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法治觀
1. 中國法律思想史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提出的「法治」觀,其理論根據是什麼
法家的「法治」其核心思想其實不是「法制」,而是「權治」。法家思想成熟的很晚但其誕生得很早,法家的創始人是管仲,他依靠「霸道」幫助齊桓公稱霸,具體做法就是查戶口、定編制,是把人民分成四種人:士農工商,分居不同的地方,永世不得改行或串門,然後建立十五個士人之鄉,再從裡面徵兵。其實是把全國變成一個大兵營,保證君主的最高權力。由此可見,法家的是通過法規律令和行政手段治國的學派,因此西方把法家稱為「行政管理學派」或者「司法與行政管理學派」。
法家的理論依據是人性本惡,這個思想來源於荀子,但荀子並不是人性「本」惡論者,荀子的觀點是人性「有」惡。荀子認為人性分成兩個部分「性」(人的自然屬性,是惡的)和「偽」(不是虛偽的意思而是人為的意思,是指人的社會屬性,是善的)。荀子在王志篇中說,天下萬物可分為四等,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有義,所以是天下至貴。由此可見,荀子是承認人性有善的。而且荀子認為人必須通過「偽」去改造「性」,因為如果沒有偽,只有「性」,那麼人是無法生存的,因為人的動物性的生存能力不及動物,叫做「力不如牛,走不若馬」。用「偽」改造「性」必須由聖人來做,叫做「化性起偽」,改造的結果是「塗之人可為禹」,這與孟子的「人皆可為舜堯」殊途同歸。如果荀子不承認人性有善,很難想像可以把普通人改造成聖人。但荀子同時認為「性」是很頑固,必須通過聖人的改造,才能去除,而聖人的做法是「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這個做法已經離法家很近了,而韓非在荀子人性有惡的基礎上又向前邁了一步,認為人性本惡,因此沒有改造的可能性,只能防範。所以法家才是諸子中真正的性惡論者。
2. 管仲的法治關與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觀的主要區別
政治制度
行政改革
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叄其國而伍其鄙」。所謂「叄其國」,就是將國劃分為21鄉,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3官管理。所謂「伍其鄙」,就是將鄙野(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卒、邑4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整頓行政系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余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21]
用人人事
他提出的用人原則是:「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此外,他還總結出一套對於各級官員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
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制度成為日後科舉制度的雛形。
政治主張
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2]
外交主張
管仲的外交主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
為了使齊桓公成為諸侯之長,管仲在外交上協助齊桓公做了許多努力。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國救燕。齊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國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管仲讓齊桓公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獻計讓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前654年,管仲,齊桓公因鄭文公首止逃會,率聯軍討伐鄭國。數年後,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此次盟會齊桓公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戰略獲得了很大成功,使齊桓公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華夏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23]
選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