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素材

道德經素材

發布時間: 2025-09-30 05:13:28

❶ 讀《道德經》札記(38):大智若愚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有一組詞語:

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意思是,最完滿的東西好象有欠缺,最充盈的東西好象空虛,最直的東西好象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象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象言語遲鈍。

咋讀這段話,感覺不太好理解。

其實,道理是顯而見的,它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即事物在很多時候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個成語,與上面的含義相同,就是「大智若愚」。

不知道它的本源是不是來自《道德經》,據考證,這個詞語最早見於蘇軾文集,提法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詞語的風格與《道德經》極為相似,大約是受到了《道德經》的影響吧。

有大智慧的人,在處理問題時,讓自己顯得很愚鈍的樣子。在日常生活中,大智若愚給我們哪些智慧啟示呢?

老子說:「功成而弗居」。自己知道有功勞,但卻始終謙虛謹慎,不居功自傲。

歷史上,有人功成名就之後,鋒芒畢露,頭上長角,身上長刺,處處表現的功高蓋主,結果引來殺身之禍。這種情況,並非個別。

在當今社會中,也有一些人,做出了一點成績,就自吹自擂,貶低他人,驕傲蠻橫。這樣的人,有幾個結果是好的呢?他們真應該認真悟一悟「功成弗居」的真諦。

三國時期的劉備,放下架子,三顧茅廬,終成大業。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研究雜交水稻,享譽全世界,仍然不求榮華,默默奉獻,長期奮斗在科研第一線。

據說,世首富比爾.蓋茨,將自己的巨額財富捐獻出來,做慈善事業,自己生活卻極其節儉、低調。

現代社會,許多人心態浮躁,追逐名利,把自己置身於身心俱疲的境地,事業和家庭難以為繼。

老子的名言「致虛極,守靜篤」,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認識自然規律,內心坦然,排除雜念,寧靜才能致遠。

古時候,司馬懿深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在與諸葛亮的對陣中,任憑諸葛亮怎麼用「激將法」,都按兵不動,最終奪取了戰場的主動權。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老者,挑著擔子在街頭上行走,一頭的瓦罐不小心掉到地上摔碎了,但老者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頭也不回地繼續往前走。

一個路人趕忙過去,對他說:「你的瓦罐掉地上摔破了。」老者一臉的平靜,回答說:「我知道了。但你停下來又能怎樣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處事,該放下的要 放下,要寧靜、平靜,有智慧地處理問題。

要敢於下笨功夫。

有的人擅長投機取巧,想不勞而獲,須知,世界上事情,都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做事還是需要踏踏實實。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有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500多年前的話,卻通俗易懂,其蘊含的道理也發人深醒。

就我們的寫作來說,要取得成績,也是要下積累的功夫。寫作高手,也並非一日之功。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房間里有著奇怪的裝飾,不論是窗簾上、衣架上還是廚具上,都掛著紙片,每片紙上都記錄了一些美妙的詞彙,為的是每時每刻都隨時記誦。

正是這種對語言和素材的不斷積累,才在寫作時得心應手,成為著名作家。

不做物慾的奴隸。

老子《道德經》提倡「復歸於嬰兒」。什麼意思呢?就是要象嬰兒般淳樸,無欲無求。老子認為,簡化生活,返璞歸真,才是幸福快樂的源泉。

晉朝陶淵明寫過一篇《桃花源記》,描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和諧相處的大同世界。

雖然,我們現在不可能去到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中,但內心保持平淡清靜,「為腹不為目」(《道德經》中語,意思是,飽腹足矣,不去追求那些聲色犬馬的東西。),仍是必要的。

鄭板橋有句名言:難得糊塗。

在職場上,我們也常常見到那些難得糊塗的人。在名利面前,他們不爭不搶,加班加點而不計報酬,看起來是愚鈍,實則是大聰明。

在別人爭的不可開交時,大家往往把信任票投給了他,名利雙收的最終還是這樣的人。

大智若愚!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講義2017 發布:2025-09-30 07:36:15 瀏覽:599
建成法治體系 發布:2025-09-30 07:36:14 瀏覽:50
社會實踐法律援助新聞 發布:2025-09-30 07:22:34 瀏覽:293
合同法合同的效力教案 發布:2025-09-30 07:09:11 瀏覽:15
中西經濟法的區別 發布:2025-09-30 07:09:01 瀏覽:728
s條例美國 發布:2025-09-30 07:04:12 瀏覽:537
勞動合同法用工年齡16 發布:2025-09-30 07:02:02 瀏覽:800
古代日本女人的刑法 發布:2025-09-30 06:57:08 瀏覽:629
民事訴訟法解釋462條 發布:2025-09-30 06:49:50 瀏覽:449
立法權的讓渡 發布:2025-09-30 06:46:21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