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英國刑法與歐盟立法的區別

英國刑法與歐盟立法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5-10-01 08:30:30

① 英國留學 律師執照

在英國的律師分為兩種:事務律師(Solicitor)和出庭律師(Barrister)。而兩者的培訓模式、職業路徑和執業事務所也都是分離的。
英國留學律師,必須經歷三個階段:法律學術教育、法律實務教育以及律所實習。
第一個階段對兩種律師的要求是相同的,而後兩個階段因為職業導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第一個階段要求:同學們在英國獲得法律本科學位(LL.B,三年制);如果本科念的是其他學科,那麼,你需要讀一個PgDL的法律研究生課程來補足英國法的基本知識。
PgDL包含7門必修課程:憲法與行政法刑法、衡平法與信託、侵權法、合同法、土地法、歐盟法,這些課程將法律本科學位中的核心課程壓縮在一年內學完。
第二階段是完成LPC課程(LegalPracticeCourse,一年制),學習商法,民事、刑事程序法,文書寫作,律師職業道德等,是非常實務導向的;出庭律師在此階段對應的課程是BVC(BarVocationalCourse),主要學習邏輯、辯論技巧、提升法律研究能力等。
第三階段是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完成兩年的實習期(trainingcontract)(要成為出庭律師則需要一年的實習期)。這兩年中每半年要換一個崗位,一共做四個崗,其中,至少要涉及3個完全不相關領域。
在每個崗位上,都有一位合夥人或者資深律師直接指導你的工作。如果是在規模較大的所,這兩年則有機會接觸到完全不同領域的業務。這兩年是帶薪實習。
在上述三個階段依次順利完成之後,你會被英國非出庭律師協會(LawSociety)或英國出庭律師公會(BarCouncil)納為正式成員,成為注冊執業的事務律師或者出庭律師。

事務律師:
那些可以直接接受當事人委託,主要從事各類非訴訟業務,多以合夥制形式參與法律服務的律師。事務律師的活動范圍,遠較出庭律師廣泛。
傳統的事務律師除了不能在高等法院以上的法院出庭,幾乎可以提供其他的所有法律服務,他可以直接去見客戶,比如去見街邊賣菜的小販、公司的董事,移民客戶、公司、企業等。
當客戶的問題產生出庭的需要,或者涉及到某些特別的專業領域,比如跨境稅務、新公布的立法時,事務律師會去找出庭律師。

出庭律師:
接受事務律師的委託能在英國高等法院以上出庭,或向事務律師提供專項法律意見的律師。
出庭律師一般是精通某門法律或某類案件的專家。他們不僅通過辯護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而且回答事務律師們提出的疑難問題。
在英國,出庭的律師沒有個人的位置,只是個「工具」。在中國法庭上或提交法律意見時,中國律師可以說「我認為」,但在英國只能說「我提請法庭注意」(Isubmit…或My submission is…)。

② 請舉出——【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的主要實例、案例。附上簡介/分析/出處為盼。謝謝!

在美國,反壟斷法被稱為「自由企業的大憲章」、在德國被稱為「經濟憲法」、在日本被認為是「經濟法的核心」,其地位凌駕於其他所有經濟法規之上。但即便在已經實施反壟斷法的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它也是不同觀念的爭論焦點,已有的各國法律規則和實踐相差之大,遠超過其他法律部門。從一百年前誕生至今,反壟斷法的精神、實質也發生了很大改變,研究發達國家的反壟斷歷程對我們了解中國《反壟斷法》顯然將會有所裨益。

一般認為,美國1890年頒布的《抵制非法限制與壟斷保護貿易及商業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立法。因最初是由參議院議員約翰·謝爾曼提出的議案,故稱《謝爾曼法》,由於當時企業兼並多是通過「托拉斯」的形式進行,所以這部法律也叫《反托拉斯法》。

利用《謝爾曼法》,美國政府曾成功地肢解了標准石油公司、美國煙草公司和AT&T(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這三個最有名的托拉斯。

在歐盟成立後,競爭法也成為其體系中重要的法律。主要包括建立歐共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等三個基礎條約及相關文件,其法律效力凌駕於成員國的競爭法之上,後者不得與歐盟競爭法相抵觸。

在亞洲,日本政府為了趕超英美德等發達國家,集中財產參與國際競爭,先是鼓勵和保護壟斷。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憑借美國政府的干預,日本依照美國的反托拉斯法於1947年4月頒布了嚴厲的反壟斷法《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成功地肢解了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4大財閥,並在以後多次對該法律進行了修改。除此以外,日本政府還為該法律的執行特別設立了公正交易委員會。

從第一步真正意義上的《反壟斷法》出台到現在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盡管因國情不同,各國的反壟斷立法以及司法實踐存在著差異,但因為反壟斷法基於的經濟學原理相同,因此近年在內容上體現出很大的趨同性。

而各國反壟斷法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反對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而不是反對企業的壟斷地位。■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一:資源重組

波音

在1996年宣布收購麥道後,波音公司就遭到了歐盟方面的巨大壓力,但此案在波音作出巨大讓步後最終得到了通過,其博弈過程顯示了反壟斷案件的復雜性

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製造業第一巨頭美國波音公司宣布收購世界航空製造業排行第三的美國麥道公司,在全球飛機製造業引起了軒然大波。按照1996年12月13日的收盤價,波音公司完成這項收購共需出資133億美元。在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合並之後,新波音公司的資產總額達500億美元,凈負債為10億美元,員工總數20萬人。1997年,新波音公司的總收入達到480億美元,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軍用飛機製造企業。

在二戰之後,波音公司以原有的B-52型轟炸機的生產設備和廠房為基礎大量生產波音707大型民用客機,奠定了其在世界大型民用客機生產領域的壟斷地位。1996年,該公司贏得了346架訂貨,是6年內訂貨最多的一年。

而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公司的競爭對手麥道公司的競爭實力則正在不斷下降,其佔世界民用客機市場的份額已從原有的22%下降到兼並前的不足10%。從軍工產品來看,盡管麥道公司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軍用飛機製造商,生產了著名的F-15、FA—18等戰斗機,但在1994年,美國的洛克希德與馬丁·瑪瑞塔合並,組成了洛克希德·馬丁與麥道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96年,洛克希德·馬丁又斥資91億美元,兼並了另一家軍工大企業——勞若。三家公司聯合之後的年銷售額達到300億美元,是麥道公司年銷售額的兩倍,極大地削弱了麥道公司的競爭實力。現實表明,波音公司通過兼並麥道需要擴大生產能力,增加生產技術人員,而陷入困境的麥道也需要通過被兼並來尋找生機。

此案爭議的焦點在於,根據美國的有關法律,如此大規模的合並必須經過美國反壟斷當局的批准。關於兼並的允許范圍,法律中明確規定,如果兩家公司合並以後市場份額的平方和大於1800,公平交易部的反壟斷處或聯邦貿易委員會就有權立案調查。照此規定計算,波音所佔的市場份額為60%,僅其一家的平方就是法律條文規定的兩倍,麥道所佔的市場份額為15%,兩家市場份額平方和為3825,是立案調查標準的兩倍多,但最終還是獲得了美國政府的放行。

由於這起合並事件使世界航空製造業由原來波音、麥道和空中客車三家共同壟斷的局面變為波音和空中客車兩家之間進行超級競爭,因此波音公司兼並麥道公司事件對歐洲飛機製造業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在政府和企業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97年1月,歐洲委員會開始對波音兼並麥道案進行調查;5月,歐洲委員會正式發表不同意這起兼並的照會;7月16日,來自歐盟15個國家的專家強烈要求歐洲委員會對這項兼並予以否決。美國和歐洲各主要國家的政府首腦紛紛捲入這場兼並和反兼並的沖突之中。

一時間,美國與歐洲出口企業之間醞釀著引發貿易大戰的危機。最後,為了完成兼並,波音公司在1997年7月22日不得不對歐盟做出讓步,其代價是:1.波音公司同意放棄三家美國航空公司今後20年內只購買波音飛機的合同;2.接受麥道軍用項目開發出的技術許可證和專利可以出售給競爭者(空中客車)的原則;3.同意麥道公司的民用部分成為波音公司的一個獨立核算單位,分別公布財務報表。

經15個歐盟國家外長磋商之後,7月24日,歐洲正式同意波音兼並麥道;7月25日,代表麥道75.8%的股份,持有2.1億股的股東投票通過麥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並。1997年8月4日,新的波音公司開始正式運行。至此,世界航空製造業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兩霸相爭的新格局。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二:終遭肢解

標准石油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托拉斯,標准石油受到了美國政府長達20多年的起訴和打擊,並最終遭到分拆,這一案例為美國乃至全球的反壟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作為全球第一家托拉斯(以高度聯合形式組成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標准石油的解散無疑是全球反壟斷史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其所造成的影響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意義非常。

1870年1 月10日,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創建了標准石油這家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壟斷企業,其定名是為了標榜該公司出產的石油是顧客可以信賴的「符合標準的產品」。到1879年底,標准公司作為一個合法實體成立剛滿9年時,就已控制了全美90%的煉油業。自美國有史以來,還從來沒有一個企業能如此完全地獨霸過市場。

1882年,洛克菲勒在他的律師多德首度提出的「托拉斯」這個壟斷組織的概念指導下合並了40多家廠商,壟斷了全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 1886年,標准石油公司又創建了天然氣托拉斯,並最後定名為美孚石油公司。1888年,公司開始進入上游生產,收購油田。189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商,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原油產量。標准石油公司對美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一直持續到1911年。

以標准石油為首,美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壟斷時代就此到來。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業蔓延開來,在很短的時間內,這種壟斷組織形式就佔了美國經濟的90%。

在國際市場上,標准石油也迅速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19世紀80年代,由於美國的工藝已使標准公司的產品優於歐洲人的產品,因而標准公司贏得了歐洲大部分地區的煤油市場。在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煤油出口佔到全部美國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從價值上說煤油佔美國出口貨的第四位;在工業製品中占第一位。歐洲則是它的最大市場,而其中至少有90%的出口煤油是經過標准石油公司之手出去的。

隨著標准石油的不斷膨脹,它也成為了美國政府反托拉斯的頭號打擊對象,被作為「進行欺詐、高壓、行使特權」的代表,首當其沖受到批判。1890年,美國政府頒布《謝爾曼法》,美孚石油托拉斯不得不解散。但事實上,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仍然存在,各分公司仍然步調一致,協同作業;各公司的收入還是由以洛克菲勒為中心的委託人來管理。1899年6月,洛克菲勒改組美孚石油公司,以新澤西州的美孚公司重新登記,美孚石油公司的石油霸主地位再次得以確立。但在1908年,西奧多·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開始了托拉斯與反托拉斯之間最為激烈的對抗。羅斯福提出要將壟斷市場、勾結鐵路的美孚石油公司徹底鏟除。1911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宣判美孚石油公司解散,洛克菲勒為之辛苦經營40年、耗盡畢生精力的石油王國轟然倒塌。美孚石油公司被分成38個獨立的企業,各自成立董事會。

盡管被分拆已近一個世紀,但今天人們依然能看出當年這個石油帝國的龐大。如今全球排名前兩位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德士古-雪佛龍均來自於當年的標准石油,其中的埃克森-美孚更為《財富》雜志2006年度財富500強的首位。

國際反壟斷成效之三:霸權受限

微軟

在全球PC機操作系統等軟體市場佔有巨大的市場份額的微軟在2000年險遭美國政府分拆。盡管最終幸運地逃過了一劫,但微軟在世界各地都長期陷入了反壟斷訴訟的漩渦,微軟的案例在經濟學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身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商,1975年成立的微軟公司在全球PC機操作系統等軟體市場佔有巨大的市場份額,經常被推上反壟斷法庭。但其中最為危險的,莫過於1998年5月18日美國司法部向微軟發起的反壟斷訴訟。

在裁決書中,聯邦法官托馬斯·傑克遜在宣布微軟是壟斷機構。在其調查報告中稱:微軟在Intel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此後形勢立刻向不利於微軟的方向發展。1999年12月8日,美國19州和司法部再一次起訴微軟公司違背反壟斷法《謝爾曼法》。隨後INTEL宣布解除其與微軟多年的同盟關系。主審法官傑克遜出具了《微軟壟斷明證》,進一步證實微軟壟斷是事實。媒體和政府不斷提出拆分微軟公司的可能性。

在2000年4月4日,法庭宣判微軟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謝爾曼法》,使用阻礙競爭的手段維持微軟的壟斷地位,傑克遜稱微軟違反了謝爾曼反壟斷法的核心部分。微軟的三項罪名是:通過反競爭行為維持壟斷;企圖壟斷瀏覽器市場和將其瀏覽器與操作系統捆綁。

2000年6月,傑克遜法官作出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一個專營電腦操作系統,另一個則經營除去操作系統外微軟目前所經營的其他內容,包括Office系列應用軟體、IE瀏覽器等,微軟隨後以法官傑克遜的司法公正性有問題提出上訴。2001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作出裁決,駁回地方法院法官傑克遜作出的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但維持有關微軟從事了違反反壟斷法的反競爭商業行為的判決,判決微軟利用在操作系統市場上的壟斷力量打擊競爭對手,與電腦製造商和軟體開發商簽訂一些排他性合同違法,微軟最終艱難度過風波。■

國外反壟斷大事年表

1624年 英國頒布《壟斷法》,它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意義的專利法。

1890年 美國國會通過《謝爾曼法》,全稱《抵制非法限制與壟斷保護貿易及商業法》。1890年7月20日,該法在國會通過,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反壟斷法,也就被稱為全球反壟斷法之母。

1911年5月15日 美國最高法院終審裁定美孚石油公司(即前標准石油公司)壟斷貿易成立。勒令美孚必須在從1911年6月1日開始的6個月內把該壟斷企業分成34家公司。

1911年 美國反托拉斯局起訴美國煙草公司,利用掠奪性定價等方式壟斷煙草業,控制95%的美國香煙市場。該公司被裁定有罪,勒令拆分為16家公司,現在仍在運作的包括雷諾士及英美煙草。

1911年 美國司法部起訴美國鋼鐵公司,指其長期控制市場的50%,但最高法院於1920年宣布其無罪。

1914年 美國《克萊頓反托拉斯法》與《聯邦貿易委員會法》頒布。

1947年 日本頒布《禁止私人壟斷及確保公正交易法》(一般簡稱為《壟斷禁止法》)。

1949年 美國司法部對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提起了反壟斷指控,要求AT&T公司與韋斯特公司相分離。但該案在1956年不了了之,其壟斷地位並未受到損害。

1957年 德國通過首部反壟斷法即《反對限制競爭法》,維護德國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

1962年 歐盟理事會通過了第17號條例,該條約規定了適用於限制競爭性做法和濫用支配地位的一般規則,確立了歐盟的反托拉斯法制度。

1969年 反托拉斯局起訴IBM長期壟斷計算機市場,將電腦硬體和軟體捆綁銷售。這宗訴訟是美國政府首次挑戰電腦行業,拖延了13年之久,司法部在1982年將案件撤銷。

1974年 美國司法部再次向AT&T提起反壟斷指控。AT&T公司於1984年一分為八,保留原公司名稱的AT&T只能經營長話業務,被肢解的七個小貝爾如西南貝爾、太平洋貝爾、大西洋貝爾等只能經營市話業務,並受政府的監督和管制。

1976年 美國實行《反托拉斯改進法》,企業並購必須經聯邦貿易委員會或聯邦司法部的審批。

1992年 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聯合頒布了《1992年橫向合並准則》,重點規范企業間的橫向合並,如果影響市場結構,就可予以起訴。

1998年5月 美國聯邦政府和19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政府指控微軟公司壟斷。指控微軟的罪狀主要包括,將「探索者」網路瀏覽器與視窗98操作系統捆綁銷售,以終止視窗操作系統的使用許可證為威脅,以捆綁銷售的方式強迫IBM、康拜等個人計算機製造商安裝「探索者」瀏覽器,脅迫網路服務商放棄使用導航者而改用「探索者」。所有這些罪狀都涉及到微軟公司的不公平商業競爭行為。

1999年 美國首例維生素市場的反壟斷訴訟,持續時間長達5年。最終,被告瑞士羅氏公司被處以4.62億歐元的罰款,元氣大傷後於2002年退出了維生素業務。

2000年6月7日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方法院法官托馬斯·傑克遜將微軟公司一分為二的拆分判決。

2004年5月1日 隨著反托拉斯法的執法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歐盟進行了反托拉斯制度的根本改革,正式實施新的反托拉斯執法制度。

③ 歐盟法的主要內容

首先,歐盟法體系包括成立歐盟及其前身歐共體的國際條約以及後續修改的一系列條約,主要有比利時、聯邦德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法國分別於1951年、1957年、1965年簽署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巴黎條約》)、兩個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羅馬條約以及《合並條約》(《布魯塞爾條約》); 1987年7月1日生效的《單一歐洲文件》;於1993年1月1日生效的旨在漸次消除國境關卡管制的《申根協定》; 1991年12月在馬斯特里赫特歐盟峰會通過的《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歐盟成員國於1997年和2000年簽署的旨在繼續對《歐洲聯盟條約》進行改革的《阿姆斯特丹條約》和《尼斯條約》;為取代未能批准生效的《歐洲憲法條約》,歐盟27國領導人於2007年12月簽署並於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里斯本條約》。在歐盟法這個層面上,歐盟成立所依據的國際條約以及對其修改的條約的性質是國際法。它由作為歐盟及其前身歐洲共同體成員的各締約國制定,由各締約國按條約規定的程序批准生效。與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內法不同,它只對締約國產生特定法律約束力,產生所締結條約約定事項的國家責任,具有國際法的所有特性。
其次,歐盟法包括歐洲議會、部長理事會等歐盟主要機構根據基本條約,以解釋條約和執行條約的方式制定的,具有國內法屬性的條例、指令、決定等法規及歐洲法院的判例。歐盟立法機構頒布的法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條例,它具有普遍意義,各個組成部分都具有約束力,可以直接適用於所有成員國; (2)指令,它所規定的應達到何種結果的要求,對任何接受指令的成員國都具有約束力,但應採取何種形式或方法,由有關成員國決定; (3)決定,它僅對所下達的有關對象具有拘束力。上述三種形式的法規,是歐盟法的重要淵源。就調整的領域而言,這部分法規是對各成員國國內公權力行使的規制,涉及關稅同盟、貨幣政策、環境保護、競爭規則、商業政策等諸多領域;就內容而言,最能反映歐洲聯盟一體化的發展與變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部分法規是歐盟法最主要的淵源。它的效力高於各成員國的國內立法,但要在構建歐盟的各項國際條約的框架內作出,其解釋依據來源於國際條約。歐盟法院的判例也是歐盟法的重要來源。根據《歐洲聯盟條約》建立的歐盟法院的任務是通過爭端的解決來保證條約所規定的義務得以履行,進而維護歐盟法制的統一。它行使歐盟的全部司法職權,同時還有權對條約條款進行解釋,並有權確定部分法規的有效性。在司法實踐中,歐盟法院審理了大量的案件,其中一些判決提出了一系列對整個聯盟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和規則,成為各個成員國行動的准則。歐盟法院的判例在數量上雖不如歐盟法規多,但它的作用是其他法規所不能替代的。由於建立歐洲聯盟的各條約是歐盟各國妥協的產物,條約中規定國家責任的條款過於粗略或綱領性,不能適應歐洲聯盟一體化的發展的具體需要,因而那些含混、不確切的條約條款需要運用判例來重新解釋和補充;並且,受海洋法系的影響,判例成為歐盟法的一部分。由於歐盟重要成員英國是海洋法系的代表性國家,歐盟法要受到判例法的影響。歐盟法院的判例恰恰在綜合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的國內法特點發揮出其獨特的作用,判例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原則、規則自然是歐盟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個層面的歐盟法律大多是對社會生活各領域進行管理、管制的公法性規范,既有受國際條約制約的一面,也有自上而下制定法律約束各締約國國內法成為各締約國國內最高法的一面。關於這一層面的法律的性質到底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頗有爭議,有一些學者將之界定為「自成一類的法」。這一層面的歐盟法是國內法,它具有國內法的所有特性。它是國家主權對內的表現,是調整一國國內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在該國內具有普遍約束力,是一國對內行使主權的產物。國家主權對內是自上而下的最高權力,因此,以國家意志形式表現出來的國內法是自上而下的,有上位法和下位法之分。歐盟這個層面的法律完全符合國內法的特徵: (1)從法律的制定機關來看,作為歐盟主要機構的歐洲議會、部長理事會具有一國立法機關的屬性和功能,它可以依據基礎條約所賦予的解釋和執行條約的許可權直接制定法律,而歐洲各國的法律與之抵觸則無效,是上位法; (2)從調整對象來看,這些規則調整各成員國國內的經濟、人權、環境、犯罪等社會關系,而不是調整國家間的政治、外交關系,它與國內法一樣依靠軍隊、警察、法院等國家暴力機關來強制實施; (3)從法律效力來看,它們可以對成員國和成員國的國民直接適用,而無需再經過成員國國內立法程序予以轉化或納入適用,在歐盟范圍內的任何人和機構都必須遵守的,是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最後,歐盟法包括各成員國的國內法。這類法律既包括成員國的公法,如外貿管製法、刑法、訴訟法、警察法,也包括各成員國國內的私法,如民法、商法。各國制定的法律是國內法,這部分法律的性質是沒有爭議的,但它們也要受歐盟法的第二個層面規則的制約。本來歐盟各國的國內法都是獨立的,但成員國在加入歐盟條約時作出自我約束的承諾,讓渡本國的立法權,承諾本國國內法的效力低於歐盟制定的條例、指令,不得與之沖突。因而歐盟各國的國內法尤其是國內公法的制定、修改、廢止要受到條例、指令的制約;同時,由於私法的適用都要受到公法的制約,歐盟各國的私法也要受到歐盟制定的條例、指令的制約。這也是將歐盟各國的國內法歸入歐盟法的原因所在。但各國文化、風俗存在差異,私法尤以有關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規范大體上還會保留原來的面貌。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旦歐盟成為真正的國家,原歐盟成員國的國內公法將完全被歐盟制定的、內容規定類似於美國聯邦法的條例、指令所取代,而原歐盟各國的國內法將演變成美國聯邦國家那樣的州地方法。
歐盟法是一個動態的法律體系,即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其趨勢是由國際法向國內法演變,這個演變是由歐盟法中最活躍的第二層面的法來完成的。隨著第二層面的法律的增多,會涉及歐盟各國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於它的效力高於各締約國國內法,國內法與之抵觸無效,一旦第二層次的法律完全統一並取代歐盟各國的國內法,歐盟就變成一國了。關於歐盟法的范圍,學者們並未達成統一的意見。有些學者把歐盟法僅僅界定在第一層次或第二層次,即限定在建立歐盟的條約或限定在歐洲議會、部長理事會根據基本條約制定的條例、指令、決定及歐洲法院的判例;有的學者認為歐盟法是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法律之和。這些觀點都未察覺到歐盟各國的國內法在歐盟法中的作用及它們與歐盟法第一、二層次的關聯性,又對第二層次的法律的性質理解不盡清晰,故無法將歐盟法的三個層次系統地聯繫到一起,亦無法理解整個歐盟法體系發展演變的過程。歐盟雖然是以條約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但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國際組織。根據歐盟條約的規定,它已經具有在歐盟各國進行立法的權力;同樣也不能僅將歐盟法理解成國際條約,因為歐盟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國際法,它還包括歐盟制定的成員國及國民必須遵守的法律和各國的國內法。

④ 什麼是私營就業服務機構

對於辦公室職員、白領員工和管理人員來說,私營就業服務機構是一個很重要的就業渠道。這種機構向求職者收取一定的服務費。收費標准通常由法律規定並且要下報到就業服務辦公室。至於到底是企業還是求職者本人繳納這筆費用,主要取決於市場狀況,但大多數是企業付費。因為企業認為具備任職條件的人當前都已處於就業狀態,所以如果要他們為此付費的話,他們寧願不換工作。
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的管理模式
西方國家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的管理模式大致有五種:

1、普通法地位。私營就業服務機構與其它社會中介服務組織一樣,只需在商業注冊部門注冊,並向稅務局交稅,即可獲得合法身份。
2、注冊機構地位。私營就業服務機構需在勞工部門登記注冊,按照有關規定經營與運作,並接受勞工部門的監督與管理。
3、享有許可機構地位。這是國際勞工組織第96號公約所主張的制度。就業服務機構開業前,需向經營主管部門申請經營有關業務的權利。
4、享有特許機構地位。這種就業服務機構一般存在於對職業介紹服務實行政府壟斷的國家。政府將特定行業或特定對象的一部分就業服務壟斷權出讓給私營就業服務機構,並對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的權利和義務做出規定。
5、特約機構地位。政府就業部門或機構委託私營就業機構來行使它的職能,在規定時間內,向特定對象、特定行業或特定地區 提供就業服務。
盡管各國之間的管理模式不盡相同,但多數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對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的法律規定與國際公約大同小異:一是私營就業服務機構要經政府審批,二是私營就業服務機構接受主管行政部門的監督,三是申辦就業服務許可要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四是劃定經營范圍。
國外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前置許可制度
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的資格審查
設置前置許可的國家對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的資格審查包括對許可證申請人資格、財務能力、經營能力、市場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審核。
1、申請人應具有相關職業資格
許可證申請人的資格審查是發放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經營許可證的一項重要標准。
首先,審查的是持證人及其雇員的可靠性,需要申請人提交無犯罪記錄的可靠性證明。如新加坡規定,機構申請人不能有破產記錄或犯罪記錄,特別是違反婦女憲章、兒童青少年法案、刑法、職業介紹法和外籍勞工法。
其次,衡量從業人員資質另一個具體的標準是申請人的年齡,具有特定職業經歷的申請人應該到達一定年齡。
再其次,對申請人身份的要求,申請人可以是本國公民或外國公民,在外國公民情況下,需要申請機構提供更充分的財務證明保證能有效經營企業,如通過現金、債券或其他財政擔保來證明。
最後,為了防止利益沖突,日本和韓國等國家規定,從事食品、娛樂、住宿業等行業的人員不得申請從事職業介紹服務。
2、申請機構應具備良好的財務能力
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的財務能力是評價其業務運營的重要標准。通過由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向管理部門繳納存款或保證金的方式,作為預防措施以保證私營機構符合法律的規定。如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發生違法違規行為對顧客造成了損失和傷害,法院或有關當局可以命令從該筆存款中支付補償金。在實際操作中,各國保證金的數額不盡相同,如新加坡 《就業機構許可條款》規定準備金為12000美元,馬來西亞 《私營就業機構法案》規定準備金為265美元。為了防止將小企業排除在外,一些國家的保證金根據申請機構的員工數量來收取,還有一些國家根據申請機構年最低工資來收取。
3、申請機構具備提供就業服務的經營能力

經營能力標准指的是申請人能夠勝任經營和管理企業,需要考察申請人是否適合從事就業安置活動。申請人職業經驗和工作經歷可以用來證明其是否符合經營職業介紹活動。在一些國家,要求持證人應具備與人力資源管理、職業介紹、職業咨詢等相關的教育背景和資格,保證申請人熟悉相關法律規定,了解當地、本國和國外勞動力市場,以及與就業相關的經濟學知識。
4、申請機構應具備開發就業市場的能力
市場能力是國外頒發私營就業服務機構許可證的一項重要標准,指私營就業服務機構能為求職者識別就業機會且幫助求職者與用工企業談判並達成合約,即開發就業機會的能力。可以通過用工單位出具招聘協議證明,或由招聘市場提供用工需求證明的方式來考察。
國外設立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審批的特點及啟示
1、前置許可與各國人力資源市場發育情況相適應
一國的人力資源市場發育得越成熟,立法越有條件更加寬松,管理部門更能放開或逐步取消對私營機構前置許可,政府可以更多地通過社會對話和行業企業的自律行為維護市場秩序。比如美國、英國、法國人力資源市場發展成熟、自由度較高,這些國家都相繼取消了私營就業的前置許可。相比之下,新興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歐盟新成員國、金磚國家等,採取前置許可的較多,而且審批的范圍較全面和嚴格。我國在制定或修改前置許可標准時,應充分考慮人力資源市場發展情況,保證用工企業、求職者、就業服務機構等多方主體的合法權益,制定與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相適應的標准。
2、前置許可對申請機構進行綜合資格審查
國外對私營就業服務機構資格審查包括對許可證申請人資格、財務能力、經營能力、市場能力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和考察。我國應制定全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管理條例》,全面系統地規范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前置許可條件。
3、前置許可在發達國家呈放寬趨勢
近十年來,多數發達國家紛紛取消了前置審批中的若干項限制規定,逐步放鬆了審批限制,給予私營就業服務機構更大的經營自由,降低了就業和裁員的門檻。但歐盟12個新成員國的情況稍有不同,由於人力資源服務業在這些國家剛剛興起,一半以上的歐盟新成員國還沒有完善的法律框架,面臨的任務主要是培育市場和完善法律法規。
4、審批後日常監管嚴格規范
在申請機構取得許可證後,許多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對這些機構的日常經營活動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即使沒有實施前置許可的國家,如英國,對私營就業機構的日常監管仍比較嚴格。日常監管通常採用定期檢查和現場檢查的方式,對違規就業服務機構,視違規的類型、違規的程度等對其進行相應處罰。我國應繼續完善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的日常監管制度,促進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守法誠信經營,保障用工企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國外設立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審批的特點及啟示
1、前置許可與各國人力資源市場發育情況相適應
一國的人力資源市場發育得越成熟,立法越有條件更加寬松,管理部門更能放開或逐步取消對私營機構前置許可,政府可以更多地通過社會對話和行業企業的自律行為維護市場秩序。比如美國、英國、法國人力資源市場發展成熟、自由度較高,這些國家都相繼取消了私營就業的前置許可。相比之下,新興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歐盟新成員國、金磚國家等,採取前置許可的較多,而且審批的范圍較全面和嚴格。我國在制定或修改前置許可標准時,應充分考慮人力資源市場發展情況,保證用工企業、求職者、就業服務機構等多方主體的合法權益,制定與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相適應的標准。
2、前置許可對申請機構進行綜合資格審查
國外對私營就業服務機構資格審查包括對許可證申請人資格、財務能力、經營能力、市場能力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和考察。我國應制定全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管理條例》,全面系統地規范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前置許可條件。
3、前置許可在發達國家呈放寬趨勢

近十年來,多數發達國家紛紛取消了前置審批中的若干項限制規定,逐步放鬆了審批限制,給予私營就業服務機構更大的經營自由,降低了就業和裁員的門檻。但歐盟12個新成員國的情況稍有不同,由於人力資源服務業在這些國家剛剛興起,一半以上的歐盟新成員國還沒有完善的法律框架,面臨的任務主要是培育市場和完善法律法規。
4、審批後日常監管嚴格規范
在申請機構取得許可證後,許多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對這些機構的日常經營活動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即使沒有實施前置許可的國家,如英國,對私營就業機構的日常監管仍比較嚴格。日常監管通常採用定期檢查和現場檢查的方式,對違規就業服務機構,視違規的類型、違規的程度等對其進行相應處罰。我國應繼續完善私營就業服務機構的日常監管制度,促進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守法誠信經營,保障用工企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侯增艷.《國外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前置許可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勞動保障科研網.2013-04-15

熱點內容
王晶法院 發布:2025-10-01 10:15:14 瀏覽:848
附錄法學 發布:2025-10-01 10:14:23 瀏覽:771
不符勞動法 發布:2025-10-01 10:13:05 瀏覽:888
工傷康復在勞動法中的規定 發布:2025-10-01 10:12:57 瀏覽:90
法治進行時2017天安社視頻 發布:2025-10-01 09:57:18 瀏覽:349
最新勞動合同法修訂 發布:2025-10-01 09:50:23 瀏覽:12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06089 發布:2025-10-01 09:49:23 瀏覽:517
商業法律顧問做什麼的 發布:2025-10-01 09:40:45 瀏覽:985
民事訴訟法習題答案 發布:2025-10-01 09:29:48 瀏覽:250
廣告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1 09:21:23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