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懟人
❶ 《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一、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治理大國就像烹調小魚一樣。用道來領導、指引天下,鬼也就沒有神秘莫測的力量。不是說鬼不神秘莫測了,是它的神秘莫測傷害不了得道的人。不但鬼的神秘力量傷不了人,聖人也不傷害人。鬼和聖人都不傷人,所以德不斷地積累交匯,形成有道有德的世界。
2、南懷瑾《老子他說》
「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鮮」像是小魚,或一塊小肉之類的。中國菜叫「烹調」,文火叫「烹」,大火就叫「炒」。處理大事要特別小心,要慢一步,不能匆忙大意。「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老子對於政治運用上的名言,但是要怎麼烹呢?「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不是用政治手段及制度來治天下的,而是著重道德與誠信,鬼都不靈。什麼是「道」呢?清凈無為。碰到一個清凈無為就無法搗亂了。在道德上,也就是大公無私。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不是鬼不靈,是鬼所依靠的神靈——鬼的精神沒有了,他所依賴的成自身生命的力量沒有了,也就是能作怪的力量沒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到達清凈道德的境界,就天人合一了。這時鬼神與你同體,而無法相傷。這時鬼神與你同體,而無法相傷。「夫兩不相傷,固德交歸焉」,鬼也傷不了你,神也傷不了你,當然你也傷不了鬼,你也傷不了神,因為彼此不相害,彼此互諒,彼此互存,同體而共存。
3、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作為領導者,不要輕易折騰下面的人
「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的還是領導者要按照道做事,放下自己的利益,不要輕易擾動下面的人。
(2)人之所歸就是「鬼」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這是《道德經》里第一次提到了「鬼」。按照道的法則去管理天下,就會發現那些特別顯神通的鬼,現在也不怎麼靈驗了。老子又接著說,「非其鬼不神也」,也不能說鬼就不靈驗了,是「其神不傷人也」,就是它靈驗也不會傷害人。老子認為,只要我們行道,「其鬼不神」,鬼也施展不出什麼非常手段。如果世間真的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力量,只要您是按照道做事,能保持心裡的坦然、正直、誠信、善良,就不會受到任何傷害,相反您還會得到這種力量的 幫助。
(3)得道的人,不會傷害他人,也不會被傷害
「非其神不傷人也」,也不能說它靈驗了不傷人,因為「聖人亦弗傷也」,意思是聖人也不會傷害人。這句話的意思特別深刻,表面上老子說,您用道來治理天下,鬼就不靈了,但也不能說它不靈,而是它雖然靈卻不傷人,也不能說它靈卻不傷人,其實是因為聖人不傷人。根源就在於有道的領導者這里,因為有道的領導者不傷害人,所以鬼也一樣受影響,即使靈驗了也不會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有了這種德行,無論有道的領導者還是鬼神,都不會傷害人,最終都是讓人受益的。
三、我之體悟——「用道」會不會就是「正心」呢?
前段時間我說了一件事,就是當意識到和同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我的私慾所致——我想融入同事,害怕她們排擠我,所以我不停的委曲求全,積攢了很多怨氣,當我讀了《道德經》,了解到只要按照道做事,沒必要想這么多,我的煩惱就一下全沒了。
這件事之後,我就一直在想,難道「道」只適合用在做事上面嗎?和人相處,有沒有道呢?
今天吃飯的時候,同事們互相開玩笑,我和另外一位年紀大點的老工程師插不上話。這位老工程師,一直是同事們嘲笑的對象之一,她不太會說話,大家也都不太喜歡和她聊天。老工程師見我不說話,就主動跟我說話,問我怎麼吃這么多,問我多久給父母打一次電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她是沒話找話,問的問題也有些冒失,但是能感覺到她是善意的,只是不太會聊天。要是原來,我可能就不回答她或者直接說「咱們換個話題」,但是,我今天想既然人家是善意的,何必計較方式呢。我就耐心的回答她,然後又問她兒子在國外的情況,後來又聊到她兒子小時候的事情,不知不覺我倆聊了很久。
前兩天我和婆婆說話時,也用了這個方法,以前她說很多話我都有點不耐煩,跟她說東她扯西,聲音特別大,話還特別多,有時候我忍不住會懟她,懟完又有些後悔,覺得沒必要,但是那天我看到她時我就想,她只是性格容易著急,思路又沒那麼清晰,但是她心很好,對我也很好,我沒必要計較她說話的方式,相反應該幫她排解排解焦慮才對。然後,再聽她說話時,我那種不耐煩的情緒一下就沒了,還主動問她最近遇到的那件煩心事怎麼樣了,雖然她還是絮絮叨叨的說個沒完,但是說完明顯感覺她情緒好了很多。
我今年還報了一個學溝通的課,裡面講了很多溝通技巧,我學的時候覺得很有用,但是學完發現實際操作中根本很難用上,因為相處都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哪裡有機會容你先想想技巧。這個課裡面還給了一個心法,當時聽的時候,我也覺得特別好——就是每個人都期待被看見,需要掌控感,所以溝通中要注意讓對方有這兩個感覺。但是,後來我發現,如果不是真心和別人交往,使用再好的技巧,也不過是為了表現自我而已,最終都不會讓人不舒服。沒有「真心」的支撐,只是單獨使用這些技巧,不但不會收獲好的關系,可能還會讓人覺得這人很虛偽不值得交。
我忽然意識到「心念」太重要了,「心念」不一樣,整個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都會不一樣。我想與人交往之「道」,是不是也在於此。羅大倫解讀《道德經》時也一直在強調「發心」,他說按照道做事,就是發心要符合道,不要有私心。但是「發心」容易讓人覺得只有主動去做事的時候才需要,而我在想是不是用「正心」更貼切。用「道」的過程,就是「正心」的過程。無論是做事還是與人交往,只要心是「正」的,行為就算顯得笨拙一點,結果也不會差。相反心若不「正」,即使記住再多技巧,也都是虛的。心正了,就像方向正了,行為就不會歪,結果自然會好;相反心不正,行為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指引,結果自然不會好。回到這一章,老子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我覺得道理也是一樣的,心如果是「正」的,連鬼都傷不了你,根本不用怕這怕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