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價值推導公式前提

道德價值推導公式前提

發布時間: 2025-09-20 06:06:31

道德評價有哪些理論方法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道德在被拋棄良久之後,終於漸漸重回視野,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然而似乎在當今中國,道德已成為大問題。缺乏社會道德素養的抱怨之聲次此起彼伏,地溝油、毒大米等為代表的食品安全問題更不斷刺激著人們脆弱的神經。這時,尋找一些道德原則以指導人們行事,似乎越發重要。

那麼道德是什麼呢?在我們一般人的常識體系中,道德就應當是一種教條,凡孔聖人所言即為修身之道就是一例。西方也大致相同,聖經中耶穌怎麼說的,就怎樣做,這才是道德。在這本書中,康德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道德不是命題,道德應當是原理,並且符合邏輯。整本書,康德正是在闡述為何道德是原理,以及這些原理具體應當如何。

據說,早年康德的理想是做一個研究自然哲學的大學教授,他想做一個有學問的人。但當他讀了盧梭的書之後,受到了啟蒙思想的強烈影響:
——「我生性是一個探求者,我渴望知識,不斷地要前進,有所發明才有快樂。曾有過一個時期,我相信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嚴的,我就輕視無知的群眾。盧梭糾正了我。我意想的優點消失了。我學會了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的勞動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利。」

他覺得,如果他的工作不能找到尋常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那就顯得毫無意義。所以他將學問的目的設定於社會生活,十分重視在尋常人之中發現道德原理。他不願成為高高在上的道德學家,像孔子一那樣提出教條,認為不遵守教導的都是禽獸。相反,他立足於普通人,甚至那些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深入他們的內心,去探索道德在他們心中的根基。不難發現,書中正按著這思路,從最低層次,一步一步在人內心中挖掘道德。

人都應當有道德,因為人都有理性。理性本身是道德的根基。所以如果道德只是教條,那麼所謂遵從道德其實 是一種盲目的服從,與理性無關。且一旦教條出錯,人就只能學壞了。真正的道德,需要激發起人內心固有的理性法則,並進行引導。所以康德主張蘇格拉底式的教育。這種教育非常隨和,從不將思想強加在他人身上。蘇格拉底總是不斷提問,把人們從問題的表層一步步引入深處,讓人開動思維,將自己內在的理性催生出來。所以這也被稱為智慧的助產術。
因此,康德提出我們必須從日常道德出發,將日常理性中已經包含的道德法則單純的提取出來,加以論證,以便在哲學的層次上對任何行動的純粹道德內涵的判斷進行指導。
所以,他將本書分為三章,也即分為三個層次,三個過渡。

第一個層次,從普通的,最樸素的底層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每個人都有道德理性,包括那些所謂的壞人,很多情況下他也會講道理,只是不願意去遵守罷了。要把這種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當然,無論是樸素的還是哲學的,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大眾化的,例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所以都應當算作通俗的道德哲學。
第二個層次,即從通俗的道德哲學過度到道德形而上學。雖然我們的通俗道德哲學中已經集中了許多的道德智慧,但並沒有能夠形成一個體系,組成部分依舊零散。需要將其體系化,並找到一些基本的原理。
找到原理並不意味著結束,還需要找到這些原理的依據,所以還要上溯到第三個層次,從道德形而上學過渡到純粹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都是我們的理性原理,這些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叫做實踐理性,而實踐存在兩個層次,一個是日常生活,另一個是道德。一般的實踐理性,因為不純粹,所以不能稱之為道德,與之對應,這些實踐理性純粹的應用,就是道德。

下面結合書本具體談談這三個階段。

我們每天都在從事著各類工作,時時刻刻面臨著道德的評價。有些評價較為正面,而有些人則像魯迅所言「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摩中國人」——對於別人任何行為,總存在著懷疑——自然他們的評價多數負面,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陳游標。
康德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判斷道德與否的基本標准。即使所謂的否定一切道德標准、昧著良心做事的壞人,內心還是存在一種標准,只是因為他們不相信,所以把世界上的道德全部否定掉了。因此,康德總結出,普遍人類理性都會承認的一個用來判斷的標准,他把這個標準定義為「善良意志」。而「善良意志」的評判標准,既然不能求索於上帝,就只能藉由人類理性進行判斷,判斷行事究竟出於什麼目的。也即,如果行事的出發點是善良的,就應當被認為道德。他認為每個普通人僅拼憑自己的健全的知性就可以領會這一道理,所以「無需教導,只要解釋就行」。
但為什麼需要解釋呢? 在現實生活中,出於愛好還是出於某種別的想法,著實很難分清。,人心怎麼能夠摸得透。甚至有時候自己都不一定弄得明白,做一件事,究竟因為我是道德的,還是僅僅因為我做了利弊衡量,得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二者表現形式相同,實在難以區分。這種混淆同時存在於經驗和事實上。理論上,我們也經常將做好事等同於這個人是一個好人,而不進行區分。這才出現了那麼多偽善者。當然,我相信很多同學獻血,他絕對不是為了入黨。

康德說,往往人們的目的並非純粹或單一,「義務」和「愛好」時常無法做出良好的區分。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將普通的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層面上。就是要將出於義務的行為與合乎義務的行為區分開來。只有哲學的道德理性,才能做到這一點。
於是康德列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問題。
第一個例子,買賣童叟無欺。這是對他人的消極義務。思考童叟無欺的原因,必然非其所願,人們更願意相信商人的本質是利潤最大化。童叟無欺實乃一種為了長遠利益的策略,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把自己的義務當做手段,當然換不到敬重。但是,如果當其他商人都在賣假貨賺錢時,他堅持不賣,這就值得敬重,因為這時遵守不賣假貨的底線,即將其視作目的。
第二個例子,能不能自殺的問題。這是對自己的消極義務。康德認為,人出於本能都不會自殺,但是如果在某些惡劣環境下,人的處境十分困頓,一死了之是最好解脫時依舊活下去,那麼可以認為這種堅持是道德的。基督教說自殺是違背上帝的意願所以不能死,而康德說,如果活著僅僅出於人的義務,對於自己義務的遵守,例如考慮到自己的妻子,這才是道德的。
第三個例子,幫助他人。這是對他人的積極義務。例如陳游標把自己的錢捐出去,他感到很愉悅,得到了幸福感。但這是否道德卻不一定,因為不確定捐助本身究竟是否是陳游標的目的。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愉悅感。
第四個例子,增加自己的幸福。這是對自己的積極義務。增加自己的幸福是實現一切的前提。如果不增加自己的幸福,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我甚至沒法遵守道德准則。為了更好的履行道德義務,需要追求幸福。
從這四個例子康德得出了三個通俗的道德哲學的命題:
第一個,只有出於義務才是道德的。可以有別的考慮,但是出發點需要出於義務。見義勇為設立的基金等等問題康德不反對,但動機不應是為了錢才見義勇為。
第二個,價值不在於行為,而在於動機。這才有道德的價值。而行為帶來的效果是好是壞,則相對次要了。並且,一個推論是,好心辦壞事也不足以說這樣的事情是不道德的。所以對康德來說,後果不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評判標准,人們常說不要以成敗論英雄即一例。
第三個,義務是一個出自對法則尊重的行動的必然性,這敬重所針對的法則是一條普遍的立法原則。
這三個命題最後歸結為: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在於所期待的結果,也不在於由期待結果而產生的任何原則,純粹的責任觀念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尊嚴,逐漸成為那些來自經驗觀念的主宰。

但是否到達通俗的道德哲學就夠了呢?康德認為顯然不夠,因為通俗的道德哲學受制於人們的既有觀念,很容易被人帶壞:表面上是義務,實際上有別的動機。那麼必須要從通俗的道德哲學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學,把基本的原理梳理清楚。
道德形而上學,一般不太為中國人所理解。一般來講,中國人往往喜歡討論實際之物,對超越現實生活的不太關心。但康德認為,我們要搞清楚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就必須要超越現實生活,甚至超越人類,超越到一切有理性者之上。故書中提及人類,總喜歡用「有理性的人」這樣的詞。因為有理性的人不僅僅是人,包括人類想像中的上帝,只要是有理性的存在者,都適格於道德形而上學的規則。這樣,才能從純粹理性出發,討論到義務概念的源頭,就可以從中提取出純粹的理性。

有理性的行動依據人的意志。意志為何物?以人為例,意志即「能夠按照對法則的表象來行動」的能力。 表象在這里就是一種目的,把規律形成一種目的,意志就是一種合目的的行為。凡是有理性的人都具有這樣的能力。這種能力當然超越自然規律,在自然規律尚未產生之前,我就能按照我對規律的表象來行動。目的是在目的實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於我的表象之中了,它超越後果。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後果並不一定如預期般實現。為何?因為存在感性的干擾。所以達到目的,需要排除感性的干擾。如人所言,一個有意志力的人,就是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事情的人。意志在於不受到感性的干擾而能夠堅持實現自己的目的。從這點看,意志成為了一種自我約束的命令。既然如此,在道德領域,命令這個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康德將命令分為兩種,一種有條件的叫做假言律令,一種叫做真言律令。所謂假言律令是指那些有條件的命令,他們以感性的條件作為前提,存在於感性的目標之間。以假言律令,克服現在的感性慾望,是為了之後的感性慾望。做所有事情都是有條件的。這樣推倒下去最終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活下去。第二種真言律令是一種無條件的命令。即無條件的遵守某些准則。假言律令的形式是,如果有A那麼B就是C。而真言律令沒有如果,A就是B。康德說,在邏輯上真言律令是沒有前提的,也正因為它沒有前提,是絕對的,所以凌駕於一切假言律令之上。不管為了什麼目的,你也應當做,這就是真言律令,是道德律令。康德為道德律令列出了一個公式,「你應當按照你同時願意他成為一條普遍法則的准則去行動」。要成為普遍法則,這樣才是道德的。准則是直觀的。法則是普遍客觀的,要將准則升華為法則,就是要保持主觀准則的邏輯一貫性。 依其所言,這種成為普遍法則的過程就具有邏輯一貫性。個人的准則能否成為普遍法則,是道德律的經典。用孔夫子的話來說,「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甚至還可以拓展一下,不僅僅是自己,對所有人都可以這樣。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對於絕對律令的公式,康德說需要解釋,將這個公式羅列為三條直觀理解的公式:
1,自然律公式。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的行動的准則可以像一條自然法則一樣。其實跟前文看起來相似,只是牽扯進了自然,類似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不妨判斷一下,如果人們生不如死就自殺,那麼自殺使之不再能夠擁有自殺這種狀態,就會出現自相矛盾,該條准則就自我取消了,因此無法認為它是道德的。騙人顯然也不能成為普遍法則。每個人都說謊,就沒有人相信任何人了。當沒有人相信的時候,說謊就失去了他的效力。反之大家都不說謊,促進社會發展,他也不會導致自我取消。這就符合絕對律令。
2.目的公式。永遠把你人格中的人性當做是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簡化一下就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其實生下來肯定要把別人當做手段的,衣食父母明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康德認為,雖然每個人都在把別人當做手段,但是不能僅僅當做是手段。所以人的目的需要把人性作為落腳點,作為最終歸宿,作為一個最高的目的。其實自殺也是此理,它要求的是不把他人的人性當做手段。康德認為真正的幸福是尊重,要讓人活的有尊嚴,不把他人當做手段正是對他人的尊重。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致可以用來理解康德。但區別在於,要看他是否以人格人性作為目的。
3.自律公式。自己立法和別人立法完全不同。只有自律才是道德的,無論是什麼公式,都是有理性者自己建立的。康德要把道德建立在自律之上。真正的自由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但在康德看來,這是一瞬間的自由,下一刻就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應當一貫自由。你自己為自己訂立法則,按照自己的理性,按照自由意志把他確定下來,這樣你就達到了不受感性目標限制的自由。自律公式最高的表達了他的道德理念,甚至可以把前面兩條概括進去。
每個人都是目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立法者。你不會把立法真當做手段。只有當你真正自律的時候,你才有責任。如果他律情況下完全可以講責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但是自律情況下只能承擔責任。一個不自律的人就像動物一樣,而擺脫人類動物性的做法,就是為自己立法,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也是有尊嚴的體現,是對尊嚴的追求。

在邏輯上,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的行為准則作為一條普遍法則。理性上認可,但是根據何在呢?一般來說主觀的就是主觀的,為何可以把主觀的選擇客觀化?這就是借用了康德的第三個層次,純粹實踐理性批判。他的根據,就在於人的自由性。人可以不受其他的限制,比如說感性的慾望,各種沖動。如果人是自由的,那他就是超越一切的。
康德說:「於是真言律令之所以可能,就是由於自由的理念使我成為了一個理知世界的成員」,但由於我同時又是一個感官世界的成員,我的一切行為就不是合乎、而且是「應當」合乎意志自律, 「所以這種真言的應當就表現為一個先天綜合判斷,這樣,在我的由感官欲求刺激起來的意志之上,又加上了同一個意志的理念,但這個意志卻隸屬於知性世界而是純粹的、獨立實踐的」。就是說,自由使我具有了一個「理知世界」成員的資格,並以這種資格面對感官世界的種種誘惑而凌駕於其上,構成了「我應當……」這一真言的先天綜合命令。至於自由本身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認為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因為我們是出於意志(而非出於認識)要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的,但自由卻不是一個經驗概念,不能形成知識。
但是,如果自由的知性世界與自然的感性世界完全不相謀,那麼道德律的真言律令就會永遠只是一個空洞的教條而不會發生任何實際的作用了。然而康德又認為道德律的作用還是看得出來的,這就是人們對道德律所感到的「關切」。這種關切在人們心中的基礎是道德情感,即「敬重」,它不是道德評判的准繩,而只是「道德法則對意志造成的主觀效果」;但他又認為,「關切就是那理性藉以成為實踐的、即成為一個規定意志的原因的東西。」理性只有在道德實踐中才有對行為的純粹關切或直接的關切,而在其他功利行為和認識活動中只有對行為的間接關切。

那麼,敬重究竟是「道德法則對意志造成的主觀效果」,還是使理性「成為一個規定意志的原因的東西」呢?康德的意思是,從理知世界的角度看,敬重只是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造成的效果;但從感官世界的角度看,敬重恰好成為規定意志的動機,它代表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作用於意志,使意志排除一切其他感性關切和愛好而為道德律掃清障礙,它是取消一切其他情感的情感,即「謙卑」。這就徹底解釋了在日常生活中由普通的道德理性所直觀地了解到但並未深究的道德律和義務概念的根源及運作機制。

康德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們不理解道德命令的實踐的無條件的必然性,但我們卻理解它的不可理解性,而這就是對一個努力追求人類理性諸原則的界限的哲學所能合理要求的東西。」


由上,康德語境下的道德似乎已經清晰了起來。



參考書目:
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孫少偉譯 九州出版社 2007
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苗力田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弗蘭克·梯利 《西方哲學史》葛力譯 商務出版社 1995
波特蘭·羅素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譯 商務出版社 2007
張寬前《康德道德哲學讀書報告》廈門大學哲學系學報

② 什麼是道德價值觀

「劃一根數軸,男人就正一百,女人就是負一百,那女人都出軌了」是偽命題。

參考網上: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孕育形成了傳統道德及其價值觀。善、孝、禮、勤、新,業已積淀成為中國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價值觀。

「善」的追求與實踐是人道之本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一是在這一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善與愛相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愛眾」;再進一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志士仁人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在群體層面,善的追求是將個體與他人、家庭、群體聯系起來,並在其中有所奉獻的價值實踐過程,其導向歸之於以群體(集體)為本。在群體中,善的實現是以仁愛為根本的。所以,仁愛主義是群體主義的基礎。同時,善利群體的價值追求在於以鄰為善,互利共生,這構成了群體與群體交往的和平主義的價值理念。群體主義、仁愛主義及和平主義的實現,是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所謀求的人類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與推進是和諧之始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培育與實踐的重要場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價值理念為孝。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維系家的核心在孝。「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首先是熱愛自己的生命並能發展延續生命。其次,孝是對父母、先祖的愛、養、畏、敬。孝的基礎在愛,即「父子有親」;孝的實踐在贍養父母;孝的升華在敬畏;孝的終極關懷在慎終追遠;孝的最高價值追求在有所成就。中國孝道的特殊性在於:孝與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作為相聯系,與忠君愛國相聯系。這是孝的家庭價值觀與忠的社會價值觀內在合一性的體現,是個人、家庭、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維系。

孝的價值觀的本質在和諧。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道的實踐與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質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現實地實現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統一。教育貫穿著感恩、為他、奉獻、責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後,孝是天之道。中國傳統道德將孝同天理、天道相聯系,使中國人孝道德觀同天人合一宇宙觀、價值觀相合一。這既體現了中國人宗教性的終極追求,又將和諧的價值理念貫穿於宇宙人生,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禮」的普及與踐行是治理之道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外在維系核心在「禮」。對個體而言,「禮」是立身達人之本。對群體而言,「禮」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義之樞、天地之理。禮儀對個人的實踐重在冠、昏、喪、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環節和重大場合。應該說,中國古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禮儀、踐行禮儀、維護禮儀。人的文明化、社會化的標志就是禮儀化。

在群體社會生活層面,禮在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賀慶之禮、飲食之禮、養老禮、喪禮、祭禮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規范,使群體生活的每一位成員均了解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禮業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文化符號,成為鄉規民俗的基本准則和理念。

中國傳統禮儀同社會制度的結合,使「禮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追求。「禁於將然之前」的道德教化與「禁於已然之後」的法制規范在「禮制」的具體推進實踐之中緊密結合起來。當然,其中的遵從、固化等級制的部分是我們今天要堅決剔除的。
「禮」上升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層面,則是別、讓、敬、同、和。「禮」的核心是實現人與動物的區別。在禮的實踐中,中國人首先要培養敬畏的心理與意識,即敬畏天地、敬畏規律、規則。其次,禮培育了中國人的「誠」。「心誠則靈」是中國人的普遍行禮准則。最後,禮使中國人走向和平。「禮之用,和為貴」。禮使中國道德價值觀的和平、友好進入到人際交往之中,進入到與群體、自然的友善相處之中,使中華民族走向「禮儀之邦」。

「勤」的固化與應用是存續之則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在中國人生產、生活和發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華民族在道德價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務是勤勞。《左傳》言:「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首先,在榜樣的樹立、輿論的導引上進行推動。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進行導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應法天,要努力奮斗。於是,中國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後,在價值觀念的確立上堅持不懈。「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觀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是中國「重生」文化的價值觀基礎。

中國人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實踐一是開源,即勞作、奮斗;二是節流,即節儉戒奢。《尚書》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在創建事功上,中國文化既倡導「夙夜在公」的勤勞公忠價值觀;又將「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式為民作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彌」的理念及實踐觀。可見,勤已成為指導中國人的存續法則和生生不息的價值圭臬。

「新」的締造與日進是超越之源

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中,「新」與中國人的理想、夢想與超越境界的追求與實現相聯系。

《周易》是對上古文化價值的總結和對後世中華文明價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強調「日新」。其次,強調要「與時偕行」。最後,要謀求變化和發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共同弘揚及實踐,使創新成為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新」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層面的運用也處處體現。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處事安身上,強調「敬其在己」;在立業上,追求「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這種求「新」的精神,在中國古代儒商的開拓實踐中,在科技的進步上,在文學的創作上,甚至在中醫理論及實踐中等諸多方面均能夠實現不斷發展與突破。中國文化中的求新求變與不斷創新使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新」的本質在於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認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實現對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的肯定的。這種超越的特點在於:其一,在肯定主體的存在,在肯定現實、現世的存在中實現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煉」。其三,在群體之中追求超越。中國文化強調「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人的終極追求上的價值導引,強調在群體中實現理想、夢想。這種倡導現實超越性及在群體中追求實現理想的價值理念使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恆的價值與意義。

熱點內容
有合同沒發票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20 09:03:54 瀏覽:414
醫生收取回扣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0 08:41:44 瀏覽:624
2018勞動法女性退休年齡 發布:2025-09-20 08:41:05 瀏覽:96
日本勞動法關於工資 發布:2025-09-20 08:38:21 瀏覽:273
新聞道德與法規教學大綱 發布:2025-09-20 08:37:46 瀏覽:88
上海黃浦法院 發布:2025-09-20 08:23:29 瀏覽:599
大連海事大學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9-20 08:11:03 瀏覽:277
社會安全法治 發布:2025-09-20 08:10:56 瀏覽:606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晚上版 發布:2025-09-20 08:07:26 瀏覽:988
廈大2016法律碩士錄取名單 發布:2025-09-20 07:50:39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