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法治體系
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什麼
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我們黨清醒認識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深刻分析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提出來的,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當今中國,正處於實現歷史性一躍的關鍵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第一個百年」目標勝利在望,「第二個百年」目標日漸接近。同時,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
全面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② 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是什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要重視憲法和法律的實施,通過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核心環節是怎樣使靜態的法律制度在實踐中得到良好實施,最重要的是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執法機關要依法履行自身職責。
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內在聯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國家最大的規矩,法治是國家治理最基本的手段。
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就是考慮這個總目標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內在聯系和相互銜接,在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框架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不斷深化改革,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而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必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可以說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總體戰略部署在時間軸上的順序展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就像兩個輪子一樣協同驅動,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製度動力和保障。
③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基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備的黨內法規體系五個子系統。具體內容包括:
1、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2、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1)要認真研究如何使法律規範本身具有可實施性.
(2)要研究法律實施所必需的體制以及法律設施。
(3)要認真研究法律實施所需要的執法和司法人員的素質與能力。
(4)要研究法律實施的環境因素。
(5)要研究如何克服法律實施的阻礙和阻力。
3、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1)要科學配置權力,使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
(2)要規范權力的運行,為權力的運行設定明確的范圍、條件、程序和界限.
(3)要防止權力的濫用,為權力的行使設定正當目的及合理基準與要求.
(4)要嚴格對權力的監督,有效規范黨內、人大、民主、行政、司法、審計、社會、輿論諸項監督,並充分發揮各種監督的獨特作用,使違法或不正當行使權力的行為得以及時有效糾正。
(5)要健全權益恢復機制,使受公共權力侵害的私益得到及時賠償或補償。
4、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統一招錄、有序交流、逐級遴選機制,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職業保障制度。
5、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要在對現有黨內法規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和修訂一批重要黨內法規,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為建黨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④ 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這一嶄新表述,是貫穿決定全篇的一條主線,為新時期的法治中國建設規定了性質、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這一嶄新表述是中國共產黨對
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法治國家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學說的重大貢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
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總抓手。
貫徹和落實這一要求,對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准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含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指的是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集中體現中國人民意志和社會主義屬性的法治
諸要素、結構、功能、過程內在協調統一的有機綜合體。之所以要以體系化的方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本身就是一個要素眾多、結構復
雜、功能綜合、規模龐大的系統工程,各系統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當其協調一致時可以發揮最大功能,但當某一環節或系統出現了毛病,就會影響
整體的正常運行和功能的發揮。為此,必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體系特徵有一個客觀、准確的認識。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法治諸要素、結構、功能、過程內在協調統一的有機綜合體。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法治體
系本身也是一個系統: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由眾多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從其存在形態入手可將其從總體上分為硬體要素和軟體要素兩大類。第二,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並不等同於法治諸要素相加之和,它必須對法治諸要素進行組織、搭配和安排,實現法治結構的科學設置,並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的功能。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僅要求相互間具有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結合起來,而且要成為一個能完成特定功能的總體。第四,與法律體系不同,法
治體系不是一個靜止的存在,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法律的制定、實施、監督、實現、發揮作用、反饋等階段性過程的接續。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規范表達。法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法治不僅要以相應的政
策、組織和權力構架作為基礎,而且其實現程度又受制於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法治不僅為政治建設提供權力運行的規則和依據,而且是政治的規范化表達。因此,
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法治體系」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法治領域的表達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法治體系的本質
屬性。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做到「七個堅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法治理論;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自覺建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
家。前後兩句話是一個整體,不能斷章取義理解。那麼,「兩個建設」之間是一個什麼關系呢?這個關系可以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社會主義法治國
家的自覺建構。特色形成於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既是法治的一般理論與中國法治實踐特殊問題的結合,更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自覺建
構。這種自覺構建,避免將資本主義與法治捆綁在一起進入西方範式陷阱,是在立足中國國情創建本土化法治發展道路的實踐,是針對需求回應問題面向未來的法治
探索。
⑤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及其內涵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及其內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內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容。
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建成法治體系擴展閱讀:
中國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點。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因此,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