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企業法治管理

企業法治管理

發布時間: 2025-10-04 05:31:35

⑴ 那麼企業管理需要法制還是人治

很多人對於企業管理的辦法都存在著差異,那麼企業管理需要法制還是人治?下面我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能幫到您!

現在的員工是按公司規定來管理,還是人情管理?肯定是兩者兼顧。其實企業管理本身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為企業管理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解決人的問題。不止是企業管理,凡是涉及到人的管理問題,都沒那麼簡單。是按公司規定來管理,還是按人情來管理,就是我們現在經常所說的,究竟是法治還是人治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沒有定論,不過還是有些章法可循的,以下是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

一.西方企業大多是法治,而中國企業大多是人治

這是由東方和西方兩種不同文化所造成的。企業環境往往受人文環境影響,人文環境往往又受社會環境影響。西方國家歷來是法制社會,一切以法律為依據,所以不太在乎人情關系。在企業管理上也是一樣,員工出問題了,沒得說,公司規章制度是怎麼規定的就怎麼來。有能力達到公司要求就留下,沒有能力或把事情搞砸了,就毫不客氣走人。他們的服從不是服從人,而是服從公司制度。

但在中國企業,這樣做是有難度的。因為中國文化向來以人為中心,更加註重人的素質、修養、關系等。所以在中國,辦事總要找人托關系,有關系總是好辦事。處理問題也會更多地顧及到人情臉面,就算制度是明擺著的,也難以直接執行下去,還是需要因人而異。正是因為這裡面的彈性空間很大,所以才使不少企業管理者心裡困惑:到底該整哪樣?

二.大型企業以法治為主,小型企業以人治為主

雖然中國企業大多是人治,但是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最終還是要走法治的路。因為大公司的日常管理行為很多,不以法治為主要管理手段,很難保證正常運轉。企業越大,框架就會越大,彼此之間的關系就有了一定的距離。比如人力資源部門就可以對違規員工直接進行處罰或開除等,而不需要顧及太多的情面,有時候只需要一紙通知書。

小公司則很難在這一點上採取法制的手段。因為畢竟人不多,大家平時抬頭不見低頭見,就算不在同一個部門,距離也是比較近的。距離一近,人情就出來了。如果這時有員工犯了錯或違了規,相關管理人員就很難直接採取法治手段給予相應處罰,如果這樣做了,很容易引起員工對立,或者是愛理不理。

三.法治和人治是企業管理的陰陽兩面

這是任何企業都需要面對的.事實。法治是一定的(陰),但人治卻是會不斷的變化的(陽)。所以企業管理就是要以法治為基礎,實施巧妙有效的人治。千萬不能走向兩個極端,即完全法治或完全人治。完全採用法治,否則員工會覺得企業太冷血,沒有人情味。完全採取人治,稍有不慎就會讓公司亂成一鍋粥。正確的做法就應該是把該有的規章制度定好,而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多一些人情味出來。

四.不要等到需要法治的時候才去法治,也不要等到需要人治的時候才去人治

管理是一種日常行為,無論是法治還是人治,都要在平時管理當中不斷地滲透。如,定好了的規章制度,就要在員工入職時進行培訓,把丑話講在前。平時工作時,也要適時地不斷提醒,告訴他們如果真犯了錯,那就只好對不起了。也就是要多給他們打預防針,防患未然。否則,平時大家你好我好,真出了問題,再去拿規章制度去處理,員工肯定難以接受。要是平時工作中就經常「叨叨」,一是員工心裡會有個數,二是界時處理時,員工也無話可說。

同樣地,有機會就要多倡導企業文化,讓員工心裡是熱乎的,一方面要不斷地用規章制度來要求,另一方面則要想方設法多去提高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要是平時也不注意這方面的心理情感培養,都是用規章制度來冷冰冰地對待,等把員工的心傷透了,他就會想著離開。那時再想去留他,再說什麼漂亮的話,恐怕都很難了。

五.法治最重要的是人性化,人治最重要的是公平性

管理者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公司各方面的管理規章制度,另一方面要不斷培養員工對企業的情感,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但是,無論規章制度怎麼完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人性化。要考慮到我們的員工是活生生的人,規章制度很重要,但絕不可以過分,比如超出員工承受力、不尊重員工人格等。也就是說,法治需要人情來實施。

而在照顧人情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性。管理者不能厚此薄彼,跟某某員工關系好就多照顧一些,看某某員工不順眼就多處罰一些,這樣做,只會激起員工越來越多的抱怨。所以管理者對待員工一定要能夠一視同仁,盡可能地做到一碗水端平。請注意,公平不是平均,而是根據每個人的實際貢獻大小,賞罰分明。如何分明?這時候,規章制度就起作用了,就是按照規章制度來賞罰分明。也就是說,人治也需要法治為依託。

六.按照法治處理員工之後,人治一定要立刻跟上

如果平時的法治都宣傳到位了,可惜還是有員工犯了錯誤,那麼也沒什麼好說的了,按規定辦事。但是在處理的時候,一定要用人情的方法,要照顧到犯錯員工的臉面,要採取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執行規章制度,比如說話的技巧、處理的時機等等。處罰過後,一定要對該員工有所安慰,比如做一次溝通,或給予其它方面的肯定。但是該堅持的原則還是要堅持,只是方法上不要那麼硬。

處理員工要給到員工足夠的機會和面子。機會的多少和面子的大小,是和員工所犯錯誤的大小成反比的。犯的錯誤小,改正的機會就多些,公司給的面子就大些。要是犯了不可饒恕的獵誤,那就不用客 氣了。法治之後是人情,員工才會在受傷之後感到溫暖,才會從心裡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才會建立起正確的態度去改正。否則,就算員工接受了處理,也會心不甘情不願,就算不再犯錯,也會在心理上與公司形成對立,在工作上就會懈怠,甚至影響團隊和諧,這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⑵ 如何提高企業管理人員法治素質

(1)工作培訓。企業為了提高管理者的能力,有意識、有計劃地對管理者在回工作安排方面答進行特別處理。比如通過崗位輪流,了解其它部門的運作,拓寬視野;通過較高職務的代理方式,提高其處理問題的思維高度;安排特殊性的工作,提高處理特殊事務的能力。在工作中提升是提高企業管理者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2)外部培訓。將管理者送入較長期的教育培訓機構,接受比較系統的學習和訓練。這種培訓方式的優點在於系統化、規范化。特別適合提高企業管理者的理論修養。
(3)內部培訓。由企業組織的較短期的、專題性的培訓,要求企業管理者參加,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短期培訓針對性非常強,是及時「充電」的有效方法。這種培訓一般由企業內部更高層的管理者來講授。
(4)企業管理者自我修養。企業的培訓教育不是萬能。基本素質、基本業務等方面的學習和提升大都得依靠自己。企業管理者提高個人素質方面,也必須從修身開始,從做人開始,不斷加強道德方面、業務方面的修養,樹立「終生學習」的觀點,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⑶ 中小企業該如何做好企業法務管理

中小企業的核心目標首先是求得生存。一切行為以業務為導向,企業會緊緊抓住銷售、生產等領域的工作,圍繞市場、運營等業務來配置資源。對於純粹的職能工作,如人力資源、審計、合規等,包括法務,以及直接體現法務價值的對外長期投資等,會關注較少。這也是很多法務人員,在企業中所感受到的「不受重視」的根本原因。

中小企業規模不大,組織結構相對簡單,內部制度和流程不像大企業那樣齊備、完善。甚至,即便有相關制度,也不一定真正執行。而且,其結構、制度和流程,經常處於動態、快速的變動中。表現為中小企業的「亂」、「變」、「快」。這既是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靈活且應變,當然,有時也成為中小企業面臨的困惱。

中小企業人員少,架構扁平,員工之間一般可便捷地面對面交流。中小企業的「人和」因素非常強,創始人和骨幹員工、核心員工往往具有血緣、鄉緣、學緣等關系。一方面,中小企業內部溝通很直接,沒有科層制帶來的官僚作風。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內部的人情味較重,組織主要依靠「人」來維系。法治氛圍相當薄弱。這與法務部工作所依賴的「法治管理」環境也是背離的,無疑會增加法務工作的難度。

中小企業的管理者一般是創業者(老闆)本人。創業者的理念就是企業的理念。創業者的領導風格決定了企業的管理風格和員工的行為風格。企業的決策權高度集中。即便中小企業設立董事會,聘請職業經理人,但公司最重要的決定都是由企業出資最大的一個或幾個股東作出的。實踐中,委託代理機制並不總能發揮作用,加上缺少有效的內部授權體系和外部市場監督,中小企業的老闆都是深度參與企業的一切大小經營行為。

中小企業在與外界進行資源、產品交換時,往往處於弱勢地位,即市場競爭游戲的遵從者。體現在簽訂合同時,中小企業往往是「乙方」,願意接受來自「甲方」的合同文本。對於交易條件的制定和修改,話語權很小,甚至願意以「賒銷」、「墊資」的方式來擴大銷售。這會導致中小企業產生很多應收款,從而隱藏著法律風險。然而,與沒有任何銷售和收入相比,這些風險又是值得中小企業去冒的。這提示法務部一定要具備對於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進行平衡的意識,這可能是中小企業法務部最為核心的管理密碼吧。

中小法務部的工作,猶如中小企業其他職能性工作,是圍繞中小企業的業務需求而定的。中小企業以能夠以合適的價格賣出越多越好的產品為生命線。法務部不直接參與產品(包括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銷售,但對於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有責任使其合法、合規且盡可能地放大。

促進企業壯大,大體上有兩條途徑:

一是通過創新,加強「差異化」的競爭力;

二是通過並購,擴大規模、控製成本,加強「壟斷式」的競爭力。

要麼「新」,要麼「大」,要麼兩者皆有。「大」是指細分領域內的「大」,不一定要進行橫向比較。兩者皆有,難度最大。往往也只是某一種占據主要地位,不可能兩者同時皆強。這三條路是所有企業必須做出的選擇。中小企業,更是如此。要麼不斷創新,要麼在本領域內做到前面幾名。

中小企業法務部工作,可由此展開:

首先,中小企業法務通過對采購、銷售、生產等業務行為提供合同起草與審核工作,對勞動用工、知識產權管理等職能行為提供法律意見咨詢與協助處理工作。這些事務,屬於常規的法務工作。這些法務工作,又屬於通用的法務工作。不同的行業,從工作內容和難易程度,似乎區別不大。如前所述,「差別」更多地取決於中小企業老闆個人。

其次,中小企業法務對於企業因采購、銷售、僱傭、競爭等行為引起的合同糾紛、勞動糾紛、侵權糾紛提供訴訟代理工作。這些事務,占據了一部分中小企業法務的主要工作和重點工作。畢竟,中小企業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想到要打官司的。一旦捲入訴訟,往往是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事或觸及企業商業模式的事。但不是所有的中小企業都會經常涉及訴訟。這跟企業所處行業、商業模式及企業的行為風格等有關。

再次,中小企業人數不多、層級少,管理多用口頭、臨時指示、慣例等進行傳達。正式的書面制度和流程,在企業的實際運用不多。股東之間的關系也往往較為明確,公司內部治理工作不會太復雜。至於大型企業經常會遇到的內部腐敗、員工欺詐、市場份額壟斷、監管核查等合規事項,中小企業法務也較少涉及。中小企業的合規法務工作不是不存在,只是比較少。例如一些強監管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企業雖小,但相關的合規監督工作卻不能馬虎,否則會引發法律風險。

最後,對於投資並購、IPO上市、資本運作、基礎設施建設等,中小企業一般不涉及,因此其法務工作也就不會涉及。中小企業的法務人員,平時較少會接觸這些領域。在這塊的知識要求與技能要求也就沒那麼高。需要中小企業法務出力的地方,還是那些常規的合同、案件、項目咨詢等。但往往基於人力資源成本的因素,中小企業聘請的法務,對法務工作的整體認識,以及在這些常規的合同、案件、項目操作方面,都可能經驗不足,需要進行一定的培訓和輔導。這也是中小企業法務部管理的一個現狀前提。

⑷ 辯論:企業管理是應依法治企還是情法並重

你支持的是哪個觀點?
任何組織和企業,當然要依法治理,大到國家法律,小到企業規章制度.因為企業是為客戶服務,為員工服務的,為股東服務,為社會服務的,這些人或團體都是必須要滿足的對象.如果違反法律法規,必然損失這些人的利益,甚至危害到其他不相幹人員.因此對法律是100%服從,自然要依法治理.
情法並重並不是要拋棄法律或者徇私枉法,因為私人感情而對法律放鬆,對違法不治理和糾正.情法並重的意思是,在實際實施的層面,法律條款是冰冷的,制度是死的,但是人其實是主體,人具有感性的特點.所以依法治理的,治理很多時候是對人打交道,那麼就要注意人的特點,不僅僅是灌輸法律法規的條款,更要從感情上令人接受和理解,從感情上內心上支持,執行法律法規,才是最有效的.
而不能陷入教條主義,書本主義,僵化的執行.

熱點內容
xx工企業根據內部規章制 發布:2025-10-04 07:19:34 瀏覽:353
勞動法有標准工令 發布:2025-10-04 07:12:55 瀏覽:664
勞動法有沒有規定計件還要搬運 發布:2025-10-04 07:12:53 瀏覽:331
百度法律咨詢免費 發布:2025-10-04 07:11:55 瀏覽:47
柏浪濤的刑法講義 發布:2025-10-04 07:08:44 瀏覽:955
李海濤律師 發布:2025-10-04 06:58:04 瀏覽:634
新疆元正律師 發布:2025-10-04 06:49:29 瀏覽:844
九寨溝法律咨詢 發布:2025-10-04 06:42:13 瀏覽:653
28法治 發布:2025-10-04 06:42:13 瀏覽:686
法院法庭 發布:2025-10-04 06:37:02 瀏覽:912