革了封建制度,從而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代封建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

資本主義制度是經過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以後最終確立的。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

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由於在工場內部實行勞動分工,比資本主義初期實行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到18世紀,在英國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越來越同工場手工業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生矛盾。

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利潤,要求進一步改進生產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誕生的機器大工業,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建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的階級結構。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於生產,促進了生產力迅速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擴展到一切生產部門,同時也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各個國傢具有共同的規律並帶來類似的後果,但是各個國家由於具體的歷史條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② 資本主義法律基本特徵所體現出的原則

1、保護私有財產。資本主義財產制度是私有財產最發達和最完備的形式,資本主義法在保護私有財產制度上,體現了奴隸製法和封建製法所未有的觀念和原則。確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是資本主義法的基本原則。

2、宣布法律平等。資本主義的發展消滅了等級特權和地方特權,實現了法律上的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曾經是資產階級向封建主階級進行斗爭的一個口號,在資本主義確立時期起過革命的作用。

3、標榜契約自由。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凡生產資料的取得、勞動力的僱傭、商品的流轉,等等,一律都是通過契約形式實現的。所謂「契約自由」原則,是適應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而產生的。這一原則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來的,對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

(2)資本主義法治精神擴展閱讀

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凡生產資料的取得、勞動力的僱傭、商品的流轉,等等,一律都是通過契約形式實現的。所謂「契約自由」原則,是適應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而產生的。這一原則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來的,對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

但對無產階級來說,這種契約自由只不過是掩蓋資本主義剝削的法律外衣。契約自由,是指人們在訂立契約時不受限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主要掌握在資本家手中,工人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一無所有。

所以,工人只能在勞動力市場上享受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契約自由」;只有資本家才能享受到交換原料、產品和購買工人勞動力的自由。到了帝國主義階段,這種「契約自由」也受到了限制。

隨著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日益加強,國家常常通過立法來干預、調節私營企業的經濟活動,其中也包括對契約關系的調節。而且,隨著格式契約、標准契約的出現,契約的內容和條件一般也不再是簽約人雙方一致的意思表示,而是由壟斷組織單方提出的,另一方只能表示接受或拒絕。

③ 對資本主義法律的特點進行說明,急急急!

資本主義法律的特點與說明
資本主義法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以法律上、形式上的平等來掩蓋事實上的不平等。
一是確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在法律史上,這一原則首次出現在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上:「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除非當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所顯然必需時,且在公平而預先賠償的條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奪。」後來,各國的資本主義立法都確認了這條原則。
這一條原則是資本主義法律制度首要的原則,因為它准確地反映了「自由地利用資本來剝削勞動」這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本質的要求。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並不存在這樣的法律原則,那時,私有財產雖然受法律保護,但並未達到神聖不可侵犯的程度,因為在國家和專制王權面前沒有什麼神聖不可侵犯的私人權利,國家和專制王權不受法律約束,它們對私人財產的侵犯不會引起任何法律上的責任。
這一原則為交易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當然,在任何人的財產權利都神聖不可侵犯這一法律表達的背後,存在著一種明顯的事實狀態,即,主要的社會財富壟斷在少數資本家手中,他們才是這一原則的真正受益者。
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在近代資本主義法中具體表現為一種絕對的所有權,它允許所有權人幾乎可以完全任意地使用和處分自己的財產,任何人(包括政府)均不得干涉。這種絕對的所有權在後來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矛盾。到了20世紀初,所有權的濫用開始受到限制,這是資本主義法制發展史上現代法制區別於近代法制的重要標志。
二是標榜「契約自由」。
資本主義法律制度首次把契約自由上升為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原則。它意味著承認一切人都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可以在法律所界定的廣闊領域中自主地處分自己的利益和權利,並在交往各方達成合意的條件下建立或改變彼此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這一原則是市場經濟關系本質要求在法律上的體現。市場經濟與自然經濟最關鍵的區別就在於,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生產是為滿足本人消費、交納地租和賦稅而進行的生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是為交換而進行的生產。因此,市場經濟也就是自由交換的經濟,它在法律上就表現為一系列契約訂立和履行的總和過程。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人身佔有、人身依附、等級特權和專制王權都是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不相容的,也是與契約自由原則不相容的。可以說,契約自由原則不僅為重新安排和調整經濟生活提供了新的准則,也由此而對整個社會生活的重新安排和調整提供了參照,從而,現代文明、現代法制的第一種形態——資本主義文明和法制才能得以確立。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契約自由原則在形式上給一切人都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機會,但是,對於不佔有生產資料的普通勞動者來說,它只意味著決定把勞動力出賣給什麼人的自由,然而,在為了生存必須出賣勞動力、必須接受剝削這一點上是沒有自由選擇餘地的。因此,契約自由對於資產階級才具有完全的意義,對於普通工人則只有部分意義,它是以契約自由的形式實現的經濟強制。
三是宣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體現法國大革命之理想的《人權宣言》在第1條和第6條規定:「人們在自由上而且在權利上,生來是平等的。」「法律對於所有的人,無論保護或處罰都是一律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這一原則同前述兩條原則一樣,也是由資本主義法制首先確立下來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包括豐富的內容,其中最基本的精神有三點。第一,所有自然人的法律人格(權利能力)一律平等。這種權利能力生而具有,不以任何特定事實為條件,它實際上就是人權,即,任何人都享有的做人的權利和資格。第二,所有公民都具有平等的基本法律地位。「公民」這一法律稱呼代表著一種法律地位,它與基本權利和義務相聯系。在一國主權管轄范圍內,任何人只要具有公民資格,就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基本權利和平等的基本義務。第三,法律平等地對待同樣的行為。法律在對行為施加保護和懲罰時,只關注
行為的性質和後果,而不關注行為人的身份。這一精神被形象化地表現為西方文化中司法女神的眼睛總是蒙著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確立,是人類社會從古代法律制度進入現代法律制度最主要的標志,是等級社會和專制國家的死亡宣告,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也應看到,在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結構中,這一原則的法律意義和社會意義是不同的。盡管所有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基本權利,但法律規范中的權利只是一種可能性,權利的實現離不開必要的社會條件,在經濟資源、政治資源和信息資源實際不平等佔有的情況下,平等的權利對許多普通勞動者來說,很少具有實際意義。雖然在法律上,一個汽車裝配線上的工人也與他的僱主一樣有投資辦廠的權利,也與他一樣有競選總統和議員的權利,然而,這些平等的權利絲毫也不能改變資源的實際不平等佔有的階級差別。
除了上述討論的三條原則之外,資本主義法律制度還有人民主權、法律至;上(或憲法至上)、有限政府、分權制衡、普選代議等許多重要原則,不過,相對而言,這些原則都是為了保障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為了保障商品生產與交換在契約形式下進行,為了保障權利、義務的平等分配而被確立下來的。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資產階級以不同於古代社會的方式實施自己的統治,其整個階級的共同利益在其「法治國家」的穩定狀態下得到了最大化的實現。

④ 資本主義法制的確立

與專橫非法、肆意妄為相對立的依法治理、依法辦事的思想,早在奴隸制、封建制時期,就有一些思想家提出過,然而開始把依法治理意義上的法制同民主、憲政緊密聯系起來的是資產階級。他們在反對封建制的斗爭中,提出了民主、憲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要求制定體現資產階級意志的憲法和法律,並要求依法治理,以鏟除封建專制特權,確認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等項權利和自由。例如17世紀英國的J.洛克認為:即使擁有國家最高權力的國會,也無權侵犯人民的生命、自由、財產等自然權利,而只應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來進行統治,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政府論兩篇》)。法國的孟德斯鳩從實行君主立憲和分權原理出發,提出「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我們可以有一種政制,不強迫任何人去作法律所不強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作法律所許可的事」(《論法的精神》)。洛克、孟德斯鳩總是把法制原則與實行君主立憲相聯系,而法國的 J.-J.盧梭則是直接把法制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聯系起來。盧梭認為法律是公意的表現,「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稱之為共和國……一切合法的政府都是共和制的」(《社會契約論》)。
隨著資產階級革命 的勝利,資產階級思想家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法制原則,體現在最早的一批資產階級憲法和憲法性文件中。例如,法國《人權宣言》規定:「凡未經法律禁止的行為即不得受到妨礙,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從事法律所未規定的行為」(第5條);「法律對於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6條);「除非在法律所規定的情況下並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續,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第7條);「除非根據在犯法前已經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處罰任何人」(第8條)。資本主義法制的確立,當時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熱點內容
司法局街道 發布:2025-09-19 11:14:48 瀏覽:107
勞動法對患有不能上夜班 發布:2025-09-19 10:59:29 瀏覽:776
合夥開公司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9 10:39:27 瀏覽:311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畢業論文選題2019 發布:2025-09-19 10:34:30 瀏覽:478
自然與道德 發布:2025-09-19 10:33:25 瀏覽:985
灌鉛刑法 發布:2025-09-19 10:33:24 瀏覽:843
婚姻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條 發布:2025-09-19 10:33:21 瀏覽:53
收據簽字沒按手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9 10:30:46 瀏覽:370
電子簽名無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9 10:10:53 瀏覽:750
在勞動仲裁中偽造證據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9 09:52:41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