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從源頭

立法從源頭

發布時間: 2025-09-29 08:27:54

社會法的起源

社會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英國16—17世紀頒布的救貧法,但現代意義的社會立法出現在19世紀。當時,工業革命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但勞資沖突亦空前激烈。由於長期忍受惡劣的工作條件、超長的工作時間,領取吃不飽、餓不死的「飢餓工資」,廣大勞工被迫不斷與資本家進行斗爭,社會因此長期處於動盪之中。在不斷蔓延的工人運動的強大壓力下,再加上社會輿論對勞工人權的普遍同情,西方工業國家的政府終於意識到必須妥善、公正地解決勞工問題,由此啟動了社會立法。
1802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保護學徒的健康與道德法案,這被視為現代社會立法的開端。1811年,德國國王威廉一世在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19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先後頒布了工會法、工廠法等,保護童工、女工的基本權利,並逐步發展到規定最高工時、最低工資等等。此後,勞動法的興起成為各國社會立法的重要方向。

1883年至1889年,德國的俾斯麥政府先後頒布了包括疾病保險、災害保險、養老保養等在內的一系列保障勞工權益的社會保險法案。此後,針對勞工的社會保險立法開始在西方各國推行。

20世紀3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以保護勞工權益和實施社會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立法,開始逐漸擴展為以增進全體國民福祉為宗旨的福利性社會立法。其中,身為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法治發祥地的英國,再次成為各國的立法樣板。在二次大戰期間,英國發布的「貝弗里奇報告」已經為戰後英國社會保障制度描繪了一幅藍圖,上世紀40年代末,英國先後制定了國民保險法、國民醫療保健法、國民救助法等一系列適用於全體國民的社會保障立法,進而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此後,「福利國家」的模式風靡西方世界,在5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國家紛紛設計了「社會福利計劃」,並通過社會立法予以法制化。有分析表明,「二戰」以來,一些西方國家之所以經濟持續發展、社會較為穩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頒行了以社會保障法為代表的社會立法,並成功發揮了「經濟穩定器」、「社會安全網」的功效。

㈡ 法的淵源的種類有哪些

法律分析:分為直接淵源和間接淵源兩種。前者為成文法,後者可以是判例、慣例甚至法理。法的淵源簡稱「法源」,主要指念鏈純法律規范的來源或源頭,是指能作為法律決定的前提的那些法律資料。

法的實質淵源,即法是根源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還是神的意志、君主意志或人民意志;可以指法的形式淵喚喊源,即法的各種具體表現形式,如憲法、法律、法規

可以指法的效力淵源,即法產生於立法機關還是其他主體,產生於什麼樣的立法機關或其他主體;可以指法的材料淵源,即形成法的材料來源於成文法還是來源於政策、習慣、宗教、禮儀、道德、典章或理論、學說;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仔咐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㈢ 中國古代法律的三個源頭是氏族習慣、兵和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中文名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外文名
China ancient legal system
起止年代
夏至今
萌芽年代
戰國
建立年代

快速
導航
西漢

三國兩晉六朝

隋唐

宋代

遼代

金代

元代

明清

歷代行政法規

主要特點
夏商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
夏代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商代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辭中,有象徵殘酷刑罰的文字;《簡書·康誥》載:「罰蔽殷□,用其義刑義殺。」戰國時荀子亦說:「刑名從商。」
周代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呂刑》中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定長達三千條;同時,明確規定了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奴隸製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布。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年》杜預注),鄧析編訂「竹刑」。晉國亦「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布了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法經》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法經》是以刑為主,諸法並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國統治者奉行法家學說,任法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還頒布了大量法令。《睡虎地秦簡》中有對秦律詳細的介紹。
西漢
西漢,蕭何以《秦律》為基礎,製成《九章律》,確立以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質乃外儒內法,正如漢宣帝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三國兩晉六朝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這是中國古代刑法的重要發展。其後產生了諸如《晉律》、《北齊律》等。《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亦稱「十惡」);北魏、南陳法律中規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後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隋唐
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熱點內容
新鄉鳳泉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9 10:40:08 瀏覽:254
考研經濟法考什麼課程 發布:2025-09-29 10:35:10 瀏覽:19
皮山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9 10:29:01 瀏覽:658
民法婚外情 發布:2025-09-29 10:24:18 瀏覽:776
裝修公司倒閉欠款字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29 10:17:52 瀏覽:232
客運職工職業道德 發布:2025-09-29 10:17:52 瀏覽:48
法律碩士畢業工作 發布:2025-09-29 10:12:43 瀏覽:909
合同法含電子合同法內容法頒布法規單位 發布:2025-09-29 09:46:37 瀏覽:205
桂林市中級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29 09:46:03 瀏覽:708
共樂法院 發布:2025-09-29 09:41:54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