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法治
Ⅰ 法治和德治分別是什麼意思
法治在當下中國法學界中沒有統一的定義,「依法治國、舉措而已」、「君尊則令行」則是古代法家所述。 道德是人們關於善與惡、正義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原則和規范的總和,以德服人是傳承的文化。 法治和德治是兩種互補的社會控制模式,但在現代社會中,法治是主流,治國在制度層面上只能依法,道德通過轉化參與了治國,但不能謂之德治,它的主要功能在於育人。因此,依法治國、以德育人,共創理想社會,既是法律與道德在現代社會中的合理分工,又是法治與德治的對立統一。 人類關於法、德的經驗和原理,揭示了法治、德治的含義與構成,法治及德治的歷史和實踐表明,法治之法應具有道德性,法治離不開道德。但法治是現代化社會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來中國的必由之路。而為了促成法治的實現,從中國的社會實際出發,必須加強道德建設。從中國當今的實踐出發,從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與法治互相契合的現實合理性。 關鍵詞:法治;德治;社會控制模式 引言:在現實社會中,社會控制和管理是極為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運用什麼樣的社會控制模式來管理當今社會,來促進新世紀發展進程中中國的各項社會事業,概括起來講,有法治和德治兩種典型的模式。用法來治理國家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如果沒有德治因素的存在,那樣是否能夠給我們帶來理想的社會?本文主要對法治與德治的相關問題進行一些必要的探討。 一、法治的含義、特徵和歷史演變 (一)法治的含義 法治是什麼,在當下中國法學界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在英文中,與之相對應的常見詞有:「rule of the law」、「rule by law」、「government through law」等。這些詞的含義分別可以譯為「法的統治」、「依法統治」、「通過法律的治理」。由此,法治應是社會控制的一種模式,是指人們通過或主要通過法律對國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 (二)中國古代法家提倡的「法治」 關於到底應該是德治還是法治?這個問題在社會各界早有探討。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建立法制社會的大力倡導,呼籲法治的聲音似乎更加強烈。為環境衛生立法,為預防自殺立法,為慈善機構立法等各種建議層出不窮。對立法如此熱情,這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公民對法律的需求和依靠性也在不斷擴大,也間接反映了當前社會存在的諸多矛盾與問題日益突出化。面對如此眾多呼聲,到底是不是好事?究竟原因何在?立法之後又能否解決根本問題?對於這些,我們都應該有深刻的思考。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個辯論話題:成都某資深律師建議為孝立法,正反雙方對是否有必要作了激烈的辯解。正方認為,為保證子女孝敬、盡孝道,除了在思想道德品質上約束外,必須尋求其他硬性約束,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有法律保障。反方認為:孝是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兒女與生俱來就應有的本質和義務,況且對孝立法的標准很難制定,各地對孝的方式和認識都有所不同,很難做到統一標准。雙方各持己見,很難說清楚誰更有道理,但值得肯定的是:當前對孝這樣最基本道德,已經敗壞到了需要法律約束和懲罰的嚴重程度。 孝,本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可是現在看來,這樣道德性的約束力已經不能夠對盡孝義務構成保障。既然已經突破了道德界線的約束,怎麼用其他方式來彌補子女對父母長輩養老義務的保障,法律無疑是最有效的方式。試想一下,那些得不到盡孝的老人,又沒有自理能力,叫他們的生活何以保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為那些得不到盡孝的老人而言,為他們提供有效地法律保障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但是,通過法律保障是否有效還是問題。立法向來是針對壞人的,然而壞人總是躲在暗處,總是背著良心道德走的,它同樣也會背著法律走。也就是說:它要誠心不孝的話,立法也沒用,它還是會繞過法律而不孝,通過法律規定之外的方式來不孝。立法之後,對於那些不孝子女,是跟它說說有這么個責任和法律?說說而以肯定沒用;還是是用法律渠道來維護自己權益,去控告它呢?畢竟是自己的子女,控告它多少有點於心不忍,再說了控告之後也未必會得到真正妥善處理,相反還有可能會帶來更暴力的不孝。顯然,用法律來保障的方式治標不治本,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對於正常良心道德的人而言,立法盡孝肯定沒必要。而那些不孝子女恰恰又是因為道德敗壞而造成的,由此來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加強道德教育。只要做好了道德教育,正所謂君主有所為有所不為,那麼它自然就會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道德是人自發的本質意願,是人最高的品質體現,因而只要從道德上防止不善或者作惡的最有利武器,也是最直接有效而又最節約成本的最佳方式。然而道德就跟「破鏡容易圓鏡難」一樣,破壞容易生成難,也就是說有主動故犯以致形成習慣的時候,要再想挽回從前之初的性本善相當困難。 而法律是對人最基本的行為規范,是外來的強制約束,更具有顯明的懲罰意義。法律約束是固定死板的,這條有可能過頭,而那條又可能有點,是不可能完善而有空子可鑽的。法律更體現在事發後的懲罰,而這遠遠不可能挽回甚至彌補事發所造成的損失,法律是被動的。道德的主犯一旦形成,法律不可以拉著主犯的手讓它停止不犯,而主犯卻可以背著法律繼續去犯。法律的控制畢竟處於後發之態,是有極限的。因而,我們需要建立的是以德治為主,以法治為輔的社會治理機構。 隨地亂扔垃圾這也需要立法嗎?法律真的能防止自殺嗎?慈善機構做了違背良心道德的不善之事還能叫慈善機構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只要稍微有點良心道德和素養,都會覺得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當然現實中還有太多太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又備受爭議的事情。總歸而言,都是道德敗壞之後的產物。也就是說道德一敗壞了,什麼問題也就都來了。 事實上,道德就是心靈的大壩,而法律等外界事物和觀念都只不過是輔助的二三防線而以。一旦道德敗壞,就像洪水潰壩一樣勢不可擋,法律這樣的二三道防線又能有多大作用?由此可見,道德培養的素質教育是何等重要。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這一點,但實際坐起來很難,因為社會大環境已經形成這樣的潮流。要想真正做好提升修養,那麼首先必須得修煉自己,從自身做起。讓我們此時此刻,從現在就開始做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吧! 德治與法治所引起的儒法之爭 儒法之爭亘古久遠,國運隨之興衰。 法律與道德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呢? 對於法律的概念雖然眾說紛紜,然而,法律畢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們對它並不難理解。但是,對於道德的概念就不這么簡單,像道德哲學是不是科學這樣的問題,哲學家們到如今尚未達成一致。雖然如此,道德感是每個人都有的,每一個有感知能力的人都能夠感知道德的力量,並根據直覺進行判斷。令人驚詫的是,幾千年來,全世界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竟然沒有搞清楚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比如,從古至今,中國的儒法之爭仍未了結——到底應該是法治還是德治,抑或德法兼治?清晰的結論是不存在的。國際上,德法之間的關系都將是一個論題。 正義需要載體,載體並不一定總是承載正義,法律和刑罰都是種「工具」,即好的法律是正義載體在伸張正義時所使用的工具。由於正義是一種德性,屬於道德范疇,所以可以說,正義與法律和刑罰之間的關系就是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的一部分。不僅一般人,有些著名的哲學家都不由自覺地把正義等同於法律。 如果將全部德性分為對內和對外兩部分的話,則它們應該是對內(個人或團體自身)約束的自律和對外伸張的正義。由於德性包含正義,公平屬於善的范疇,我們可以得到德性與善之間的關系完善成:德性是一種向善的道德力量,從而使德性與善的關系得以明確。也就是說,德性與善之間的關系和正義與公平之間的關系是相似但不相等的。由此也可以得知,善也是一種狀態。經過這樣的劃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正義的都是有德的,但有德的未必是正義的。那麼,與自律對應的表示狀態的善是什麼?我們可以說:自律是趨向於無私的一種道德力量,因此,無私和公平就是倫理意義上的善的全部內容,其它的善都是從屬於二者的具體的善。從而,「善」也就有了具體內容:無私和公平就是倫理意義上的善。必須說明,所謂的無私,並不是不要應得利益,而是不謀求額外利益。從中可見,道德與法的關系就是德性與法的關系,因為自律促使人們自覺守法,正義促使社會正確司法,而司法的手段就是公平地分配刑罰。」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法律是社會制定的衡量公平的一部分現實標准。這種標準是人為的,是受地域和時代局限的。所有通過法律伸張的正義都是現實的正義。根據新的定義,正義是以公平為目標的,所以,公平就是正義的原則。因此,正義、公平和法律之間應該是一種三角關系:正義促進良法的產生,良法有助於公平的實現,而實現了公平,就是伸張了正義。回到二者究竟誰決定誰的問題,如果承認最初的社會契約不是現在意義上的法律,那麼就可以說是正義決定良法。因此,我們可以做出結論說,道德決定法律。」有學者認為,「惡法非法」,即邪惡的法律不是法律;也有學者認為,惡法也有作用,即也是法律。既然法律只是一個工具,就必然有好的工具和壞的工具;工具是人為的,有技藝的人製造好工具,沒技藝的人制不出好工具;同樣,有道德的人製造好的法律,無道德的人製造惡的法律。這同樣說明,道德決定法律。 最後必須說明的是,人類組成社會後為什麼要制定法律。有人認為德能治國,這是值得懷疑的,因為,如果德真的能治國,那麼人們制定法律就是多此一舉,畫蛇添足。對於治國來說,道德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由於道德是產生法律的基礎,所以後者對前者有舉足輕重的依賴性:法律需要得到99%以上的人的遵守,法律的執行效果決定於執法人的道德觀念,所有這些應該用「教」的方法來達到。而法律作為道德底線,只是針對極少數缺少道德的人的,所以稱為「治」。也許有人說,他們所講的「治」是廣義的,就是管理的意思。但是,我認為,概念的狹、廣義之分是語言學和哲學的噩夢,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導致了哲學思維上的混亂。這種混淆導致一些統治者認為治國就是治民,而不是採用更加「民本」的「教」,即教民的辦法。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堅定地執行「依法治國」的方針,完善法律,把法律放在首要的位置,並且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Ⅱ 法治與德治的地位,作用,實現路徑有何不同
1、法治與德治的地位:
法律與道德同屬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本質是相同的。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2、法治與德治的作用
法治,就是發揮法律規范作用,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用法律准繩規范社會行為、社會生活、國家治理。
德治,就是發揮道德教化作用,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思想道德覺悟,用道德引導規范社會成員行為,調節社會關系。
3、法治與德治的實現路徑
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律難以規范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而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懲戒。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功能。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的高度概括。
古往今來,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法治也不是萬能的,治國理政僅靠法治這一手是不夠的。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這個結論是關於法律與道德辯證關系的深刻揭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