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陳弘毅法治與治理

陳弘毅法治與治理

發布時間: 2025-09-29 01:21:01

❶ 有哪位名人說過法治是最科學的治理方式。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滋賀秀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邊沁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魯赫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斯賓諾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馬基雅弗利

❷ 關於法制的名言

法律,在復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制合,就是人類的理性。——(法)孟德斯鳩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國法學家波洛克

法律的調整對象是行為,而所謂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律是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而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張文顯

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意)貝卡利亞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意)阿奎那

法律規定的懲罰不是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強制,一部分靠榜樣的效力。——(荷)格老秀斯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多德

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❸ 《馬背上的法庭》遙遠鄉村的法理,是法與情之間的平衡

莊重、威嚴、肅穆是大眾對法庭最直觀的感受。但是,當我們將視線從城市轉移到偏遠的山區時,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法庭形式。一匹馬,馱著國徽,馬後跟著三個人,穿梭在窮山僻壤,走到哪兒,法庭就開在哪兒,這就是馬背上的法庭。

《馬背上的法庭》既像一部故事篇又像一部紀錄片。片中記錄著馮法官、楊阿姨、阿洛一次下鄉執法的過程,與其說是去斷官司,不如說是去調解鄰里之間雞毛蒜皮的瑣事。生活在邊陲腹地的人們,對法基本沒有任何概念,在他們看來,能夠幫他們解決那些他們無法解決的矛盾和麻煩,就是法。這與真正的法律,有著太大的反差。沒有對錯的斷案,曖昧不清的是非,就成了輾轉在鄉村二十多年的馮法官和初出茅廬的阿洛之間的沖突,更是與現代社會脫節的鄉村真實寫照。

同樣都是講述鄉村故事,比起《那人 那山 那狗》這類「自始自終都是淡淡的敘事,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一段溫暖的感情」的電影,《馬背上的法庭》給人的第一觀感,並不太舒服。這部在寧蒗縣拍攝的影片中,山是光禿禿的,空氣是霧蒙蒙的,村寨是苦兮兮的。哪有什麼雲南的好風光。從景到人,導演都沒有打算用唯美的鏡頭去講述,只是闡述一個現實,從建國初期就形成的流動法庭,艱難地在舊治與法理之間的維持平衡。這幾十年現代城市的滔天巨變,卻沒有時間彷彿在這些邊遠地區衡扒,流淌的如此之慢。

一流動法庭的誕生,是舊治與新法的結合

《馬背上的法庭》的原型,源於一張圖片。圖片上的是重慶奉節縣,兩個法庭的執法者,穿梭在河面上的鋼絲上,背著法庭背包,捧著國徽,朝著遠處的村莊滑去。「溜索上的法庭」、「草地上的法庭」、「漁船上的法庭」、「背篼上的法庭」……偏遠地區法治的完善,法制的普及,離不開這些法官跋山涉水的遠行。

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交通到不了的地方,但是,沒有這些執法者走不進的土地。「馬背上的法庭」更像流動的符號,為得是,讓舊治與新法能夠更加融洽的結合,也為了,那些貧瘠土地上生活的人們,能夠快速的適應新時代社會法治建設的發展。

古代法制,經歷了數千年的變革,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占據中國絕大領土的鄉村,在法制發展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家族式和鄉賢式法治模式。舊時咐仔昌族長與祠堂的絕對權威,自古對讀聖賢書者的崇拜,這些都使村民們逐漸形成了無訟觀念,在村民看來,能夠解決自身麻煩事的,不是政府,而是族長或者鄉賢。

隨著新中國建立,村莊的法治從之前的宗族把持到熟人把持,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趨勢,從最早的宗法制到以地緣關系、利益為中心的契約型鄉村法治,也就是有人曾提出的「半熟人社會」。「半熟人社會」是「法治秩序」、「人治秩序」、「規則秩序」、「宗法秩序」交織在一起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鄉村轉型期暫時性社會形態。在「半熟人社會」里,鄉村的法治主要面臨三大治理難題:第一,法律的普適性與特殊性的問題,主國家法律與傳統宗族規定之間的沖突;第二,國家法治與村子自治之間的沖突;第三,農民的公民權利得不到保護。

這一點,影片中也有所涉及,在阿洛的喜宴上,一群人氣勢洶洶地沖了進來,原來是阿洛的老丈人宰了別人家的羊,宰羊的原因是因為對方的羊糟蹋了自家的莊稼,老丈人說他完全是按照鄉村公約辦的,沒有錯。阿洛猶豫再三,還是說出老丈人做法的不對,風波再起,喜宴被中途停下。

通過這個場景,我們也就意識到,法律與鄉村公約或者民風民俗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流動法庭的誕生,也就是為了調節法理與舊治之間的沖突,使得這二者能夠融合發展。

如果認為《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主旋律的正能量電影戚碧的話,那就錯了。此片沒有打算 "弘揚"、"歌頌"這些執法者,而是更加清晰的反映出,當下鄉村法治發展中的不易和艱辛。

二遙遠地區,執法者在情理與法理之間的艱難的平衡

在新法官小洛看來,這此的執法之行,簡直是無稽之談。從法庭現場的布置,到審理案件,沒有一件能跟法挨得上邊,更加沒有法的庄嚴。更加讓小洛無法理解的,是老馮執法的行為和判決的方法。

妯娌分壇子,老馮砸碎了壇子,自掏腰包,讓妯娌各自再買一個;豬拱了罐罐山也就是祖墳,原告不依不饒,老馮提議原告也牽頭豬,拱一次被告的祖墳,被告氣急敗壞,老馮由此將心比心的勸說,被告賠一頭豬,做一場法事;婦女欠錢,老馮再一次自掏腰包。

老馮與阿洛的沖突,發生在阿洛帶著媳婦出走之後。

阿洛的喜宴,因為一頭羊被毀,阿洛帶著媳婦雙雙出走,村子裡的人因此不再信任老馮。老馮與阿洛再起沖突,阿洛認為自己沒有做錯,幫里不幫親才是法的公正,老馮卻責怪阿洛不該帶著媳婦一走了之,這樣破壞了法庭工作人員的形象,導致村民不再願意相信法庭,再也不願找法庭打官司了。

阿洛一氣之下,帶著媳婦再次出走,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在阿洛眼裡,老馮身上沒有法官應有的威嚴,他只是一味地充當和事老,不斷和稀泥,法的對錯已經變得模糊不清,村民認可的不是法,而是老馮這個人。所以,阿洛很直白的說到,老馮花錢買來的,是他自己的形象,是他自己的面子。

阿洛說的不算完全錯,可是,阿洛卻沒有認真去了解法律與村民之間的關系。在遙遠的鄉村,物質匱乏,信息閉塞,村民光活著就耗費了全部的精力。在普通人眼裡一個只值2.5元的壇子或許不算什麼大事兒,可是,對於那裡的人們來說,那一個壇子,卻是重要的家當,無法割捨。所以,有時比法律更重要的是,以他們更能接受的方法去審判。所以,老馮在民情和法律之間的博弈,如果說為了他自己,不如說那是他的責任,更是他對國徽的承諾。

老馮唯一一次發火,是馬連帶著國徽一起被偷了。馬沒了,國徽陷在一篇草海中,老馮想也不想,試圖沖進去,草海里成片的沼澤,一旦誤入,人很有可能沒命。村裡人不理解老馮對國徽的重要性,老馮說:這就像你們的佛祖。

村民心中的國徽,一下上升到神靈的位置。合力將國徽從草海里請出來,洗干凈,掛在高處,燃起篝火,雙手合十虔誠祝禱,此時村民心中的國徽,就是神靈,可以保佑凡人的安康。這是法治覆蓋最遙遠的地方,扭曲的法理和當地的民風民俗融解在一起,法理和人情之間脆弱的平衡,是流動法庭中這些執法者不得不去面對和解決的,有時候,或許無法用法律的條文去判定對錯,牽扯其中民情,更需要他們考量。

這場篝火的祈願,摩梭人虔誠地摸著國徽,讓我們認識到老馮對於民情的了解,還有情與法之間的尺寸的把握。此時此刻,法律猶如燃起的火焰,散發著最為真實的力量,法律存在的意義從里都不是懲戒,而是讓生命值得敬畏,並且自律。

維持這種微弱的平衡,有多艱難?老馮端著酒杯,對阿洛的媳婦說的那幾句話,道盡了這其中的辛酸:嫁給法庭的人,是一件辛苦的事兒。老馮的妻兒,離他遠去,行走在蜿蜒大山二十多年的老馮,最終,形單影只。

如果說老馮代表著傳統,那麼阿洛就代表著現代。

三年輕一代的崛起,新的思想與舊俗的碰撞,是矛盾更是新生

影片一開始的法官楊阿姨,因為法官的職業化,一刀切下,沒有文憑的楊阿姨,雖然只有四十多歲,也只能被迫退休。代替楊阿姨的,就是法學專業的畢業生,阿洛。阿洛結婚時的那場喜宴,在村民們還穿著傳統服飾時,阿洛和新娘穿著新式的西服和婚紗。

阿洛夫妻兩個,顯示了社會必然的進步,可是,這種進步中,卻矛盾叢生,這些年輕人在吸收著新時代潮流思想,已經與家鄉舊習俗格格不入。阿洛不斷在舊俗中敗下陣來,他不肯審理豬拱罐罐山的案件,認為那是封建迷信。阿洛在鄉俗與法律之間,選擇了法律,這在他看來是正確的事情,卻引得老丈人極度不滿,婚禮也被迫中止。

阿洛身上具備著源於自身先進理念產生的優越性。可是,他全盤否定了過去,只顧著眼看前方。他忘記了,廣大偏遠地區是沒有實施這種硬性的法治的條件的。雖然矛盾頻生,但是,阿洛的年輕、沖撞、激進,是逐漸改善鄉村法治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雖然魯莽卻使法律的稜角更加分明,也更有力量沖破民眾舊俗的法治觀念。

來時的三人和一匹馬馱著國徽,去時已經就剩老馮和一匹馬馱著國徽,中途,漸黑的天色里,打著瞌睡的老馮不慎跌落山崖,鏡頭里那匹馬馱著國徽繼續前行。

結語:

陳弘毅曾說: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尊重。這是法治社會最為理想的狀態,法律的實施不應該僅僅是懲治損害他人或國家利益的人,更是維持整個社會安定的一種無聲的信念。

這部影片,更是說明了,在遙遠的山村,法治的施行,更加需要結合當地的風俗民情。執法者在執法的過程中,掌握的也是情理與法理之間的平衡。《馬背上的法庭》刻畫了鄉村普法之路的艱難畫面,法觀念的貫徹,需要一代又一代流動法庭執法者的努力,鄉土的法治,需要我們去深入地了解鄉土,用多種的方式和態度,去面對它的頑固性和復雜性。

❹ 關於法律的名人名言,

1、康德在《永久和平論》中提到的法律名言:

不能期待國王哲學化或者哲學家成為國王,而且也不能這樣希望,因為掌握權力就不可避免地會敗壞理性的自由判斷。但是無論國王還是(按照平等法律在統治他們自身的)國王般的人民,都不應該使這類哲學家消失或者緘默,而是應該讓他們公開地講話;

這對於照亮他們雙方的事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因為這類哲學家就其本性不會進行陰謀詭計和結黨營私,所以也就不會蒙有宣傳家這一誹謗的嫌疑了。

熱點內容
大學生與誠信道德的關系 發布:2025-09-29 03:48:18 瀏覽:667
民事訴訟法有無規定聾啞人訴訟 發布:2025-09-29 03:47:42 瀏覽:741
刑事訴訟法法條總論填空題 發布:2025-09-29 03:46:59 瀏覽:145
協議和補充協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9 03:40:13 瀏覽:88
社區群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9 03:21:00 瀏覽:567
書法治抑鬱症 發布:2025-09-29 03:05:22 瀏覽:893
民法2007年99號文件 發布:2025-09-29 03:03:18 瀏覽:36
江蘇司法廳盧 發布:2025-09-29 02:47:12 瀏覽:58
市政府法律顧問工作制度 發布:2025-09-29 02:40:47 瀏覽:333
小學法律知識心得體會作文 發布:2025-09-29 02:40:11 瀏覽: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