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體例
⑴ 《法學研究》雜志里的論文格式是什麼樣子的包括字體、位置、註解、參考文獻、編排等,盡量一樣的
論文編輯格式
一、作者名稱寫在篇名下面,用腳注註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稱用五號字宋體加粗居中。
二、標題:
(一)標題一(篇名)樣式:小三號+宋體+加粗+居中
副標題用小四號字,右對齊
姓名如果是兩個字的,中間空兩格
(二)標題二樣式:四號+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二用「一、二、三……」表示。
(三)標題三樣式:小四+宋體+加粗+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三用「(一)、(二)、(三)……」表示。
(四)標題三以下的標題: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標題四用「1. 2. 3.」,標題五用「(1) (2) (3)」。
三、正文格式:五號+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單倍行距
四、論文摘要及關鍵詞格式:
無縮進,名稱統一為「摘要」和「關鍵詞」,小四號+楷體+加粗,用【】括起來,摘要內容和關鍵詞用五號+楷體+單倍行距
五、腳注及參考書目:
1.全文腳注用小五號字;
2.參考書目不寫(除確與文章有關的書目外)
《法學研究》注釋體例
(一)一般規定
1.採用腳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獻可采加括弧之文內注)。
2.連續注碼。
3.注碼放標點符號後(對句中詞語加註者除外)。
4.文中及頁腳注碼符號為六角型括弧。引文資料作者為外國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弧註明國籍。
5.作者注僅註明作者單位(不含院系)及職稱或者職務。
6.一般的感謝語可酌情刪去。如系項目成果,可保留項目名稱。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釋前加"參見"。
8.非引自原始出處的,注釋前加"轉引自"。
9.數個資料引自同一出處的,注釋採用:"前引〔2〕,某某書,第×頁。"
或者"前引〔2〕,某某文。"兩個注釋相鄰的,可采"上引某某書(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資料相鄰頁者,只註明首頁;相鄰數頁者,注為"第×頁以下。"
11.出版日期僅標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訂版"等。
12.引文出自雜志的,不要"載"、"載於"字樣。
13.原則上要求所引用的資料出自公開發表物。未公開發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則上不可引用網上資料。
(二)注釋例
1.著作類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頁。
〔2〕周鯁生:《國際法》上冊,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156頁。
2.論文類
〔3〕王家福、劉海年、李步雲:《論法制改革》,《法學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類
〔4〕龔祥瑞:《比較憲法學的研究方法》,載《比較憲法研究文集》第1冊,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編:《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頁。
4.譯作類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9頁。
5.報紙類
〔7〕王啟東:《法制與法治》,《法制日報》1989年3月2日。
6.古籍類
〔8〕《宋會要輯稿?食貸》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遺書》甲編,第43卷。
7.辭書類
〔10〕《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頁。
8.港台著作
〔11〕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灣三民書局1966年版,第45頁。
〔12〕史尚寬:《民法總論》,台灣1988年版,第230頁。
9.外文類
從該文種注釋習慣。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體。盡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⑵ 民法包括哪些
一、法學理論上的體系
(一)小民法
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親屬(婚姻、繼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識產權法(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還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體系
總則:民法通則
物權:物權法
債權:合同法、侵權責任法
親屬:婚姻法、繼承法
知產: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海商法、擔保法,等等。
⑶ 當代法學的投稿要求
文章首頁編排體例
要求作者以電子版形式向我刊投稿,同時提供如下信息:
應為論文主要內容的濃縮,不應使用「本文認為」、「筆者認為」等評價性的語言,用「摘要:」表示,一般為2
00-300字。
應為反映論文最主要內容的專業術語,用「關鍵詞:」表示,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隔,一般每篇文章可選
擇3-8個。
表明論文產出的資助背景,包括基金項目的類別、名稱、批准號。
按下列順序提供作者信息:工作單位、省、城市、郵編、聯系電話、電子信箱;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學
位,工作單位、職稱、學術兼職。
包括與中文對應的正文標題、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
注釋和參考文獻體例
《當代法學》實行注釋和參考文獻分離制度。注釋是對正文中的某一特定內容所進行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
參考文獻是作者在正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獻書目,包括專著、編著、譯著、論文集、學位論文、期刊文章、報紙文章、電子文獻等。
一律採用腳注,每一頁的注釋單獨排序,以圈碼①、②、③等表示。
一律採用章節附註,所有的參考文獻連續排序,以方括弧[1][2][3]等表示,並在正文中具體的引文後註明參考
文獻的具體頁碼,如[1](P10)。
[1]霍存福.權力場[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2]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學[M].丁小春,吳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張文顯.法學理論前沿論壇[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石少俠.檢察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法學院,2002.
呂岩峰.論中國國際私法的立法取向[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5).
鄭成良.美國的法治經驗及其啟示[N].人民法院報,2001-09-09(4).
馬明亮.正義的妥協——協商性司法在中國的興起[EB/OL].2004-01-30.
提供作者姓名、論著名稱、出版地、出版機構、出版時間、頁碼
⑷ 德國民法典的體例結構
德國民法典的體例結構為五編制體例。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按照查士丁尼回法典答模式制定的各國民法典一般分為:人、債、物和繼承四個部分(各國在具體安排上可能有所差異)。
而德國民法典則把總則作為第一編,打破了這一傳統。總則之後是債法、物權法、親屬法和繼承法四個部分。這主要是遵循了羅馬法學家的分法。
(4)法學體例擴展閱讀:
《德國民法典》在立法技術方面的高超的成就,一直受人稱道的,並遠遠高於《法國民法典》。這種成就表現在:
在大的方面,整個法典的體系十分合理,邏輯性強;在規定方法上,採取適度的概括方法;在用語方面,名目做到精確一致。
法典的語言和思維方式不能密不可分,抽象概括式的《德國民法典》,傾向於使用一種法律的專業語言和藝術語言,傾向於創造抽象的語言和技術意義的表達方式。
所以精密的概念必然需要一種嚴密的體系作為來確定其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和上下屬關系。
⑸ 中國法學雜志社的注釋體例
(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時間應精確到月;根據被引資料性質,可在作者姓名後加「主編」、「編譯」、「編著」、「編選」等字樣。
(二)文中注釋一律採用腳注,全文連續注碼,注碼樣式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時,注釋前加「參見」;非引用原始資料時,應註明「轉引自」。
(四)數個注釋引自於同一資料時,注釋體例為:前引①,哈耶克書,第48頁。
(五)引文出自於同一資料相鄰數頁時,注釋體例為:……,第67頁以下。
(六)引用自己的作品時,請直接標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謙詞。
(七)具體注釋體例:
1、著作類
①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0頁。
2、論文類
① 蘇永欽:《私法自治中的國家強制》,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1期。
3、文集類
①[美]J.薩利斯:《想像的真理》,載[英]安東尼·弗盧等著:《西方哲學演講錄》,李超傑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版,第112頁。
4、譯作類
①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2月版,第55頁。
5、報紙類
① 劉均庸:《論反腐倡廉的二元機制》,載《法制日報》2004年1月3日。
6、古籍類
①《史記·秦始皇本紀》。
7、辭書類
①《新英漢法律詞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24頁。
8、外文類
依從該文種注釋習慣。
⑹ 潘得克吞體系的含義
潘德克吞體系:
自1804年法國民法典以來,關於民法典的編纂,從來有兩種編纂體例,即羅馬式編纂體例和德國式編纂體例。羅馬式編纂體例,將民法典的構成分為三編,即人法、物法和訴訟法,法國民法典采此體例,惟將訴訟法排除在外,第一編人,第二編財產及對所有權的各種限制,第三編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德國式編纂體例,又稱潘德克吞(Pandekten)式編纂體例,是德國學者胡果(Hugo)、海瑟(Heise)等人在其著述中首先採用的體例。這一體例被公認為是各國進行民法典編纂的一種較好的體例。
潘德克吞(Pandekten)一詞,來源於拉丁文的Pandecta。而Pandecta,是指《羅馬法大全》(《國法大全》)中的《學說匯纂》(Digesta)。將此《學說匯纂》加以體系化的法學,稱為潘得克吞(Pandekten)法學,其所創立的體系稱為潘得克吞體系(Pandekten System)。19世紀中葉以後德國學者所建構的民法學體系,以及依該民法學體系而創制的各民法典,稱為近代潘德克吞體系民法典[1]。
潘得克吞體系的特徵是,將抽象的共通的一般事項整理成為「總則」,並置於民法典之始(第一編)加以規定。其餘各編依次為:物權法、債權法、親屬法和繼承法。1863年的薩克森民法完全採用了這一體例,而1756年的巴伐利亞民法草案、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則把物權法和債權法的順序顛倒,即把債權法放在物權法之前加以規定。
潘得克吞式編纂體例,對近現代各國民法典的編纂產生了深遠影響。大陸法系中的德意志法系國家大都採取了這一體例。如東方的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地區、越南,西方的土耳其、希臘、瑞士、奧地利、荷蘭等均采該體例。一般認為,潘得克吞編纂體例的優點有四:其一,設立總則編,並把它作為全部民事關系、商事關系共通適用的規則;其二,將財產權區分為債權和物權,並使二者各為一編,即物權編和債權編;其三,將人格與能力的事項規定於總則編,親屬獨立成編,使財產法和身份法區別開來;其四,設專編規定繼承等等[2]。
我國新近由學者與立法部門創制的民法(草案),均采潘得克吞體系。由學者起草的民法(草案)采七編的潘德克吞體系: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債法總則,第四編合同法,第五編侵權行為法,第六編親屬,第七編繼承[3];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起草並發到各部門討論的民法(草案)也采九編的潘得克吞體系: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法,第三編合同法,第四編人格權法,第五編婚姻法,第六編收養法,第七編繼承法,第八編侵權責任法,第九編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這些民法(草案)之采潘得克吞體系,今天看來已不足為奇,實屬平常。但這樣的編纂體系的形成在法制史上卻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16世紀以後自然法理論和古代羅馬法理論相互融合的產物。而且,在這樣的潘得克吞體系形成以後,它還經歷了一個向世界各國輻射的過程,這就是潘得克吞體系的發展。以下即對潘得克吞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加以考察。
⑺ 法學(民商法方向)和法學(知識產權法方向)有什麼區別
法學(民商法方向)和法學(知識產權法方向)的區別:
(1)兩種立法的價值趨向不同
民商法立法的目的在於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立法的立腳點在於充分維護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的合法的個人利益,而不是側重於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
知識產權法來說,立法的目的則在於維護和實現整個社會或者全人類的公共利益,為了達到此目的,必須依法確認和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權利和利益。
(2)法律內容存的差別
民商法主要是實體法,而知識產權法中除了關於權利的實體性規定以外,還同時有大量的程序性規定,可以說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結合。
知識產權法中的大部分規定都是強制性規定,任何人,包括權利人在內,都必須無條件的遵守和執行。
(3)責任的產生方式不同
知識產權法和民商法中對責任的不同規定,實質上是兩種法律中的權利不同屬性的反映。
民商法把承擔責任的方式緊緊地限定在民事責任的范圍中是合適的。
對於知識產權法來說,由於知識產權並不是簡單的私權,反映在承擔責任的方式上肯定應該存在差別,這樣是合理的,也反映著兩種法律的差別。
(4)承擔的責任不同
商法比較偏經濟方面,有很強的技術性(會涉及較多經濟學內容)。
知識產權法專業畢業的學生能在律師事務所、專利事務所、商標事務所等從事商標代理、專利代理等專門知識產權事務,同時也能在公、檢、法等部門從事專門的知識產權司法審判及其他法律事務。
⑻ 中國應用法學體例格式是什麼
中國法學的格式
1、正標題:黑體,小二,加粗,兩端對齊。
2、副標題:楷體,四號,加粗,右對齊。去掉姓名二字,作者簡介在文章後面英語部分寫上。
3、內容提要與關鍵詞:宋體,五號,加粗。
4、具體內容:仿宋,五號,不加粗。
5、整體:左右各縮進兩個字。
體系分析
1、結構體系:全書包括目錄、序論、章節、參考書目、後記等幾個組成部分。其中,章節應包括本章內容提要、章節內容、關鍵詞和練習思考題。
2、內容體系: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嚴格按以下順序:序號、作者姓名、書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發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