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道德經
❶ 《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一、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人生就是從出生到死亡的歷程。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人佔十分之三,本可以長壽但妄為把自己置於死地的人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因為他們過分地追求奉養自己以求生。聽說善於養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兕、虎,在戰場上不會被兵器所傷。兕的角無處可用,虎的爪也沒了用處,兵器的刃也用不上。為什麼?因為他不把自己置於死地。
2、南懷瑾《老子他說》
(1)老子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出生」就是通乎晝夜之道,可以說就是「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同樣的道理。
(2)「生之徒十有三」,「徒」就是途,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十分之三的把握是可以活下去的。「死之徒亦十有三」,從死這一面看世界上,有十分之三的機會是會死的。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總要有規律的活動;由於在動,就可以向死的這一面搭配,也可以向生的這一面搭配。可是人的活動,常因為自己的知識聰明而亂動,反而使自己生命走到死之途了。如果我們動之「生」地,生命的活動有益於生的話,那生的機會便增為十分之六。如果三樣把它加起來,十分之三的機會是生,十分之三的機會是死掉,十分之三的機會都在動中,一共是十分之九了,還剩一分。
剩下的一分老子不談,因為這是生命的本有,這個本有就是老子在上經說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是道,是生命的根源,他的代號就叫做「一」。
「夫何故」,他說什麼理由呢?「以其生生之厚」,天地宇宙給予人的生命,給予萬物生命,它生的力量比死的力量大。
「攝生」的名詞,就是說明修道的人,把握得住自己的生命,也做得了主。因此善於攝生的人,就是後世道家所講的神仙境界,這些人修道能夠修養身心性命,達到神仙的境界。
「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這就是說懂得攝生修道有成就的人,像兕虎這些猛獸,角抵觸不到他,利爪抓不到,打仗的時候,刀也砍不進。人如何能做得到呢?人在死去之後,跟著死亡的只是生命本能的物質作用而已,而生命內在的本能並沒有發動,所以一個人可以自己發動內在本能,再創生命的作用。這是道家所說的,在理論上是可以長生不死的,但是,只有善於攝生的人,才有這個本事。
「夫何故」,為什麼人有這個修養,可以到達這個境界呢?「以其無死地」他已經把死的那個過程消除了。
這也可以叫做「中國的存在主義」,人的生命可以永遠存在的。真正的存在是「長生不死」,這就是老子的理論。
3、白雲先生《老子之道》
(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本句經文,講的不是十個人,而是人的生命的三重生死機變。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發生在他身上的趨生運動有三分,趨死運動有三分,還有三分是因為不善於攝生,把原本趨向生的運動,導向了趨向於死。
(2)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物都會存在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因為生生之數,會帶著生物,按照道的設定,走向死亡,走完從一到十的整個生命過程。而老子所講的道,是一種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的歸根復命之道。
(3)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善攝生者,指聖人通徹生死之密,運用大道,可以主鄭鋒宰生死。不遇兕虎,指聖人養生,去身合空鍵道,無以營其身以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入軍,聖人無以營其外以被甲兵。
(4)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兕虎為什麼能傷害人呢?因為人有身體。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果聖王不以身為事,而以道為事治天下,那麼兕虎又怎麼可能會傷害到他呢?無出而陽,不營其外,故兵無所容其刃。不營其外,不以物為事,不以有得取天下,天下無爭無亂,甲兵又如何容其刃呢?
(5)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以人道立己,生生者,皆有死地,唯有道者無死地。
4、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老子講的「出生入死」的「喊虧晌出」就是生的意思,「入」就是死去了,我們整個生命的過程基本上概括起來就是「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的意思是,從出生開始到安度晚年,到最後已近天年,按照正常年紀去世的情況,人數佔十分之三。「死之徒十有三」的意思是,那些中途夭折的,比如因車禍、疾病等無妄之災去世的人,人數也佔十分之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其實是說,中間這部分人是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
老子說:「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太想讓生命更加富有生機了,用了太多方法刻意養生,給生命之火不斷地添油,過分奉養生命,所以這些人沒到天年就走了。
(2)「蓋聞善執生者」,這句話在通行本寫的是「蓋聞善攝生者」。「攝生」是養生的意思,「執生者」是更好地把握生命的人。老子說,我聽說那種善於把握自己生命的人,在山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也就是說他不會被猛獸傷害。到了軍隊裡面,他不披鎧甲,也不會受到傷害。
「夫何故也?」這些人為什麼能達到這種境地呢?「以其無死地焉。」因為這些人身上沒有能讓他死亡的因素,所以犀牛猛虎、兵器都沒辦法加害於他。
這段話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善於「執生」之人,把自己的過度慾望清除干凈後,氣血通暢,人很純凈。這種人的氣渾然一體,無論到哪兒去,都沒有什麼危險。意思是人除了自己能夠意識到的控制身體的系統外,還有一套神識系統,在這套系統的指導下,身體能更加適應周圍的環境。
另外一種解釋是,善於「執生」之人,把自己的慾望放空,不與虎謀皮,不與犀牛爭角,沒有想過要傷害人家,因此也不會被人家傷害。
三、我之體悟——不作就不會死
這一章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啟發。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十分之三的幾率生,十分之三的幾率死,還有十分之三是我們自己決定的。老子說善於把握生命的人,不把自己置於死地。
我覺得在現代社會,生的概率應該還更高。不過可能正是因為生的概率更高,拿健康去換慾望的現象也更加普遍。
我上一份工作,強度和壓力都非常大,幾乎天天加班,每周都要熬夜一次。有一陣情緒十分不穩定,經常早上一起床就覺得心情不好,全身酸痛。但一想到在這家單位積攢了這么多經驗,職位也來之不易,換一個地方這些全都沒了,就不敢輕易放棄。後來感覺身體明顯吃不消了,但還是糾結了很久,還生了場病,才終於下定決心離職。
和我一樣狀況的還有另外一個同事,也是一個部門的經理。後來我聽說她在工作時暈倒過兩次,我勸她換份工作,以身體為重,但她說了很多無奈何的理由。後來她說:「如果有同樣工資,同樣職位,同樣距離的工作可以介紹給我,其他的就不要再說了。」我說:「既然你把這些看的比你的身體還重要,那進醫院就是你自己選的了。
雖然我們修不到老子說的「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但最起碼可以做到不把自己「置於死地」。老子不停地給我們強調身體的重要性,當然不是老子怕死,我想他是要告訴我們慾望和身體的關系。身體是一切的根本,只有具有健康的體魄,才談的建功立業,一個組織的領導者健康長壽,也是這個組織長時間保持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如何保持健康長壽,那就是做到「無為」,即把慾望降到最低,做到清心寡慾,這樣身體不但可以保持氣血通暢,做到「專氣致柔」,行動上也不容易招來橫禍,不至於「動之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