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發布時間: 2025-09-29 21:55:47

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人治與法治最大的區別在與是不是具有民主性,人治是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上的,特點是君主專制,體現的原則是個人主義.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的,具有民主的特點,體現的是大眾意志,少數服從多數!
法治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從人治走向法治。

② 什麼是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法治與人治是相互對立的關系。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利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人治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與國家權力間的橫向控制,從而滋生獨裁與專制。

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升含答不同的概念。

(2)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擴展閱讀:

其他介紹: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吵慧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依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老明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③ 法治優於一人之治這是哪位的觀點

法治優於一人之治這是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法治,指的是依法而治,即一切社會政務均依法律而治。亞里士多德認為,即使是君主國,也應該依法而治,因為法治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的優點在於:不僅凡夫俗子不能完全消除自己的獸欲,那些道德品質高尚的賢良之人也難免有其激情和沖動,容易因憤懣或者其他感情而失去內心平衡,這往往在執政時候引起偏向。而「法律正是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神袛和理智的體現」,它排除了人的獸性的影響。亞里士多德發現,在很多事例上,群眾集體比任何一個個人可能會作出較好的判斷。

法治如今已經稱為全球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亞里士多德「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的論斷在今天意義尤其重大。法治比人治更可靠,更穩定,不會因領導人的變更而改變,不會因領導人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不會因現實條件的偶然變化而改變。

但是,強調法治不能走極端,不能單純為了制度而執行制度,畢竟法治的目的和出發點都是人,都是為了人的幸福和安全。因此,法治一方面要依法而行,另一方面不能僵化,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

④ 如何評價法治優於人治

1. 相對於人治,法治的優越性在於其基礎是集體智慧和深思熟慮的結果。
2. 法治體現公正,因為法律不帶有個人情感,能夠確保公平無私。
3. 法律作為無聲的規范,避免了個人主觀隨意性,確保決策的嚴謹性。
4. 法律通過規范形式存在,使得權利和義務清晰明確,易於理解和執行。
5. 人治可能導致國家事務處理不當,尤其是世襲制度可能導致權力濫用。
6. 社會發展的趨勢要求實行法治,而不是依賴個人的治理。
7. 個人治理,尤其是君主制,受限於個人能力和精力,難以有效管理國家。
8. 人治剝奪了其他人參與治理的權利,而法治為所有人提供了平等的治理機會。

⑤ 當代中國為何要摒棄人治,而選擇法治之路

人治無任何公平、公正可言,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尤其在中國,只有法治才能體現公平、公正。

⑥ 為什麼要法治不要人治

理論上人有私慾,法才公平。不過實際上並非如此。

⑦ 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鋒搭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虛基野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力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差喊、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因此,「依法治國」成為僅僅理解為依據大量出自有據的規章、政策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人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法治觀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是傳統專制主義、人治主義和宗法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典型特徵。

⑧ 人類歷史上以法治代替人治的根本原因及其趨勢

1、人民的希望公平,同時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中產階級的力量壯大,其力量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因此更加公平的法制代替人治是歷史的趨勢。

熱點內容
合同法九十四條主要債務 發布:2025-09-30 00:04:07 瀏覽:765
寧夏京川律師 發布:2025-09-30 00:04:02 瀏覽:801
11法律援助去西部 發布:2025-09-29 23:57:50 瀏覽:731
勞動法中的五險一金是第幾條 發布:2025-09-29 23:56:50 瀏覽:180
法官態度都很兇嗎 發布:2025-09-29 23:51:46 瀏覽:974
香港立法議員工資 發布:2025-09-29 23:09:32 瀏覽:432
歷史立法人 發布:2025-09-29 22:58:23 瀏覽:426
電子支付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9 22:55:59 瀏覽:568
清真食品立法怎麼回事 發布:2025-09-29 22:55:57 瀏覽:144
上海新勞動法2019 發布:2025-09-29 22:55:55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