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歷史立法人

歷史立法人

發布時間: 2025-09-29 22:58:23

㈠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法學

1、史尚寬

史尚寬,安徽安慶桐城南鄉,民國著名法學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人,作為迄今為止獨立完成"民法全書"的第一人,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余復從事著述",涉獵的領域廣泛,幾乎包含了法學的大部分領域,其中主要有民法、刑法、憲法、行政法勞動法等。

2、肖蔚雲

肖蔚雲,1924年10月生生於湖南省祁陽縣,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59年畢業於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獲國家法副博士學位。

3、張釋之

漢文帝時,張釋之捐官出仕為騎郎,十年未得升遷,後經袁盎推薦,任為謁者,因向文帝陳說秦漢興亡之道,而補任為謁者僕射,累遷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等職。後升任廷尉,嚴於執法,當皇帝的詔令與法律發生抵觸時,仍能執意守法,以執法公正不阿聞名。

時人稱贊「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漢景帝即位後,因張釋之曾彈劾時為太子的景帝「過司馬門不下車」,將釋之謫為淮南國的國相。


4、商鞅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5、韓非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㈡ 春秋戰國時期的立法成就有哪些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鄭、晉、楚各國的立法概況
春秋初期,各諸侯國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葉以後,由於經濟基礎的變革,階級關系 的變化,從而引起法律制度的變革。總的說來,這一時期法律制度的一個重大改革,就是各 諸侯國公布了以保護私有財產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簡述鄭國、晉國、楚國制定法律的 情況。
1�鄭國
鄭國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鄭簡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 子產,鑒於當時社會關系的變化和舊禮制的破壞,因而 「 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 」 。這 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鄭獻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鄭國執政駟歂殺鄧析(公元前545 年 ~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為鄭國鄧析所作。他把法律條文寫在竹簡上,所以史稱竹 刑 。竹刑的出現,在法律發展史上又是一大進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則便於攜帶和 流傳。
2�晉國
晉國自文公以後,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晉文公稱霸時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 年), 「 作被廬之法 」 ; 第二次是趙盾(即趙宣子)為晉國執政時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書; 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並予以公布的刑書。這是繼鄭國公布成文法之後,晉國開始正式公布 成文法。晉國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評。
3�楚國
楚國在春秋時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時作《仆區法》。仆區之法猶近世的窩藏法 。第二次是楚莊王時作《茆門法》(茆,同茅)。依照《茆門法》規定,諸侯、 大夫、公子入朝時,車不得進入宮門,以保障國君的安全。
二、戰國時期的法律制度
周元王元年(公年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一時期為戰國時期。
(一)法制指導思想
1�厲行法治。 「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 這是新興地主階級用以指導立法的思 想, 其 中心是取消舊奴隸主貴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權,它打破了奴隸制 「 刑不上大夫 」 的壁壘。
2�法律公布。 「 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 」 。 「 布之於百姓 」 向百姓公布法律,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從而否定了秘密法。
3�輕罪重刑。 「 行刑,重其輕者 」 。指在執行刑罰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 「 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 。這一思想對後世各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響。
(二)各諸侯國的變法
各諸侯國中取得了政權的地主階級,運用政權的力量先後在各國進行旨在發展、鞏固封建 生產關系,建立封建政治的變法運動。
首先是魏國。魏文侯任李悝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 新政主要有三點: (1) 「 盡地力之教 」 ,鼓勵開荒地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廢除井田制,發展土地私有制。 (2) 「 善平糴 」 ,就是國家在豐收之年收購一定數量的糧食,用來備荒; 荒年由國家出售一 定的糧食,以平衡糧價,防止舊貴族和大商人囤積居奇。 (3)制定《法經》以維護新政權所建立的統治秩序。
其次是楚國吳起。吳起變法主要有兩方 面:(1)逐漸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針對楚國 「 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上逼主而下虐 民 」 的情況,吳起提出兩條措施:第一項, 「 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 」 ;第二項,用節 省下來的錢 「 以撫養戰斗之士 」 。(2) 「 明法審令 」 ,推行法治,整頓政治機構,裁減不必 要的官吏。
第三是秦國商鞅所主持的變法。商鞅在秦國先後兩次發布變法令。第一次是孝公 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三)《法經》與 「 改法為律 」
魏文侯時李悝制定《法經》。《法經》分為盜、賊、網(或作囚)、捕、雜、具六篇。李 悝 認為 「 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 」 ,因此將懲治盜、賊行為的《盜法》和《賊法》置於前面。古 代盜主要指侵犯財產所有權的犯罪,賊主要指傷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嚴重犯罪。盜賊需要緝 捕,所以又專列《囚法》、《捕法》。《雜法》用以概括盜賊以外的各種犯罪行為。《具法 》的內容為 「 具其加減 」 ,即統一規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類似於近代刑法典中的總則,而 《具法》以外的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類似於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則。採用將法律的總原則、 通例專列一篇,而與其他篇章相對應的編制體例,說明《法經》的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 ,可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系統的封建法典,為以後歷代法典的濫觴。
商鞅入秦主持變法革新時,攜《法經》入秦,並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改編為秦律,史稱 「 改法為律 」 。律字最早的字義是指定音的竹笛,轉指音樂的旋律、節拍、節奏,具有穩定 、恆常、 「 均布 」 的含義。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強調法律的普遍適用性、穩定性、必 行性,是穩定而普遍的規則。這對於秦國法制的統一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從此以後,中 國古代的法典都以 「 律 」 為名。

㈢ 中國歷史上的法律

一、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法律

好多啊 給樓主說點例子吧 :

1、《法經》

戰國李悝制定,共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囚法》(亦作《網法》)、《捕法》、《雜法》、《具法》。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為指導,參考、總結、吸收前代各個扒讓廳政權的立法經驗,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國古代法制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法經》作為一個開創法制建設新時代的重要標志,對後世的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成為秦國商鞅變法制定秦律的直接藍本,而且也為後世的魏晉南北朝等各代立法所宗。從這個意義上說,《法經》是中國古代成文法典之源,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

2、曹魏《新律》

①改《具律》第六為《刑名》第一,突出了法典「總則」的性質與地位,並使之名副其實,堪稱我國古代法典篇章體例結構的重大創新;

②精簡「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導地位,也使其篇目分類更為系統、條理、規范,推動了立法技術的進步;

③明令廢止舊刑罰體系,確立新五刑制度,不再包括漢代的宮刑和斬右趾滑敗刑,標志肉刑已不再作為法定刑罰列入國家法典;縮小了族刑連坐范圍。這些規定顯然是刑罰制度方面的一種歷史進步。

3、西晉《泰始律》

4、北朝《齊律》

確定了十二篇的法典體例。北齊律共計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條,具有「法令明審,科條簡要」的立法特點。這一法典篇章體例結構及其律文內容的調整和確定,是立法技術日趨成熟完善的結果,反映了當時立法的最高水平。

5、《唐律》

《永徽律疏》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僅對主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作了精確的解釋與說明,而且盡可能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依據。《永徽律書》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最高水平。作為中國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幾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因此前的《春隱貞觀律》等至今都已秩失,所以《永徽律疏》成為中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會影響的古代成文法典。在中國古代立法史上佔有最為重要的地位。

還有唐朝的《唐六典》,中國最早的行政法

6、《宋刑統》

7、明朝就是《大明律》和《明大誥》

8、後來到了近現代,有名的有: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天壇憲草」與「袁記約法」》這個可是算是反面教材吧,以批判為主等等吧

基本上就這些了 因為最近在復習考研的中國法制史 所以比較清楚

望樓主採納! 謝謝啦

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始於夏朝

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稱,是後人為紀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後人追述的。一般認為,《禹刑》的性質相當於現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法考訂。但文獻中又有零星的記載。《左傳》昭公六年。晉國的叔向在抨擊鄭國子產「鑄刑書」時提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繼夏而起的商朝,在開國之初就制定了刑法,即《湯刑》。這部由湯在都城西亳制定的法律,在祖甲時期,作了修訂。它是初具規模的一部奴隸制的刑法法典,是一部成文法典。 《湯刑》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繼承和發展。《湯刑》的罪例有三百條,最重的刑例是不孝。正如《呂氏春秋》所謂的「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始了重視以「孝」為代表的「禮」與「刑」的相互借鑒。

三、我國法律發展史

以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為起點,中國法制歷史傳承四千餘年,其總體的發展脈絡、相互間淵源繼承關系是異常清晰的。

不過,四千多年間,朝代不斷更替,政權屢經變更。所以從宏觀上觀察,各個時期法制的內容、特色也各有不同。

按照發展的階段及風格特色等粗略的標准來劃分,中國法制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早期法制、戰國以後的古代法制和近現代法制三個大的部分。一、中國早期法制(奴隸製法制時代)中國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西周及春秋時期的法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奴隸制時代的法律制度。

在時間上包括自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476年這一歷史階段。中國早期法制的突出特點,是以習慣法為基本形態,法律是不公開的。

在中國早期法制中,夏、商是奠基時期。自公元前21世紀夏啟建立夏代開始,夏王朝前後存在約五百年時間。

在此期間,中國早期的刑罰制度、監獄制度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商取代夏以後也維持了將近五百年。

在繼承夏代法制經驗的基礎上,商代在罪名、刑罰以及司法體制訴訟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20世紀初出土的甲骨文資料證明,商代的刑法及訴訟制度已經比較完備。

中國早期法制的鼎盛時期是在西周。在中國歷史上,西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階段。

在西周政權存續的五個多世紀里,中國傳統的統治方式、治國策略以及一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已經初步形成,作為傳統文化基石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思想文化因素也都在此時發端。從法律上看,西周法制的形式和內容都達到了早期法制的頂峰。

在西周時期所形成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法制指導思想、老幼犯罪減免刑罰、區分故意和過失等法律原則,以及「刑罰世輕世重」的刑事政策,都是具有當時世界最高水平的法律制度,對中國後世的法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所以,西周法律制度是中國法制史學習的重點之一。

春秋時期處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動盪、大變革的前期,此時社會變革的重心在於「破」,即西周所建立的家國一體的宗法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層面都受到否定和挑戰。在法制方面,以反對「罪刑擅斷」、要求「法布於眾」為內容的公布成文法運動勃然興起。

鄭國子產「鑄刑書」、鄧析著「竹刑」及晉國「鑄刑鼎」等,都是這一法制變革運動的代表性成果。二、戰國以後的古代法制(封建法制時代)戰國以後的古代法制,一般是指戰國以後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各主要封建王朝的法律制度,在時間上包括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這兩干余年的法制歷史。

自春秋以後,中國開始有了向全社會公布的成文法,從此,中國的法律開始由原來的不公開的狀態,過渡到以成文法為主體的狀態。在從戰國到清代後期這兩千多年中,無論是法律理論、立法技術、法制規模,還是法律內容、司法體制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我們通常所說的「傳統法律文化」、「傳統法律制度」,其主體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發展和成熟的。根據法制發展狀況以及在整個法制傳承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劃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1.戰國時期。

這是由早期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重要階段。戰國時期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動盪、大變革時代的後半期。

而社會變革的許多重要成果,中國的許多思想文化精華都出自這個時期。與春秋時期相比較,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重心在於「立」。

在法制方面,「立」主要表現為以成文法為主體的新的法律體制開始在更大的范圍內、以更成熟的形式建立起來。其中,戰國初年魏國李悝(音虧)制定的《法經》,就是戰國時期法制變革運動的代表性成果。

另外,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中,影響最大的兩大學術流派——儒家和法家的主要政治法律思想,也都在這一時期內成熟並在政治舞台上發揮廣泛的影響。2.秦漢時期。

這是中國古代成文法法律體系全面確立時期。時間上包括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這段歷史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央集權為特徵的統一的專制王朝,確立了以後幾千年中國傳統政治格局和政治模式。在指導思想上,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學派的「法治」、「重刑」等理論,而且在實踐上貫徹得比較徹底,秦代的法律制度很自然地帶有明顯的法家色彩。

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和秦代是法家學派最活躍的時期,而法家理論得到完整的實踐,也僅僅是在秦代。所以,從整個中國法制史上看,秦代法制特色是極為鮮明的。

自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出土以後,許多以前鮮為人知的秦代法律得以重現於世。從這些珍貴文物資料中可以看出,秦代的法治觀念極深,法律制度也很嚴密。

在兩漢(西漢、東漢)時期,中國古代法制在秦代法制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總體上看,漢代的法律制度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

也就是說,漢代法律體制,從風格上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指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前,主要是「漢承秦制」,就是在秦代留下的法律框架內進行局部改造,形成了一套與秦代法制有根本差別的法律體制;後期則是指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在指導思想上接受儒家的理論,使儒學。

四、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法律

好多啊 給樓主說點例子吧 :1、《法經》戰國李悝制定,共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囚法》(亦作《網法》)、《捕法》、《雜法》、《具法》。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為指導,參考、總結、吸收前代各個政權的立法經驗,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國古代法制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法經》作為一個開創法制建設新時代的重要標志,對後世的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成為秦國商鞅變法制定秦律的直接藍本,而且也為後世的魏晉南北朝等各代立法所宗。

從這個意義上說,《法經》是中國古代成文法典之源,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2、曹魏《新律》①改《具律》第六為《刑名》第一,突出了法典「總則」的性質與地位,並使之名副其實,堪稱我國古代法典篇章體例結構的重大創新;②精簡「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導地位,也使其篇目分類更為系統、條理、規范,推動了立法技術的進步;③明令廢止舊刑罰體系,確立新五刑制度,不再包括漢代的宮刑和斬右趾刑,標志肉刑已不再作為法定刑罰列入國家法典;縮小了族刑連坐范圍。

這些規定顯然是刑罰制度方面的一種歷史進步。3、西晉《泰始律》4、北朝《齊律》確定了十二篇的法典體例。

北齊律共計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條,具有「法令明審,科條簡要」的立法特點。這一法典篇章體例結構及其律文內容的調整和確定,是立法技術日趨成熟完善的結果,反映了當時立法的最高水平。

5、《唐律》《永徽律疏》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僅對主要的法律原則和制度作了精確的解釋與說明,而且盡可能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依據。《永徽律書》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古代立法達到了最高水平。

作為中國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幾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因此前的《貞觀律》等至今都已秩失,所以《永徽律疏》成為中國歷史上迄今保存下來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會影響的古代成文法典。

在中國古代立法史上佔有最為重要的地位。還有唐朝的《唐六典》,中國最早的行政法6、《宋刑統》7、明朝就是《大明律》和《明大誥》8、後來到了近現代,有名的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天壇憲草」與「袁記約法」》這個可是算是反面教材吧,以批判為主等等吧 基本上就這些了 因為最近在復習考研的中國法制史 所以比較清楚 望樓主採納! 謝謝啦。

五、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始於夏朝 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稱,是後人為紀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後人追述的。

一般認為,《禹刑》的性質相當於現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法考訂。但文獻中又有零星的記載。

《左傳》昭公六年。晉國的叔向在抨擊鄭國子產「鑄刑書」時提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繼夏而起的商朝,在開國之初就制定了刑法,即《湯刑》。這部由湯在都城西亳制定的法律,在祖甲時期,作了修訂。

它是初具規模的一部奴隸制的刑法法典,是一部成文法典。 《湯刑》在立法思想上是《禹刑》的繼承和發展。

《湯刑》的罪例有三百條,最重的刑例是不孝。正如《呂氏春秋》所謂的「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

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始了重視以「孝」為代表的「禮」與「刑」的相互借鑒。

六、古代中國有法學嘛

中國歷史上的法學 在中國,法學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那時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極為輝煌的時期,各學派相繼興起,百家爭鳴。法就是各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尤其是儒法兩家)爭論的問題之一。

這一時期法家的法律思想對中國後來的思想家有深遠影響。 諸子百家的法學思想 總的來說,儒家的法律思想是 :強調主要依靠道德、禮儀教化手段並由聖君、賢臣來治理國家,法律(刑罰)只能作為輔助手段。

主張「德治」、「禮治」或「人治」,反對「法治」,實行「德主刑輔」。 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反對儒家學說,他們從「兼相愛,交相利」,即從人們互愛互利的社會信念出發,主張以「天的意志」作為法的根源,以天為法,順法而行。

並認為飢寒是犯罪的原因,應重視生產和節約;要求選拔賢才,執法嚴明公正。墨家所講的法是很廣泛的,包括法律、道德等所有規范。

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認為國家應實行「無為而治」:「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他們既反對儒家的「人治」,也反對法家的「法治」,提倡以道為核心的自然法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春秋時期,中國古代法律已從習慣法向成文法、從秘密法向公開法發展。

子產鑄刑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到戰國時期,魏國執政李悝在各諸侯國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完整的封建社會的法典《法經》。

這部《法經》雖早已失傳,但在一些歷史著作中載有其篇目。《法經》開創了中華法系獨樹一幟的立法先河,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法典的基本體系,以後的《秦律》、《九章律》、《曹魏律》、《泰始律》、《開皇律》、《唐律疏議》的體例都是在《法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戰國時期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由商鞅、韓非等人為代表的法家提出的。與儒家相反,他們強調法律及其強製作用,而輕視聖賢或道德感化作用,即主張「法治」。

法家還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法律思想,如法作為一種權衡、規矩、尺度,提供一個判斷是非的客觀准則;法應隨時代而變;法由國家制定;法應公開,應平等適用;應嚴格守法,法與賞罰不可分,等等。那時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是以加強君主專制和嚴刑峻罰為基礎的,不同於西方17~18世紀反封建專制 、反酷刑的法治。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採納了法家另一代表人物李斯的建議,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代替法律,而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法家思想來立法。 漢代以後的律學 漢武帝採納儒家董仲舒的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從此,在思想領域中,儒家學說被奉為正統,儒家的法律思想壟斷了長達2000年的法學領域。現在通常所講的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法律思想就是指這2000年的儒家法律思想,事實上是推行政治上、思想上的專制主義,其結果是導致法學在中國的衰落。

在這一時期中,繼百家爭鳴而起的是依照儒家學說,對以專制君主名義發布的成文法進行文字上、邏輯上解釋的律學,即通常所說的注釋法學。東漢經學大師馬融、鄭玄等都曾對漢律作章句註解。

晉代張斐和杜預也曾對漢律作註解 。東晉後,私家註解逐漸由官方註解所取代。

唐代大臣長孫無忌等人於公元 652 年奉詔編寫《唐律疏議》一書,對《唐律》作了權威性的解釋,與唐律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的法律文獻 。

它以儒家的「德主刑輔」作為主導思想。《唐律》及其《疏議》集戰國至隋各代法律之大成,又成為唐以後宋、元、明、清各代法律的典範。

《唐律》對當時中國近鄰國家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法律也有重大影響。因而在國內外法學著作中,通常將以唐律為代表的中國封建法律以及其他國家仿照唐律而制定的法律,稱為中華法系或中國法系。

《大明律》書影 從三國魏明帝時起,設律博士職,專門傳授法學。這一官制一直延續到宋,至元代才被廢除。

清末法學家沈家本在總結中國歷史上法學的發展時曾認為,元明清時法學已日趨衰落。1740年編成的《大清律例》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部法律。

現代法學思想傳入中國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逐步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領域也發生相應變化。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關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思想、嚴復所翻譯的許多西方名著,都包括了西方18~19世紀流行的法律思想,既有民主主義、自由主義,又有社會學、進化論方面的內容。

如果說嚴復等人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是西方法理學方面的思想,那麼,以沈家本為代表的 *** 官員則主要傳播西方法律制度,特別是基於羅馬法的民法法系法律制度的思想。沈家本任修訂法律大臣時,主持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仿照西方模式改革中國傳統法律的工作。

他派遣 *** 官員和學生出國考察和學習西方法律,聘請日本法學家來中國修訂法律和講學,1906年創立第一所近代法律學校;組織翻譯了大量外國法律。 在1911 年辛亥革命後至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西方各種資產階級法律思想,繼續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也開始傳入中國。

西方。

七、我國古代最早的法律是什麼

我國古代最早的法律是《周禮·秋宮·司刑》。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中國古代最早的法律起源與「禮」「刑」之間的關系,即「刑起於兵,法源於禮」。

1,刑起於兵:一方面,「師出以律」,中國古代最初的刑起源於軍事戰爭,最早的法脫胎於軍事中產生的軍法。另一方面,「兵獄同制」。軍事戰爭需要及時處置敵人、俘虜或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某些軍法同時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2,法源於禮: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著階級的分化,祭祀的儀式等級不同而不同,此時「禮」成為等級的標志。隨著階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手段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 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中國古代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總稱。 禮是中國古代法的重要淵源,中國古代法的最初表現形式主要以禮表現出來。

㈣ 《大明律》與明朝的主要立法有哪些

(一)《大明律》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非常重視立法的君主,他總結前朝歷史經驗,本著「法貴簡當,使人易曉」的原則制定法令,早在吳元年冬十月平定武昌以後,即命人制定基本律令,這是明朝立法的開端。律文按唐律取捨編訂,依《元典章》體例按六部順序編定,為以後的《大明律》奠定了基礎。此後,經過洪武六年、洪武二十二年重新修訂,不斷損益,基本完成了《大明律》的體例。至洪武三十年,最後完成《大明律》的編撰工作,並頒行全國。

《大明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條,體系結構與唐律稍有不同,即將唐律的十二篇合為七篇,以名例律冠於篇首。具體篇目為:名例律、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五刑之外,流徒增加充軍,死刑增加凌遲。十惡、八議之外,又增加六種貪墨贓:監守盜、常人盜、竊盜、枉法、不枉法、坐贓。

從明律的篇章內容看,其脫胎於唐律,但又不同唐律,總結了唐宋以來特別是明初三十年間的封建統治與司法鎮壓經驗,增加和充實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有人評價,《大明律》的精神嚴於宋,條文簡於唐。

(二)《明大誥》

明初,太祖在制訂大明律的同時,還於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之間,采輯案例,連續編制了四編《大誥》。朱元璋編制大誥,主要是為了進行法制宣傳,用嚴懲官民犯罪的具體案例,樹立善惡、禍福的標准,使人「趨吉避凶」,以預防和減少犯罪,從而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明大誥》共四編,即《大誥一編》、《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和《大誥武臣》,共二百三十六條。從其內容上看,基本都是用嚴刑峻法懲治官民犯罪的案例匯編,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懲治貪官污吏的。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明大詔》的特點:一是法律以皇帝意志為轉移,法外用刑,輕罪重判。由於明朝君主專制制度的高度發展,皇帝的個人意志超出於法律之上。朱元璋統治時期,仕意更改法律,斷罪判刑完全以個人的好惡為轉移。四編大誥中所列舉的許多案例,用大明律來衡量,絕大部分都是屬於輕罪重判的,還有一些是無罪錯判、更有甚者,還有一些行為根本不構成犯罪,只是因為不合朱元璋的心意或被認為侵犯了他的權威,也被判以重刑。這說明《明大誥》的內容比明律更加嚴酷;二是《明大誥》重點打擊貪官豪強,其內容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懲治貪官污吏和豪強作惡的案例。如《大誥續編》共八十七條,屬於這兩類案件有七十條左右。朱元璋之所以打擊貪官與豪強,固有其改善吏治,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的作用。但從根本上來看,還在於維護地主階級的長遠統治。

朱元璋對自己所編制的四編大誥非常重視,竟採用法律手段在民間強制推行。要求每戶一本,命令各級學校講授大誥,科舉要考試大誥內容,一時間天下講讀大誥成風。所以大浩的制定與宣傳,對於保證封建法律的實行,確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朱元璋死後,四編大誥就逐漸被他的臣民所遺忘,這說明單靠政權強制力量而推行的「御制聖書」,終究要被人民所遺棄。

(三)明例

明朝的例是作為判案根據的判例或事例。明朝判決案件除以明律及大誥為根據外,仍然採用唐宋以來以例斷案的傳統。以例斷案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法外遺奸」,因而例的作用在於補律之不足,「律者萬世之常法,例者一時之旨意」,這是律與例的基本區別。

由於例是皇帝對某一具體案例如何判決的詔令,因而經年日久歷朝積累的例便不斷地增加,並且逐漸由具體案例演變成為通行的條例。至孝宗弘治十三年,僅問刑條例經久可行者,就有二百九十七條。萬曆年間編輯嘉靖三十四年以後詔令及宗藩軍政條例、捕盜條格、漕運議單與刑名相關者,律為正文,例為附註,共三百八十二條。到了明代末年,例的數目幾乎與律相等,結果「人不依律,妄意律舉大綱,不足以盡情偽之變,理因律起例,因例生例,例愈紛而弊愈無窮」。對於律,則「因循日久,視為具文」了」。

例的盛行,對於封建法律制度來說,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以例代律或以例破律的結果,使得奸吏因緣為市,任意出入人罪。這也是明朝冤獄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大明會典》

明代的主要立法,除了《大明律》與《明大誥》之外,還仿照《唐六典》的體例編制了《大明會典》。《大明會典》於明英宗正統年間開始修纂,至孝宗弘治十五年成書。《大明會典》的編纂完成,是明代行政立法的重要成果。

明洪武十三年廢除中書省以後,行政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為了調整日益復雜化的行政關系,統治者注意用法律的形式確認新體制。明英宗以前,曾頒布過《功臣死罪減祿例》、《王府禁例六條》、《宗藩軍政條例》等行政性法規。《大明會典》仿效《唐六典》的體例,全書以六部官制為綱,按宗人府六部、都察院、六科、各寺、府、監、司的次序,分述各行政機關的職權和事例,是規定國家機關活動規則的行政性法典。明代以《會典》為行政立法的總匯,輔以單行的例,形成了頗具規模的行政法律體系。

熱點內容
關於婚姻法的畢業論文 發布:2025-09-30 00:34:09 瀏覽:659
行政訴訟法的作用 發布:2025-09-30 00:31:52 瀏覽:682
法律知識活動體會 發布:2025-09-30 00:30:26 瀏覽:350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合同法 發布:2025-09-30 00:29:31 瀏覽:680
道德經柔剛 發布:2025-09-30 00:25:05 瀏覽:757
合同法九十四條主要債務 發布:2025-09-30 00:04:07 瀏覽:765
寧夏京川律師 發布:2025-09-30 00:04:02 瀏覽:801
11法律援助去西部 發布:2025-09-29 23:57:50 瀏覽:731
勞動法中的五險一金是第幾條 發布:2025-09-29 23:56:50 瀏覽:180
法官態度都很兇嗎 發布:2025-09-29 23:51:46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