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法治主義
㈠ 怎麼理解法治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依法治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否認法治存在著其強大的生命力,在當今有著其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純粹的法治是有缺陷的,也是空洞的,只有與德治的完美結合才能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一、 法治與德治的內涵
法治思想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早在古希臘時期各城邦就實現了較為徹底的民主與「法治」,而古羅馬更將這一民主與「法治」的思想發揚廣大。德治更可以從古代中國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中找到其歷史原形。同時由於中西方對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導致了對「法治」與「德治」地位和作用認識的巨大反差。西方人性惡的思想促使人們優先選擇通過法律而非內在的道德機制來調控人們的行為,而中國人性善的理論促使人們希望通過人類道德的自我調節來達到理想社會的實現。這兩種不同的社會治理模式導致了近代中西方法律發展的巨大反差。近代西方由人性惡的認識出發,認為任何權力的本質也是邪惡的①,因此任何權力都必須以有效的手段加以制約,而法律便是最佳之手段;同時由於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關系的契約化,使得平等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分權制衡」以及「平等自由」的法律思想使得「法治」愈加完善。而近代中國由於儒家「為政以德」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德治」愈加根基深厚。
但是從其本質上講,無論是資本主義的「法治」或是舊中國的「德治」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法治與德治。首先,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的意志。② 因此任何資產階級的法律都是資產階級利益的體現,都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實現資本家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也就是說這種法律是一種「惡法」而非「良法」。而法律的優良性是法治的必備要件之一。③ 同時由於這種法律的壓迫性使得這種法律並非在全社會范圍內都能得到普遍遵守,因此這種法律本身也是缺乏普遍約束力的。其次,所謂道德是指由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以及同這些觀念相適應的由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現的人們行為規范的總和。④也就是說道德並非一個人或一類人的善惡評價觀念,而是全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而舊中國的「德治」之「德」無非是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而提倡的君臣、父子尊卑有分之德,其雖於一定時間為特定社會群體所認可,但卻並非為人類社會所公認的正義平等之觀念。即使其中部分內容體現了正義平等,但其也是不完整的,也是狹隘的。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是指人們通過或主要通過法律對國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⑤並且必須具備法的優良性以及法的普遍性兩個基本構成要件。而真正意義上的德治是指人們藉助或主要藉助道德的作用對社會進行調節和控制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⑥並且這種道德是為全社會所公認的正義平等之觀念。
二、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面對法治與德治的抉擇,有人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只有在法律的完全掌控下,社會才會正常有序;又有人認為道德的作用是強大的,只有道德才能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中,才能治本,由此泛道德主義應運而生。但是現實告訴我們,純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純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
首先,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純粹的德治或是純粹的法治都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就社會現實而言,不可能每個人都自覺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事,不可能每個人都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而寧願放棄個人利益。實際的情況很可能是:人們自然的認為他人都會依道德而行事,那麼自己一個人的違反並不會造成全社會范圍內的混亂,從而大部分人只期待他人依道德行事,而自己卻違背道德的要求去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終使得少數遵循道德要求的人的行為也變的毫無意義。由此看來,在當今純粹的德治是一種巨大的冒險,其結果只能是社會的極度混亂,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而純粹的法治必然要求有一種無時無處不在的監督工具,即採取「人盯人」的監督模式,那麼任何人每天都處於一種監督他人與被他人監督的狀態之中,這不僅造成社會生產的停滯,社會資源的浪費,從根本上講也是與平等自由的法治思想向違背的。
其次,任何法律從根本上講都是一種道德。法治之法應該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⑦實際上法律都是人們對某種道德的確認,道德規范實際上構成了法律規范的源泉。人們將一種道德法律化,或是因為人們認為其極其重要,必須將其上升為法律以突顯其重要性,或是因為這種道德自覺遵守的程度極其不理想,需要用國家的強制力加以規制。而且可以說任何一部良法都是一部人類道德的薈粹集。只有具有道德性的法律才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才不是一部缺德的法律,才不會背上惡法的罵名。
同時人們也必須認識到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本身並非是一個完美無暇,毫無缺陷的。法律的滯後性是法律的致命弱點,任何法律都不可避免的將這一致命弱點展現於世人之前。相比較而言道德就更具有時代性,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及時應變,它能及時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加以調整,並且這種調整也為日後的立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由於法律只能對人們的外部行為加以調整,無法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而道德作為一種內心確信能夠彌補法律的這一不足,由人們的內心出發去規制人們的外部行為,從而使法律的調整更加高效。由此可見在當今的歷史條件下法治離不開德治,缺少法治的德治是有缺陷的。
最後,於現實之中德治的威力雖然在局部范圍是巨大的,但是其作用的范圍是極其有限的,並非任何人、任何行為都受其規制,或者說即使受其規制,但這種規制也是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的,任何一絲不良動機都可使其功虧一簣。過分依賴法治不僅將損害法治,而且最終將損害德治本身。假若每一個人都具有聖徒一樣的心靈與道德品質,政府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法律更無存在的必要。正是由於人們道德水準的巨大差異才必然要求運用法律規制少數不道德的人,強制其履行其應盡的義務,以維護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更重要的是,德治的實現最終還是要依靠法治。⑧任何道德規范受侵犯時,光有社會輿論的譴責是不夠的,只有對那些違反者施以必要的懲戒,才能有效維護這些道德規范的不可侵犯性。但並不是說違反任何道德規范都必須受到懲戒,只有違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的行為才會受到制裁。由此可見於當今德治離不開法治,離開法治的德治是虛幻無力的。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歷史條件下,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當今社會的最佳治理模式。
三、 德治——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
任何社會個體都企求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之中:在這個社會中,人們以一種高尚的情操無條件的自覺維護社會秩序,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願意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社會利益。有人會問,這不就是一種德治模式嗎?的確,這就是一種德治模式。但是既然純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那麼這種理想的社會不是永遠都實現不了嗎?其實不然。這實際上涉及到了必然性和實然性的問題,即理想與現實的問題。就現實而言,人們的道德水平遠沒有達到那種可以純粹德治的程度,純粹的德治只能引起全社會的混亂,而純粹的法治又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消耗,因此於現實法治與德治的完美統一才是最佳的社會治理模式。而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德治是一種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是社會發展規律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
首先,馬克思主義法學家認為,法與國家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國家的消亡也意味著法的消亡。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結果是全人類社會實現共產主義,而於共產主義社會中,階級的對抗已不復存在,而作為階級專政工具的國家也自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依據,同時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也將消亡。共產主義社會雖然仍有「公共生活的起碼規則」,但它不是法,因為它沒有法所特有的階級性。⑩既然法已不復存在,那又何來法治之說呢?法治的最終命運只能是與法和國家一起消亡於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過程中。
其次,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而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標志之一便是人們道德水準的空前提高。共產主義道德本質上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因此於此情形下人們會自覺維護社會秩序,會力求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沖突的情況下,人們會自覺選擇社會利益的實現。這樣便為德治的實現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土壤,德治的生命力也將更加強盛。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德治的必然性,德治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在這樣一個理想社會之中,人們和諧共處,社會井然有序,不必要的社會消耗也降低到最低點,人類的文明將得到巨大的發展和進步。
㈡ 求一篇「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系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
度范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
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依靠
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范。兩者既相互
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法律與道德的
有機結合、協同發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法德並舉:歷史的借鑒
法律與道德關系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早在西周時統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它標志著奴隸主階級對法德之間的關系有
了自覺的意識。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
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
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
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並重」,
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無論是「明德慎罰」、「禮
法並重」,還是「德主刑輔」,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義,是把法律作為手段
來配合推行封建的倫理道德。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把倫理道德與政
治相結合,禮與刑融為一體,使僵硬的法律規范藉助於道德提升為人
們自覺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標准。
西方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討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古
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認為,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
友,以惡對敵。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主張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
律的制定必須著眼於德和善。亞氏曾說,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進行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實現
正義、美德和幸福的各項原則。西方許多著名法學家都認為,人對社
會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過法治體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學
派的自然法,它對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認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自然法構建了自然、理性、正義、
平等的價值體系。17、18世紀以後,自然法思想又被資產階級法學家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武器。自然法學派最突出特徵是認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與道德沖突的法則是惡法。在西方傳統中,有許多值得
我們借鑒的關於「守法」的道德觀,如柏拉圖的「人們必須有法律並
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的名言;近代
的「愛法律」作為「國民公德」的核心等等。這些道德觀強調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責任,自律就是對法治的強有力的支持。
從中西方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東方倫理法與
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
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法律與道德是互相
滲透、互相融合、相互轉化的。法律總是代表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盜、勿殺人就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
㈢ 什麼是法治主義
簡單一點說,法治主義也稱法律黨教義。
這一教旨奉行的是,社會治理中的問題要通過法律和法治來解決;在法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通過不斷的立法和完善法治來解決……;
這一教旨有點像改革黨的教旨,社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要通過改革來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要通過不斷深化改革來解決……。
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邏輯錯誤,通俗的說法就是因果倒置,或倒因為果,前提和結論混淆。因為他們掌握了國家權力和話語權,因此,有時候也是自說自話,自鏟自己嘴巴。
㈣ 如何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會主義法治體系
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方法包括:
1.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好這條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2.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它們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必須共同推進、形成合力,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3.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正確方向。推動各級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4. 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沒有正確的法治理論引領,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法治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㈤ 法制主義監督思想的主要內容
法制主義監督思想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依法治國原則:這是法制主義監督思想的核心。它要求國家政權的行使必須以法律為准繩,確保國家行為的合法性,從而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穩定。
權力制約原則:為了防止權力濫用,法制主義監督思想強調國家權力機關之間應相互制約。這種制約有助於保障公民的權利,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
公開透明原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應保持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的監督。這有助於增強政府的公信力,確保法律法規得到有效執行。
公平正義原則:法制主義監督思想要求司法裁判必須公正,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這是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重要基礎。
綜上所述,法制主義監督思想以法治為核心,旨在通過依法治國、權力制約、公開透明和公平正義等原則,確保國家權力在法律的框架內運行,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