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立法過程
⑴ 立法程序的四個環節
立法程序的四個環節:根據立法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四個階段。
1.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以及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
立法法規定,向全國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近年來,慈善法、民法總則、監察法都經常委會兩次或者兩次以上審議後,提請大會審議通過。
(2)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委員長會議、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以及常委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
國家監察委員會成立後,應當考慮作為有權提出法律案等議案的主體。
2.法律案的審議
審議法律案,是立法程序中最重要的環節。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過程,是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和凝聚共識的過程。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程序。一是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二是在大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三是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四是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即現行立法法所說的「法律委員會」,下同)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
(2)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基本程序。一是在常委會會議舉行的7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委會組成人員;二是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三是常委會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在此基礎上,必要時可以召開聯組會議進行審議;四是有關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
全國人大組織法、全國人大議事規則和立法法規定了統一審議法律案的制度。由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其他各方面的意見,進行統一審議後,向常委會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印發常委會會議。在法律案的審議過程中,法制工作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的修改建議稿,提交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實踐證明,這個制度既有利於對法律案所涉及的專業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也有利於統一立法技術規范,統一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維護法制的統一。
立法法規定了對法律草案的「三審制」。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委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和實踐中的做法,對屬於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如果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關於法律問題的決定和「打包修改」的法律案等通常都是一審通過,有的可以經兩次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如果法律案經常委會三次會議審議後,仍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可以暫不付表決,交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比如,常委會對物權法草案審議了7次才提交大會審議,行政強製法草案審議了6次,證券法草案審議了5次,食品安全法、監督法、環境保護法、預演算法等法律草案審議了4次。此外,法律案經審議之後,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存在較大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委員長會議向常委會報告,該法律案終止審議。
3.法律案的表決
列入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憲法的修改,由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由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程序。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公布法律。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⑵ 怎樣正確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記者近日就慈善法實施有關問題,采訪了民政部有關負責人。
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
問:請介紹慈善法的調整范圍。
答:慈善法以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活動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為宗旨,不僅規范慈善活動,同時明確政府在監管和促進等方面的責任,保障和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明確規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以及慈善有關的活動適用慈善法,是慈善制度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立足我國國情,結合慈善活動發展的趨勢,廣義界定慈善活動,規定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在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救助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以及促進教科文衛體事業發展、防止污染和保護環境等領域自願開展的公益活動。
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慈善組織概念
問:慈善法在慈善組織的界定、准入、管理等方面有哪些規定?
答:慈善法是第一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慈善組織的概念、范圍、權利義務,解決了過去沒有解決的很多問題。
在慈善組織界定上,慈善法從依法成立、以慈善為宗旨、非營利屬性、獨立主體地位等多個基本屬性入手,很好地界定了慈善組織的定義和條件。還明確了慈善組織可以採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釐清了慈善組織與社會組織現有的三種形式的關系。
在慈善組織的准入上,慈善法通過明確慈善組織的設立條件和程序,進一步鼓勵興辦慈善組織。今後,新成立的慈善組織具備了法定條件就可以向民政部門申請登記。已經成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過去所說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也可以由民政部門認定為慈善組織。同時,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范圍也適當擴大了,由過去主要限於公募基金會和少數社會團體,擴大到符合條件的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
在慈善組織的管理上,針對以往慈善組織自律機制不健全,資金募集和使用不夠透明,還有少數組織有商業化、營利化傾向,以及政府事中事後監管不到位、社會的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公眾關心的問題,這次在立法中都有了回應。在放寬准入的同時,加強了事中事後監管,規范了慈善組織內部治理,明確了民政部門對慈善工作的主管責任,加強了社會監督,推動了行業自律,體現了「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的思路。
建立統一信息平台制定信息公開辦法
問:如何推動慈善組織信息及時、有效公開,讓公眾更滿意?
答:慈善法高度重視信息公開工作,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制度、一個平台、三類公開、兩項告知」,並明確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一個制度,是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統計和發布制度。一個平台,是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各自在統一的信息平台上向社會公開慈善信息。三類公開,即政府、慈善組織、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都有各自的信息公開義務。政府要公開在對慈善組織進行登記管理等行政行為中獲取的慈善信息;慈善組織要公開組織章程和決策、執行、監督機構成員等信息,要公開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還要定期向社會公開募捐情況和慈善項目實施情況。兩項告知,即對捐贈人、受益人的告知。慈善組織
⑶ 立法程序的四個環節
立法程序的四個環節提出立法議案、審議立法議案、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以及公布法律,如下:
1、提出立法議案:立法法規定,向全國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近年來,慈善法、監察法都經常委會兩次或者兩次以上審議後,提請大會審議通過。
2、審議立法議案:審議法律案,是立法程序中最重要的環節。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過程,是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和凝聚共識的過程;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列入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憲法的修改,由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由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公布法律: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程序。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公布法律。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
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以及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
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
委員長會議、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以及常委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
綜上所述,根據立法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四個階段。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