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法治的提出來的
❶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法制與法治的聯系:法治是法制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法制現代化的核心是法治。
法制一詞正是強調的法的本身,任何法律制度,只要是國家創制的,即使是殘刑酷法也屬於法制,同樣具有要求人們普遍遵守的效力。
現代社會的法制概念強調嚴格依法辦事,主張實行民主政治,反對專制和各種特權,主張法律至上,要求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嚴格依法行使各種權利,嚴格依據法律規定辦事。
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概念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從字面意義上看法治具有以法律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的意思,強調的是動態的法律運行,即依法治國。
法治要創造和保障個人的各種權利,維護人身尊嚴,提供人民充分的自由空間和社會經濟條件來行使法律賦予人民的廣泛權利。同時法治要求政府要嚴格限制自己權利的濫用,以便更好的保護人民的權利。
法治的必要性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要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訴訟法律制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進一步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❷ 黨的第幾大報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方略提出的歷程: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指出,到下世紀初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1999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1982年憲法進行修改,將法治與法治國家予以憲法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方略的內容: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六、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七、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級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依法治國方略的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❸ 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第一次使用法治這一概念,是在什麼
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此後,「法治國家」、「法治建設」、「法治觀念」等概念風行開來。
1999年 3月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修改《憲法》,第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❹ 「法治」概念最早由誰提出
法治最早應該源於夏商時期的理官。後形成法家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內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容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❺ 法制何時變為法治思想何時提出
法制逐漸演變為法治思想是一個歷史過程。法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法治思想的提出則較為晚期。法治思想在西方起源於古希臘和羅馬法律傳統,而在中國則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的法家思想。然而,直到20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國家的興起和法治理念的普及,法治思想才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重要原則。因此,法治思想的提出可以說是在近代歷史中逐漸形成和確立的。
❻ 「法治」的概念最早是由誰提出的
世界上最早提出法治的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