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柔剛

道德經柔剛

發布時間: 2025-09-30 00:25:05

❶ 古建築中的對聯及匾額賞析

太和殿對聯:
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乾隆題太和殿
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
建:建立、創設
極:從木,亟聲。本義:房屋的正梁。最高的地位。特指君位
建用皇極。——《書·洪範》
綏:從糸(mì),從妥,車中把也。—《說文》。安撫。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民勞》
綏之斯來,動之斯和。——《論語·子張》
時軍司馬班超留於寘,綏集諸國。——《後漢書·西域傳·序》
猷:計劃;謀劃。道;法則。功業;功績
建極綏猷的含義:君臨天下,建立雄偉強大的國家,安撫海內的藩屬,創萬世之功業。

中和殿對聯:
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乾隆題中和殿
中和殿匾額:允執厥中
「允執厥中」出自《尚書》。兩邊柱子上的對聯:「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意為:太陽駕六龍在天空中運行,自強不息;人君因布五福而獲得人民擁戴,並一定要繼續這一規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允指誠信,執指執守,中指中正之道,是說要秉承執守中正之道,以匾點明「中和殿」的含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保和殿對聯:
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乾隆題
保和殿匾額:皇建有極
含義:所謂皇建有極,極是指中道,法則,意思是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天子來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則。有強調皇權之意。典出:箕子《洪範》「皇建其有極」。

乾清宮對聯: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乾隆題乾清宮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艱。—康熙題乾清宮
乾清宮匾額:正大光明

養心殿對聯:
唯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雍正題養心殿西暖閣
養心殿匾額:中正仁和

故宮匾聯箴銘

太和殿匾額

帝命式於九圍茲惟艱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寧

注釋:天帝任命君主治理天下,這真是艱難的事情,怎能不心懷誠敬呢?天心眷顧純一的美德,保佑君主永遠安行此道,願天下長享太平。

建極綏猷

注釋:意為立法治國,體順民性。此匾昭示著天子上對皇天、下對庶民的雙重神聖使命,既須承天而建立法則,又要撫民而順應大道。

中和殿匾額
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
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
注釋:太陽駕六龍永恆地在天空中運行,聖王的所在沒有安逸的時候。君主因廣布五福才得到民眾擁戴,彰顯君王的德澤要持之以恆。

保和殿匾額
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
天心降鑒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

注釋:祖宗的訓誡昭明永垂,我後嗣子孫大概能夠敬奉繼承直到永遠吧。皇天的仁心向下照臨,要知道容護撫育天下臣民的使命沒有止境。

皇建有極
注釋:君王建立天下大法

乾清宮匾額
正大光明

注釋:天地正大,日月光明。能行天地日月之道為聖王之德。

匾上款
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筆書「正大光明」四字,結構蒼秀,超越古今,仰見聖神文武,精一執中,發於揮毫之間,光昭日月,誠足媲美心傳。朕罔不時為欽若,敬摹勒石,垂諸永久,為子孫萬世法。康熙十五年正月吉旦恭跋(鈐「廣運之寶」)。
匾下款
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御書匾額,四字傳心,一中法守,義足以括典謨。皇祖聖祖仁皇帝恭摹上石,跡藏御書處,茲法宮重建,敬謹摹搨,恭揭楹端,對越羹牆,用昭示萬葉雲仍,其欽承無斁。乾隆六十二年孟冬月恭跋(鈐「太上皇帝之寶」)。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注釋:立儀法正天下,要慎修其身,思長久之道。弘布五常之道,勿輕視民役,知民之艱難。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

注釋:寬宏仁德,天子建立天下大法。精心一意,君王躬行治國之道。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注釋:立儀法正天下,要慎修其身,思長久之道。弘布五常之道,勿輕視民役,知民之艱難。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
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

注釋:寬宏仁德,天子建立天下大法。精心一意,君王躬行治國之道。

乾清宮為內廷後三宮之首,在明代本為皇帝的寢宮,清初至康熙年尚襲明制,這里是皇帝召見廷臣、處理政務、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筵宴的場所。乾清宮及其左右殿廡在清康熙朝曾是皇帝日常處理政務最主要的活動區域。雍正皇帝以後,建儲密詔的明黃色匣子也高高地藏於「正大光明」匾後。

殿內所懸匾、聯、銘文上遺存了順治、康熙、乾隆三朝皇帝的書風,亦為清代帝王治國的聖訓。

交泰殿
康熙皇帝的御制匾「無為」二字,其理通於儒、道兩家,意在告戒帝王順行天道,掃除煩苛,與民休息。

老子《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有「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之句。《論語·衛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春秋繁露·離合根》:「故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寶,立無為之位,而乘備具之官,足不自動,而相者導進,口不自言,而擯者贊辭,心不自慮,而群臣效當,故莫見其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所以法天之行也。」又,《春秋繁露·保位權》:「為人君者,居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無聲,靜而無形,執一無端,為國源泉。」其意為以天下為公、履行自然之道、不妄行造作、讓人民休養生息才是真正聖明的君王。

乾隆皇帝御筆聯:

恆久咸和迓天庥而滋至
關雎麟趾立王化之始基

注釋:能秉持恆久不已、交感應和之道,迎受天賜,福佑就會越來越多地降臨。先躬行內宮淑德、宗族仁厚之教,樹立教化,王道將創建萬代相傳之基。

坤寧宮
日升月恆

注釋:像太陽一樣升臨高空,像月亮一樣正趨滿盈。

天惟純佑命俾爾戩谷百祿是荷
民其敕懋和綏以多福萬壽無疆

注釋:上天只佑助有德之君,讓他為政皆善,承負百多福氣。人民就服從有道之王,祝他平安多福,享受萬年長壽。

養心殿

清代從雍正皇帝始,共有8個皇帝在這里居住和處理政務,殿中的匾、聯、箴、銘都反映了清代皇帝的治國之道和安身立命的准則,「中正仁和」、「敬天法祖」和「勤政親賢」更是清王朝統治思想中永不變更之根本。

養心殿東臨乾清宮,南倚西六宮區,北通乾清門廣場西南隅的軍機處。清代自雍正帝以後,養心殿成為宮中帝王最主要的寢宮和政務中心。雍正皇帝為清代理政最勤的君主,養心殿內「中正仁和」匾與「勤政親賢」匾皆為他御筆所題。養心殿在宮禁中位置便利,殿內空間布局小巧而功能集中,廳堂、書房、寢室以及分別用來批閱奏摺、密談、休憩、禮佛的小室等一應俱全,比大殿宇更宜於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間,是清代皇帝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的中心場所。

養心殿中的匾、聯、箴、銘集中反映了清代皇權統治思想的精旨。

明間(中正仁和)

中正仁和

注釋:中庸正直,仁愛和諧。

日監在茲

注釋:皇天察看著我們這里的作為。

東壁曾懸乾隆皇帝御筆養心殿銘:

人心惟危,在閑其邪。道心惟微,在培其芽。
其閑其培,皆所為養。操存舍亡,毋須臾放。
有如時雨,沃此寸田。大公順應,動直靜專。
動匪憧憧,靜匪寂寂。矧其為君,更宜乾惕。
一念之善,百禋蒙庥。一念之惡,萬姓貽憂。
養之之方,存誠主敬。克己復禮,外王內聖。
孰本孰末,外由內施。任重道遠,責萃君師。
朵殿崇崇,顧名思義。作此銘辭,永訓後世。

此銘為闡述帝王治理天下之「心法」。

屏上刻乾隆皇帝御筆聯:
保泰常欽若
調元益懋哉

注釋:保持和泰要常懷敬順心調養元氣要更加勤勉啊

東暖閣
現為清代晚期「垂簾聽政」歷史原狀陳列,原曾為清中期乾隆、嘉慶等幾位皇帝休憩和讀書的所在。

東暖閣內曾懸乾隆皇帝御書康熙皇帝聖訓:

天下之治亂休咎,皆系於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設,必當遠慮深謀,以防後悔。周詳籌度,計及久長。不可為近名邀利之舉,不可用一己偏執之見。采群言以廣益,合眾志以成城,始為無偏無黨之道。孝者百行之原,不孝之人斷不可用。義者萬事之本,不義之事必不可為。孝以立身,義以制事,無是二者,雖君臣父子不能保也。

雍正皇帝聖訓:

敬天法祖,勤政親賢。愛民擇吏,除暴安良。勿過寬柔,勿過嚴猛。同氣至親,實為一體。誠心友愛,休戚相關。時聞正言,日行正事。勿為小人所誘,勿為邪說所惑。祖宗所遺之宗室宜親,國家所用之賢良宜保。自然和氣致祥,綿宗社萬年之慶。

曾懸嘉慶皇帝御書乾隆皇帝聖訓:

朕自臨御以來,惠愛黎元,加恩海宇,凡普免天下錢糧四次,普免漕糧二次。此外偶遇水旱偏災,隨時蠲免賑恤者,又不一而足。此皆由國家承平日久,生齒益繁,人君代天養民,允宜渥沛恩膏,俾閭閻共臻樂利,方為子惠元元之道。我子孫纘膺大統,亦當以朕之心為心,愛養斯民,推恩行慶。若能頻施曠典,視朕有加,實我大清國億萬年無疆之庥。

現通向西暖閣之門楣上西向懸咸豐皇帝御書道光皇帝聖訓:

皇考宣宗成皇帝聖訓

我大清龍興東土,首重朴實。列聖丕承,凡心法治。法無非以勤儉訓後。誠以世變風移,敝化放心,有不期然而然之勢。苟非操之固,審之精,樸素自甘,慎終如始,難與言儉也。至於飲食勿尚珍異,冠裳勿求華美,耳目勿為物慾所誘,居處勿為淫巧所惑,此猶儉德之小者。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一絲一粟皆出於民脂民膏。思及此,又豈容逞欲妄為哉!所謂無為而治,俾天下陰受其福而民不知者是也。
咸豐元年御筆敬書。

西暖閣
勤政親賢

注釋:勤於理政,親善賢士。

惟以一人治天下
豈為天下奉一人

注釋:只有讓至尊天子治理天下的使命哪有拿整個天下奉養天子的道理

《尚書》中往往以「一人」作天子自稱。天子自稱「一人」,是用謙辭,意為自己不過人類一員。臣下稱天子「一人」,是作尊稱,意為天下惟此一人至尊。

此聯化用三國·魏人李康《運命論》:「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義。故古之王者,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見《文選·藝文類聚》二十一)>

雍正皇帝聖訓:敬天法祖勤政親賢
《史記·五帝本紀》中稱堯:「敬順昊天」。史傳里描述的中華上古聖王多具備此類品德。

明末史可法曾在回復後金多爾袞的書信中言:「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主也。」贊崇禎皇帝為賢明君主。可見明代亦以此為皇帝具備聖人之德的標准。

雍正皇帝總結的這八字聖訓被以後清歷朝皇帝奉為為君治國之本。現勤政親賢殿內東壁上仍高懸乾隆皇帝集四書五經中章句以闡釋四箴的貼落。

乾隆皇帝御筆養心殿四箴有序

養心殿四箴有序
我皇考聖訓曰:「敬天,法祖,勤政,親賢」,事只四端,義該萬理。自古帝王莫不守此以治,違此以亂。予小子踐阼以來,平旦庄誦,惟日孜孜。畏與年長,會隨時觸。爰集經書成句,衍義綴辭,各得十六韻。入目驚心,既因自勵,亦以昭示來許。

皇矣上帝,監觀四方,昭假於下,赫赫明明。
惟聖時憲,承天而時行,終日乾乾夕惕若,無怠無荒。
畏天之威,敕天之命,不顯亦臨,俾爾彌爾性。
惟予一人,曷其奈何弗敬!敬勝怠者吉,義勝欲者從。
日日新,又日新。清明在躬,無然畔援,無然歆羨。
昭升於上,在止於至善。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我不敢知,我其夙夜,念茲在茲,怵惕惟厲。
安而不忘危,於緝熙,永言配命,弼我丕丕基——右敬天箴

明明我祖,既受帝祉。我來自東,永清四海。
之綱之紀,惟民所止。無忝皇祖,奉先思孝。
作樂崇德,肅肅在廟。春禘秋嘗,思其所樂。
聖有謨訓,若日月之照臨。式如玉,式如金。
布在方策,罔有不欽。峻命不易,遺大投艱於朕身。
如親聽命,罔不惟德之勤。曰仁與義,迭用柔剛。
一張一弛,不愆不忘。民可近,不可下。無教逸欲有邦。
夙興夜寐,其爾典常。啟佑我後人,俾爾熾而昌。——右法祖箴

天行健,聖人則之。克綏厥猷惟後,一日二日萬幾。
罔游於逸,庶績咸熙。曰予一人,昧爽丕顯。
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考禮正刑一德,無敢不善。
夙夜匪懈,敷政優優。惟幾惟康,斯謀斯猷。
執事有恪,亦又何求。百工熙哉,我獨不敢休。
綱紀四方,惟皇作極。先之勞之,不遑暇食。
念之哉,業廣惟勤,勤則不匱,時乃日新。
承天之道,純亦不已。政貴有恆,慎終如始。——右勤政箴

粵若稽古,明四目,達四聰。論道經邦,謂之三公。
三事大夫,百辟卿士。宣力四方,以佐天子。
惟後非賢不乂。其惟吉士,寤寐求之。任賢勿貳。
靖共爾位,期予於治。自朝至於日中昃,晝日三接。
若涉淵水,用汝作舟楫。臣哉鄰哉,尚克相予。
予其敷心腹賢腸,出入自爾師虞。假以溢我,我應受之。
用勵相我國家,邇可遠在茲,人亦有言。
惟治亂在庶官,所寶惟賢。惟一德一心,欲至於萬年。——右親賢箴

乾隆十有九年歲在甲戌春正月哉生明御制並書
乾隆皇帝御制詩:

一心奚所託,為君止於仁。
二典傳家法,敬天及勤民。
三無凜然奉,大公何私親。
四序協時月,熙績在撫辰。
五事惟敬用,其要以備身。
六府賴修治,其施均養人。
七情時省察,懼為私慾淪。
八珍有弗甘,念彼飢餓倫。
九歌揚政要,鄭衛漫亟陳。
十聯書屏扆,式聽師保諄。
藪詩擬鮑明遠體,
乾隆癸酉冬至御筆。

西南隅小室(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之名,按《乾隆皇帝御制三希堂記》來看,大體有兩個意思:
一是乾隆帝在此處書房收藏了晉代王羲之的《快雪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後再添王珣《伯遠帖》,三件法書遺跡皆為稀世珍品。他又引謝靈運的「懷抱觀古今」和顏延之贊向秀的「深心托豪素」二詩句為上下聯,以寄託自己對魏晉風流的仰慕之情。
二是應和老師蔡世遠的「二希堂」,又寓含宋代大儒周敦頤的「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之意,勉勵自己積極修養,不斷超越,上升到更高的心靈境界。

懷抱觀古今
深心托豪素

注釋:以廣闊的胸懷評鑒古今人物,將淵深的心思託付筆墨之間。

三希堂中這副對聯化用魏晉名士詩句,顯示出乾隆皇帝弘歷風流儒雅、講究文趣的一面。上聯以「懷抱」起首,下聯以「豪素」收尾,都呼應了三希堂空間小巧的特點,和處身書房中萬千精神都凝於方寸之間的情形。對聯以「素」字仄聲收束,也是此聯特別之處。

三希堂門楣上方為乾隆皇帝御制三希堂記

內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養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
夫人生千載之下,而考古論世於千載之上,嘉言善行之觸於目而會於心者,未嘗不慨然增慕,思與其人揖讓進退於其間。羲之清風峻節,固足尚,即獻之亦右軍之令子也。而王珣史稱其整頹振靡,以廉恥自許。彼三人者,同族同時,為江左風流冠冕。今其墨跡經數千百年治亂興衰存亡離合之餘,適然薈萃於一堂,雖豐城之劍,合浦之珠,無以逾此。子墨有靈,能不暢然蹈抃而愉快也耶。
然吾之以三希命堂者,亦非盡為藏帖也。昔聞之蔡先生名其堂曰「二希」。其言曰: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或者謂余不敢希天,余之意非若是也。常慕希文、希元之為人,故曰「二希」。余常為之記矣。但先生所雲,非不敢希天之意,則引而未發。予惟周子所雲:固一貫之道,夫人之所當免者也。若必士且希賢,既賢而後希聖,已聖而後希天,則是教人自畫,終無可至聖賢之時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人人有盡心知性之責,則人人有希聖希天之道。此或先生所雲,非不敢希天之意乎?希希文、希元而命之曰「二希」,古人托與名物,以志弗忘之意也。
則吾今日之名此堂,謂之為希賢、希聖、希天之意可,慕聞之先生之二希而欲希聞之之希亦可。即謂之王氏之帖,誠三希也亦可。若夫王氏之書法,吾又何能贊一辭哉!

乾隆皇帝作此文述室名「三希」的含義,一者,慕魏晉風流;二者,記老師教誨;三者,銘聖賢之道。弘歷自14歲始(雍正二年,1724年),師從蔡世遠學作古文長達7年。他自謂在蔡世遠處得「學之用」,直到自己年老寫文章時仍憑藉蔡所傳授之法。

❷ 過剛易折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就是物體有硬度和柔韌性,當物體剛硬到一定的程度就沒有了柔韌性,變得很脆,容易被折斷。意指做人要圓滑,不要太過於直沖,否則容易得罪人,遭人忌恨,被人陷害,所以叫物過剛則易折。


這個詞語出自《道德經》的一句話「過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意指為人處事過於強勢,不知變通薯皮者,容易被打敗,而善於順勢而為,柔韌圓通者,則處於不敗之地。

下面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句話蘊含的人生哲理吧。


道家認為,天下柔者莫過於水,而能攻堅者又莫勝於水。水之無形,因勢而變,遇高山堅石而迂迴避之,無所不往。以柔弱之形,勝高山堅石之剛。保持謙卑的低姿態一往無前,最終匯聚成碧波萬頃的浩然大海。

為人處事中,更應注重剛柔之理。做事如水,以萬變應不變,柔韌圓通;做人如山,以不變應萬變,方毅剛勇。太過於柔和,則失去沖鋒進取的勇氣和敢想敢做的魄數辯差力;太過於剛強,則不具因時而變、隨事而制的靈性和行萬里路的韌性。只有柔和中蘊蓄著剛強灶頃,做到剛柔並濟,才最為堅強。

其他名人也說過類似的話哦:

柔能克剛,弱能勝強。—— 黃石公《三略·上略》

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自柔出,柔能克剛。—— 曾國藩

剛柔的時代已經變成柔剛的時代,柔比剛更重要。—— 嚴介和

❸ 道德經中的有名,無名究竟是什麼意思,不是很理解

liuhua
名可名,
【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當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
【有名謂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
【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
——【 】內為河上公解釋。

註:名可名,非常名。出現三個【名】。第一、第三【名】為老子哲學的重要范疇,指【道】的真相。第二個【名】是動詞,,指用言詞正確地表達概念。

❹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翻譯與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01。名可名,非常名02。無名,天地之始03;有名,萬物之母04。故常無,欲以觀其妙01;常有,欲以觀其徼02。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0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04。

今 譯

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並非永恆之道。若能用語言說清楚的道的名稱,並非永恆的道的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名稱,是萬物產生之母體。所以,從常無中能觀察大道無形的奧妙,從常有中能觀察道產生萬物的歸宿。無與有同出於大道而異名,同樣稱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眾妙產生的根本。

評 議

此章為《老子》的首章,是論說宇宙起源的哲學問題。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其中包含有三層內涵:一是說道不可言,沒有名稱。二是說道無名稱,無名稱是天地的開始;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便有了名稱,有名稱之天地是萬物的母體。三是說無形的道,與有形的天地,皆同出於道,同出而異名,同樣是玄微幽遠。玄微幽遠之道,是產生眾妙之根本。顯然,其中蘊含有玄虛神秘的色彩。因此,已故高亨先生說它「表現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成分」(《老子注譯》),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稱《老子》、《莊子》與《周易》為「三玄」,其深奧玄虛,令人費解,可想而知。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25章)即說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質屬性,屬於唯物主義。

在古代,《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據統計多達五千六百種。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包括楚簡本《老子》(不足兩千字)、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王弼《老子注》等等,皆為手抄本。《老子》的真本,尚未發現。由於《老子》皆為手抄本,在傳抄過程中抄者有所增損,是不可避的。今天,我們只能根據不同版本,擇善而從。就現行的《老子》幾種主要版本而言,有的篇章,由於斷句不同,就出現不同的訓釋。即以首章為例,予以簡單的說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兩句,王弼注曰:「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未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高亨先生沿襲王弼舊說,將此兩句斷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穗雀子注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介》這兩句斷句與高亨先生相同。此等斷句,並不符合老子本意。又「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句,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嚴遵《老子指歸》、王弼《老子注》等,皆斷句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不符合老子本意,是顯而易見的。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注譯》皆斷句為:「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糾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錯誤斷句。

老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春秋時代,由於受當時社會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老子對宇宙起源的認識和論說,存在玄虛神秘的色彩,這是難以避免的。對於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哲學命題,只有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才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不過老子的宇宙起源說屬於唯物主義,是不應動搖的。恩格斯說:「凡斷定說精神先於自然界存在,因而歸根到這樣或那樣承認創世說的人,便組成唯心主義營壘。凡認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則屬於唯物主義各派。」(《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頁)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認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所以,老子是唯物主義者。

注釋



01道可道:上「道」字,謂大道。下「道」字,作動詞,謂說。「常」:原字為「恆」,為避漢文帝劉恆之諱,而改「恆」為「常」。兩句謂若能用語言說得清楚的道,並非是永恆之道。西漢河上公釋「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老子道德經章句》,下同。)

02名:上「名」字,謂永恆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下「名」字,謂可命名之名。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注》,下同。)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變不易之謂也。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猜搭早;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老子鬳齋口義》,下同。)

03無名:謂道本來無名稱。道產生天地枝肆,故謂「無名」為「天地之始」。河上公曰:「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之本始也。」

04有名:謂天地。天地產生萬物,故謂之為「天下之母」。河上公曰:「有名謂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林希逸曰:「『有名,萬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

01常無:謂大道。妙:微妙,玄妙。王弼曰:「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

02常有:謂天地。徼:河上公曰:「徼,歸也。」唐代陸德明曰:「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經典釋文》,下同。)清代王夫之釋「徼」為「邊際」(《老子衍》)。清末奚侗曰:「徼,歸終也。」(《老子集解》,下同。)與河上公訓釋相同。林希逸曰:「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

03此兩者:指「有」與「無」。奚侗曰:「有生於無,故曰『同出』;有、無對立,故曰『異名』。」同出:謂同出於大道。玄:奚侗曰:「玄,《說文》:『幽遠也』。有、無相生,其理幽遠。」

04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莊子》『深而又深』、『神而又神』,贊道之詞。道生萬物,故雲『眾妙之門』。」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又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別義。」

按元代吳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經』。他本或作《道德經》上,則是以《道德經》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道德真經吳澄注》,下同。)

熱點內容
外國訴訟法的種類 發布:2025-09-30 02:13:14 瀏覽:11
60元一天有沒有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9-30 01:49:59 瀏覽:697
政法幹警法律碩士成績 發布:2025-09-30 01:40:10 瀏覽:833
迷人美法官 發布:2025-09-30 01:40:01 瀏覽:779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29條 發布:2025-09-30 01:00:03 瀏覽:938
小區綠地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30 00:52:47 瀏覽:22
關於婚姻法的畢業論文 發布:2025-09-30 00:34:09 瀏覽:659
行政訴訟法的作用 發布:2025-09-30 00:31:52 瀏覽:682
法律知識活動體會 發布:2025-09-30 00:30:26 瀏覽:350
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合同法 發布:2025-09-30 00:29:31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